戏剧评论 梨園往事   》 第47節:京城何處"戲子墳"      周簡段 Zhou Jianduan

  京城何處"戲子墳"
  舊時稱職業戲麯演員為"戲子",據說含輕衊意,餘不以為然;倘讀過明代成化進士、浙江右參政陸容所撰的《菽園雜記》,便知後來所言"戲子",實則"戲文子弟"(即戲麯演員)之簡稱也,豈含輕衊之意?
  清朝同光年間,京劇興起,風靡百餘年,藝人生老病死,層見疊出,而北京人慣稱的"戲子墳"亦逐年迭起,其著名業塚共有四處。
  北京最早的戲子墳是位於崇文門外四眼井的"安慶義園",它是乾隆時由安徽進京的"三慶班"購置的,演員病故後皆埋於此。生前相依依,死後長相隨,足見其頗重鄉裏之情。
  安慶義園漸不敷用,"大老闆"程長庚(安徽潛山人)和"春臺班"(四大徽班之一)臺柱餘三勝遂籌資購右安門內盆兒鬍同土地另闢"潛山義園",以葬諸多同鄉。
  位於崇文門外南極廟街南極廟東側的"春臺班義地",是全體演員集資於鹹豐初年修建的公墓。滿族著名"花臉"錢金福,雖不屬於春臺班,但卻將其做"內廷供奉"時所得俸祿資助於義地,故同行皆謂其"大積陰德"。
  上述三處梨園義地,多年無人照管而化為荒塚,於四十年代被夷為平地,並陸續變作房基,屢經變遷而難覓其遺址。
  位於宣武門外陶然亭的戲子墳,係安徽、江蘇、湖北三省演員集資修建,故曰"安蘇湖梨園養地"。義地附近的"鬆柏庵",是梨園界的"樂園"。
  今日之陶然亭公園,舊稱"窯臺兒",蓋因窯土堆積如山而故名也。土臺上有茶館兒,名曰"窯臺茶館",其周圍窯坑纍纍,蘆葦叢生,鳧趨雀躍,野景令人迷醉,梨園老少清晨皆來此喊嗓練功,而後到窯臺茶館歇腳喝茶,相沿成習,樂在其中。
  自窯臺茶館西行百餘步,即為鬆柏庵。其庵坐北朝南,乃兩進院落。前院正殿五間,係呂祖殿,供純陽祖師呂洞賓,左右塑龜蛇二將。東配殿五間,曰"昆侖善社",程硯秋書其匾,內供"忠義神武關聖大帝",西配殿五間,供梨園界人士閑住,既非公寓又非別墅,來去自由且分文不取。
  這座廟宇,尚有東、西兩個大跨院,東跨院設"九皇殿",供伏羲、神農、黃帝等遠古之帝王,梨園公會每年在此舉行"九皇會",沐浴齋戒,焚香膜拜,懺悔素日濃施粉黛、糜費膏梁之罪愆。西跨院所設為"喜神殿",每歲正月初一祀其神。
  此廟之産權屬於梨園公會,梨園界生、旦、淨、醜各行當演員生前以此廟為聚會之地,死後則葬於廟前及其東側的義地。被譽為"國劇宗師"的楊小樓,著名花臉"金派"創始人金少山,著名小花臉高四保及其子"高派"創始人高慶奎等名伶,皆葬此義地。
  一九五二年二月,北京梨園公會郝壽臣、王瑤卿、梅蘭芳、薑妙香等以鬆柏庵為校址,創建北京市戲麯學校,遂成立遷墳委員會,把安葬於安蘇湖梨園義地的骸骨遷往南苑"集賢村"公墓。
  梨園名流助學義舉
  老北京人最愛聽京戲,但最膩和唱戲的打交道,對其評價是"臺上臺下逢場作戲,虛虛假假無情無義"。即便是梨園中人,有時亦不免自稱是"無義行"。是否屬於社會偏見,姑置勿論;而諸多名伶為支援辦學踴躍義演的事跡,京城有識者無不欽佩,且傳為美談。
  北京崇文門外花市一帶,清末民初時所居貧苦回民甚多,而目不識丁者十有八九。宣統三年秋,須生泰鬥馬連良之父馬西園、中醫大夫常相臣等五位回族頭面人物會商,遂於花市清真寺附近草創"文化小學"。
  民國十八年(1929年),文化小學更名為清真小學,共有六班學生,其校董會由創始人馬西園任董事長,其子馬連良、架子花臉名優侯喜瑞、清真寺阿匐哈孝先等二十五人為董事。校董們不僅慷慨解囊資助辦學,而且經常莅臨學校指導工作,勉勵教師敬業愛校,教育學生勤奮學習,尊敬師長。該校之校訓為"勤慎誠敬",而抱柱警句牌上則有楷書"我要幫助弱小的同學"、"我不和無心傷害我的人計較",閱而讀之感人肺腑。
  三十年代末期,清真小學班次遽增,原有校捨不敷使用。經校董會研究,决定以一千五百塊大洋買下花市東段北側已變為私産的竈君廟,以備擴建教學樓新址。
  為籌措這筆資金,以馬連良為首的回漢兩族諸多京劇名角皆欣然義演。馬連良因係校董,支持擴建新校責無旁貸,故常在公演時加演一至兩出義務戲。所演義務戲,皆其拿手劇目,即以做、念為主兼重唱工的折子戲加首尾而成的本戲,如《四進士》、《清風亭》、《清官册》、《範仲禹》、《一捧雪》、《串竜珠》、《十老安劉》等。在其影響和帶動下,梨園耆宿蕭長華、四大名旦之尚小雲、荀慧生以及侯喜瑞、雪豔琴、葉盛蘭等十餘位名角皆義不容辭而聯袂登臺。
  一九三九年春,馬連良在東安市場吉祥戲院義演《法門寺》,由候喜瑞飾劉瑾,蕭長華飾賈桂,雪豔琴飾宋巧姣,如此珠聯璧合、陣容強大之義務戲,海報貼出即告爆滿,可嘆早成絶響矣!彼時蕭長華已年逾六旬,校董會擬於演出前派車接其前往戲院,先生固辭之並欣然允諾:"不必來車接我,我走着上園子,絶對誤不了場。你們用不着客氣,不管是哪個民族的事,衹要是公益事,我都願意幫忙!"其言也擲地作金石聲,其行也深得梨園內外人士嘉尚,曾傳為佳話令世人敬
  清真小學靠梨園名流贊助及商界籌募,於民國三十年(1941年)十一月落成新校捨(兩層教學樓,教室凡十二間,並有諸多辦公室及操場),並更名為"穆德"小學,蓋取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譯音頭尾之二字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程長庚"大老闆"第2節:"單刀叫天"譚鑫培第3節:"老鄉親"孫菊仙
第4節:知縣名伶汪笑儂第5節:"關戲泰鬥"李洪春第6節:"德藝衹馨"蓋叫天
第7節:名醜簫長華的念白第8節:"戲簍子"趙鬆樵第9節:"猴王"李萬春
第10節:女伶劉喜奎不畏權貴第11節:程硯秋三請俞振飛第12節:花臉宗師郝壽臣
第13節:當代名醜馬富祿第14節:"四大須生"之一奚嘯伯第15節:一代名旦荀慧生
第16節:四大名旦中的尚小雲第17節:須生泰鬥馬連良第18節:著名武旦宋德珠
第19節:"金霸王"的癖好第20節:"鐵嗓青衣"王玉蓉第21節:吳素秋早年二三事
第22節:童芷苓和她的弟弟妹妹第23節:"舞臺飛人"張德俊第24節:李世芳青島罹難前後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