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正解金陵十二钗   》 第47节:娼妇粉头之流      Zhou Saiyuan

  那么这十二个小演员在等级森严的贾府处于什么地位呢?六十回赵姨娘骂芳官骂得非常难听,有助于我们了解她们的地位。赵姨娘说"你是我银子钱买来学戏的,不过娼妇粉头之流!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贵些的"。
  芳官怎么这些小演员连贾府的下三等奴才都不如呢?贾府许多丫鬟,包括大丫鬟,更不必说那些小丫鬟,不也都是买来的么?有些由于父母是奴才,自己一生下来就是奴才,为什么这些所谓下三等奴才地位比小戏子还高呢?可见是否花钱买来不是根本原因。这是因为古代妓女和戏子属于一个等级,统称娼(妓)优(伶),是最被人看不起的,社会地位最低。所以戏班子解散以后有些人回家了,但是大部分人留在了贾府,除了无家可归的,都是怕回了家又被卖到戏班子甚至妓院里去。这些留在贾府的孩子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归根结底是自己从此不再是戏子了,社会地位相对提高了,和一般丫鬟一样了。所以戏班子一解散,她们都像出笼的鸟一样。而且又都被分配在主子身边,待遇好,特别高兴。
  这些小戏子在不在金陵十二钗?在的话,在哪一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见到"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根据脂砚斋批语,《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除了正册、副册、又副册外,还有三副册和四副册,总共五个册子。既然金陵十二钗正册是十二位,那么其他各册也肯定是十二位,记录了六十位少女、少妇的不幸命运。
  正册人人有判词和《红楼梦曲》,都是少女、少妇,属于主子阶层。
  副册第一个是香菱,所以脂批说是妾。
  又副册开卷是晴雯和袭人,所以可以肯定是大丫鬟。
  三副册看来也还是大丫鬟。因为《红楼梦》中提到名字的有身份的大丫鬟光是宝玉的就有八个,还有贾母的鸳鸯、琥珀等,王夫人的金钏、玉钏等,几个小姐的首席大丫鬟司棋、待书、入画、莺儿、紫鹃、雪雁、翠缕等等,又副册十二个肯定装不下,所以三副册也应该是大丫鬟,至少要占一部分席位。
  这十二位小演员正好满十二这个数,又都是一样的身份,她们成为一册是合理的。她们在贾府的地位不但比鸳鸯那些月钱一两的低,也比晴雯这种月钱一吊的大丫鬟要低,属于月钱五百(半吊)的那类。所以我估计属于最后的四副册。
  但是也有红学家认为不止六十。因为《红楼梦》中提到的有名字的丫鬟数目很多,又副、三副根本装不下。由于九是从零到九的十个基本数中最大的数,中国历来都是以九的倍数计数表示多,因此有红学家认为应当总共有九册一百零八人。乍一听,这话确有道理,光是宝玉的大小丫鬟就有十六个,照此推算,各位小姐、少妇、太太、奶奶的丫鬟,再加上各位老爷、少爷的妾,可不就得一百零八个!但是许多人都只是艺术符号,没有成为艺术形象,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比如副册应该是香菱这样非常年轻的妾,肯定不会包括赵姨娘,现在连十二个都不好凑齐。再说,《红楼梦》第五回警幻仙子在贾宝玉看那些册页时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我们要注意:"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所以有许多丫鬟之所以未能入册,就是因为她们是"庸常之辈"。由此可见脂砚斋说的六十个是对的,而且他是看见曹雪芹后三十回原稿最后的"情榜"说的,应该是最权威的。
  在曹雪芹笔下这些小戏子地位卑微,但是人格一点也不低。
  儒家文化的一大弱点是不重视人的个体价值。在长期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观念熏陶下,人们的人格意识、自我价值意识淡薄,这种情况到了清代发展到了极点,全国上下奴性弥漫。这十二个女孩子中,人格意识和自我价值意识最突出的要数龄官。三十回通过贾宝玉的眼睛写出,龄官长得很美,"大有林黛玉之态"。而龄官的性格则有点像晴雯。晴雯的判词中最有分量的两句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身为下贱是地位,自己决定不了,但是心比天高是个性,是人格意识,是自己可以掌握的。在贾府下层社会,龄官是晴雯第二。而脂批说"晴有林风",就是说晴雯的作风与个性有点像林黛玉。所以龄官的个性也有与林黛玉相通之处。龄官一出场就是一个很有个性、不肯迁就、受不了委屈的女孩。她刚刚演完,受到元春的赏赐和表扬,太监传谕说:"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贾蔷赶紧答应,让龄官演《游园》、《惊梦》两出。若是有些人,面对贵妃表扬赏赐,会感到受宠若惊,遵命巴结惟恐不及。但是龄官认为这两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他作了"。所谓"本角之戏",就是自己这个行当的戏。二十二回说,在贾母内院演出的"一班新出小戏,昆弋两腔都有";"昆"指昆曲,"弋"指弋阳腔。因为《游园》、《惊梦》两出是昆曲正旦演的,相当于后来京剧中的青衣的戏;而龄官是小旦,相当于京剧中的花旦,所以不是她的本角戏。龄官竟然敢于当着贵妃的面拒演,看起来似乎只是任性,孩子气,实际上是有骨气。龄官的这种文人骨气显然是曹雪芹有意识地投射到这个女孩子身上的,而且让她反复表现。三十六回写到,有一天宝玉闲得无聊,想起《牡丹亭》曲来,自己看了两遍还不过瘾,听说龄官唱得好,就来梨香院找她。宝官、玉官等见宝玉来了"笑嘻嘻的让座",说话也都热情。惟独龄官见宝玉进屋,依旧独自躺着"文风不动"。宝玉上前就她,在她"身旁坐下,又陪笑央(请求)他起来唱"一曲《惊梦》的曲子,龄官不但拒绝,而且躲开宝玉。"忙抬身起来躲避,正色说道:'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有唱呢。'"可见,龄官不久前曾经再次拒绝贵妃元春让她演某些她不愿演的戏。这一来,宝玉感到从来没有被别人这样讨厌过,挺难为情地红了脸,只得出来了。
  有学者认为,龄官隐寓元春的命运,理由是龄官两次拒演元春点的戏,由此推断在省亲时演出的四出戏之中,龄官一定是演"伏元春之死"的《乞巧》中的杨贵妃。我认为不可能。因为一,杨贵妃应当是正旦演的,而龄官是小旦,不是她的行当,她是不肯演的。二,龄官最后宁可舍弃与贾蔷的爱情,趁贾府解散戏班子之机,跳出牢坑,追求亲情与自由去了,而元春死于宫中。三,龄官从长相形态、对爱情的执着、倔强的个性和咳血的病情等都更像黛玉而不是元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红楼一春梦 百家讲坛
第1节:前言第2节:误读造成许多谜
第3节:秦可卿艺术形象第4节:乳名兼美字可卿
第5节:不正常的男女关系第6节:给秦可卿看病的不是御医
第7节:混饭吃久惯行医第8节:用那棺木纯属偶然
第9节:真的假货第10节:存在着一个悖论
第11节:秦可卿出身的秘密第12节:某亲王之女的旁证
第13节:不以异姓相视第14节:怎样认定弃婴的出身
第15节:可以肯定秦业是个清官第16节:出身神秘的秦可卿
第17节:秦可卿责任的两个关键第18节:曹雪芹对秦可卿的态度
第19节:红学中还有多少学第20节:曹雪芹自叙传的观点
第21节:贾宝玉即是曹雪芹第22节:蛛丝马迹
第23节:黛玉死因的几种说法第24节:林被玉带动与其主动性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