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才華橫溢的薄命君王:李煜傳   》 第四章天教心願與身違(3)      田居儉 Tian Jujian

  南唐在徵閩的戰爭中雖然有傷元氣,但李並沒有從中吸取教訓,依然不改拓土擴疆的初衷,夢想吞併天下。當年,禮部官員奏請舉行祭天大典時,他說:“不急,俟天下為一,然後告謝天地。”一次賜宴,魏岑竟異想天開地面奏李:“臣少時遊魏州元城(今河北大名),曾為當地風物所陶醉。待他日陛下平定江北,還都長安,臣乞任魏博節度使。”李欣然應允,魏岑即刻拜謝。⑩於是,利令智昏的南唐君臣,又乘西鄰楚國馬氏子弟同室操戈之機,發兵攻楚。南唐保大九年(公元951年),李派信州(治上饒,今江西上饒)刺史兼湖南安撫使邊鎬率兵自袁州萍鄉(今江西萍鄉)襲取潭州(治長沙,今湖南長沙),鄂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昌)節度使劉仁贍率水師攻取嶽州(治巴陵,今湖南嶽陽),接着又占領了五嶺以北的楚國所轄各州。
  攻下潭州之後,李以邊鎬為武安軍節度使鎮守都城,將馬氏宗室舉族遷往金陵加以羈絆。楚國雖然不復存在了,但各地的降將並不甘心寄人籬下,仍是南唐的潛在威脅。而在彈冠相慶版圖幾乎擴大一倍的南唐君臣,對此卻掉以輕心。恰在這時,覬覦楚國疆土的南漢,突然出兵襲取桂州(至今廣西桂林),大敗南唐守軍。邊鎬軍中的藩國降將孫朗,因不滿糧料剋扣軍糧,乘機發動兵變,衝出都城,投奔朗州(治武陵,今湖南常德)。
  朗州守將劉言也是楚國降將。南唐滅楚,他與王逵、周行逢擁兵自重,抗命不朝,伺機反叛舉事。對於以戰勝者自居的南唐官兵,在楚國各地橫衝直撞,大肆搜刮,將金帛、珍玩、倉粟,以致精美的舟艦、亭館、花木,車裝船載,運往金陵的舉動耿耿於懷。特別是四出差人強徵賦稅,以贍軍用的行徑更加不滿。於是,他利用楚民反抗心理,首先起兵攻占潭州,繼之又聯合楚地兵民收復了嶺北失地。
  南唐用兵閩、楚,得不償失。伐閩之戰,就將李生前積蓄的財力物力消耗過半。掌管宮廷計財的杜昌鄰,查閱了入不敷出的帳簿後傷心大哭,痛言“國事去矣”!及至伐楚,庫存更加羞澀,為了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不得不增賦加稅。這有南唐君臣的一番戲言為證。據說,有一次李與侍臣同遊後苑,遙望鐘山雲霧彌漫,便說:“雨即至矣!”宮廷俳優李傢明在一旁插言道:“雨雖來,必不敢入城。”李聽後感到奇怪,連忙追問原因,李傢明幽默地回答:“懼陛下重稅。”勞民傷財的戰爭結局,終於使李頭腦清醒過來。當臣下嚮他進言:“願陛下數十年不用兵,可小康矣!”他斬釘截鐵地回答:“將終身不用,何數十年之有!”
  南唐用兵閩、楚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還在於,真正錯過了北伐中原、統一天下的大好時機。正是在此期間,崛起於塞北、轄境廣袤的遼朝,實力空前強大。對中州大地垂涎已久的太宗耶律德光,面對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實際上石氏比耶律氏大九歲)當初拱手奉送的“燕雲十六州”和每年進獻的三十萬匹絹帛紒紞矠,産生了得寸進尺的念頭。他如今想的是如何鯨吞後晉的全部領地。南唐保大五年(公元947年),即石敬瑭死後第五年,耶律德光發兵南下,攻剋汴梁,廢掉石敬瑭的侄兒、對遼稱“孫”而不稱“臣”的晉出帝石重貴,將後晉宗室成員強遷遼建州(今遼寧朝陽)禁錮,自己身穿綉竜黃袍,頭戴冕旒,按照漢傢天子的登極儀式坐上竜椅,接受遼朝百官和後晉降臣朝賀,宣佈大赦。
  耶律德光入主中州以後,以“牧馬”為由,放縱官兵到處燒殺搶掠,還美其名曰“打草𠔌”。鐵騎過後,滿地廢墟,遍野哀鴻。遼兵兇狠殘暴的野蠻行徑,激怒了後晉不堪任人宰割的廣大兵民。他們同仇敵愾,奮勇抗爭,如燎原烈火燃遍黃河中下遊地區。一些不甘俯首聽命於遼朝的後晉官員,如密州(治諸城,今山東諸城)刺史皇甫暉,棣州(治今山東東營西北)刺史王建,以及淮河北岸許多重鎮的戍將,都先後投奔南唐,請求李出兵,光復中原。
  南唐朝中有識之土,也主張乘後晉政局紊亂興兵北伐。虞部員外郎韓熙載,是後唐平盧(鎮青州,今山東益都)節度副使韓光嗣之子,其父因涉嫌兵變,為明宗所殺。韓熙載恐遭株連,逃往南唐避難。南行之前,他嚮為他送行的好友李𠔌明志:“江左用吾為相,當長驅以定中原。”此時雖然他未居相位,但也時刻盡心竭力,為南唐捕捉出徵時機。為此,他在給李的緊急奏疏中強調:陛下久懷經營天下大志,欲振長纓以掃六合,再現貞觀盛世,今逢其時。不然,遼帝北歸,中原有主,則宏圖難展矣。紒紣矠可惜南唐久陷伐閩徵楚的戰爭泥潭,元氣大傷,力不從心。儘管在耶律德光懾於中州兵民威力,北撤病死途中以後,李命忠武節度使李金全為北面行營招討使,籌劃北伐,但終因財力物力匱乏,遲遲沒能行動,致使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乘機掌握後晉國柄,建立後漢,南唐從而坐失良機。李悔恨交集,痛感未能趁後晉國勢垂危,“命將興師”,經略中原土宇,而有負於先主遺願,吞食了“勞師海隅”的惡果。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目錄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1)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2)
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3)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2)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3)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4)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5)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6)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7)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8)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9)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0)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1)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2)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3)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4)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1)第二章花月正春風(2)第二章花月正春風(3)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4)第二章花月正春風(5)第二章花月正春風(6)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