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讀史方輿紀要   》 捲三十六      顧祖禹 Gu Zuyu

  ◎山東七
  ◇萊州府東北至登州府二百四十裏,東南至海二百五十裏,西南至青州府莒州四百五十裏,西至青州府三百十六裏,北至海九十裏。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四十裏,至江南江寧府千五百裏,至京師千四百裏。
  《禹貢》青州地。春秋時萊子國《禹貢》:萊夷作牧。《春秋》:襄六年,齊侯遷萊子於阝。或曰阝即今郡治,在齊之東,故曰東萊。戰國屬齊。秦屬齊郡。漢曰東萊郡。後漢因之。晉為東萊國。宋復曰東萊郡。後魏因之,兼置光州。隋郡廢。開皇五年,改光州曰萊州。大業初,曰東萊郡。唐復曰萊州。天寶初,亦曰東萊郡。乾元初,復故。宋仍曰萊州亦曰東萊郡。金因之亦曰定海軍。元亦為萊州,屬益都路,尋屬般陽路。明洪武九年,升為萊州府,領州二、縣五。今仍舊。
  府內屏青、齊,外控遼、碣,藉梯航之便,為震疊之資,足以威行海外。豈惟島嶼之險,足以自固乎哉《唐史》:貞觀十五年,太宗言高麗本四郡之地,吾發卒數萬攻遼東,彼必傾國救之。別遣舟師出東萊,自海道趨平壤,水陸合擊,取之不難也?
  掖縣附郭。戰國時齊夜邑。襄王益封田單於夜邑萬戶。魯仲連謂田單,將軍有夜邑之奉,是也。漢置掖縣,東萊郡治焉。後漢移郡治黃縣,又封歐陽歙為夜侯,即掖也。晉復為郡治,劉宋又移郡治麯城縣。後魏以後,州郡皆治此。今城周九裏有奇,編戶八十二裏。
  ○麯成廢縣府東北六十裏。漢縣,屬東萊郡,高帝封功臣蠱達為侯邑。又武帝封中山靖王子萬載為麯成侯。後漢又封劉建為侯邑,仍屬東萊郡。晉曰麯城縣。劉宋為郡治。後魏曰西麯城縣,分東境置東麯城縣,並屬東萊郡。北齊省。隋末,復置麯城縣。唐武德六年,廢入掖縣。
  當利城在府西南三十六裏。漢縣,屬東萊郡。《志》雲:武帝拜欒大為五利將軍,以衛長公主妻之,更命其邑曰當利。後漢及晉、宋皆因之。後魏改屬長廣郡。北齊廢入掖縣。隋末,復置。唐武德六年廢。
  陽樂城在縣北。漢縣,屬東萊郡。後漢廢。《志》雲:縣北二十裏有臨朐故城,此東萊郡之臨朐也。又縣南有陽石廢縣,亦漢置,屬東萊郡,俱後漢廢。○麯臺城,在府東南。唐武德四年,置麯臺縣,屬萊州,六年廢。又府東北二十裏濱海有沙丘廢城,相傳商紂所築,似誤。
  ○福山府西北五裏。俗名斧山,峰嶺高峻,北臨滄海。其並峙者曰祿山。○大基山,在府東十裏,上有道士𠔌,蒼翠,泉流潺。又東五裏為神仙洞,其相連者有洞凡七,俱幽勝。
  高望山府南十五裏,峰巒秀特,可以望遠。又南五裏為天柱山,一名南山。又寒同山,在府東南三十五裏,一名神山,掖水出於此。○三山島,在府北五十裏,海之南岸。《史記·封禪書》:八祀,四曰陰主,祠三山。《唐史》:貞觀二十二年,將伐高麗,詔劍南大治船艦,儲糧械於三山浦及烏島。烏島或曰即登州之烏湖島。又蜉蝣島,在府西北百裏,海中遙望,若蜉蝣然。
  萬裏沙府東北三十裏。夾萬歲水,兩岸皆沙,長三百裏。《史記·封禪書》:天子既出無名,乃禱萬裏沙。《漢書·郊祀志》:武帝元封元年,旱,禱萬裏沙。是也。
  ○海在府西北二十裏。道出遼東、朝鮮。《通典》:郡北至海五十裏,西至海二十九裏,西北至海二十一裏,東南至海二百五十裏。今自府西北環昌邑濰縣界,東南環膠州即墨縣界,皆大海也。
  掖水在府東南十五裏。源出寒同山,西北流經城南,又西北註於海。○萬歲河,在府東北三十裏,其兩岸即萬裏沙也。秦始皇、漢武帝皆嘗禱此。《三齊記》:水北有萬歲亭,漢武所築。
  小沽河出府東南三十裏馬鞍山,東南流,經平度州,與大沽河合。經膠州即墨縣界,入於海。《左傳》:昭二十年,齊晏子曰,聊、攝以東,姑、尤以西,其為人也多矣。杜預曰:姑水、尤水,皆在城陽郡東。或曰:姑即大沽河,尤即小沽河也。○五竜泉,府西三裏,瀦而為池,凡半畝許,民獲灌溉之利。又城東有青竜泉,與濠水相接。
  ○過鄉在府北。《後漢·郡國志》掖縣有過鄉,故過國,寒浞封其子澆於此。《春秋》哀元年傳,寒浞處澆於過,處於戈。杜預曰:過即掖縣過鄉,戈在宋、鄭間。○燕臺,在府東北二裏。《志》雲:南燕慕容德以掖城為青州治,因置此臺。
  海倉口鎮府西北九十裏。即膠河入海之口,為濱海要地,有巡司戍守。又柴葫寨,在府北五十裏,亦有巡司。○朱橋驛,在府東北七十裏。又南關有城南驛。又沙河店,在府南三十裏。舊置城南、沙河店、朱橋店三遞運所,萬歷中,與驛俱革。
  淳化鎮在縣北。《金志》博興有純化、博昌二鎮。新《縣志》作純化鎮,在縣北四十裏。又博昌鎮,在縣北九十裏,近利津、樂安界。《郡志》又有柳樹鎮,在縣南二十裏,係????徒要路。又陳虎店鎮在縣西二十五裏,黃店村在縣北百裏,皆係????賊之區。
  劉官莊店在縣東四十裏,近樂安縣界,接近衝繁也。
  附見:
  萊州衛在府治東南。洪武三年置,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等所。
  王徐寨備御前千戶所府東北八十裏。明初,置百戶所,有磚城周三裏。嘉靖中,改為千戶所。○馬埠寨備禦百戶,所在府西二十五裏,磚城周二裏。又竈河寨備禦百戶所,在府北五十裏,所磚城周二裏有奇。又東北百六十裏有馬停寨備禦百戶所,石城不及一裏。俱屬萊州衛。
  平度州府南百裏。南至膠州百二十裏,西南至青州府莒州三百四十裏。
  春秋時齊地。漢屬東萊郡。後漢屬北海國。晉屬濟南郡。劉宋屬北海郡。後魏因之。隋屬萊州。唐、宋仍舊。元末,改屬登州。明洪武九年,改屬萊州府。二十一年,始置平度州編戶百三十六裏,領縣二。今因之。
  州西亙濰河,北枕勃海,山川襟帶,屏蔽東陲。
  ○膠水廢縣今州治。本漢之平度縣地。後漢改置膠東縣,屬北海國。晉、宋、後魏皆曰膠東縣。後齊改置長廣縣,屬長廣郡。隋改屬萊州。仁壽初,改曰膠水縣。唐、宋及元因之。洪武中,置平度州,以縣省入。州土城,周九裏有奇,門三,北面無門。
  平度故城州西北六十裏。漢縣治此,屬東萊郡。武帝封淄川懿王子行為侯邑,後漢並入膠東縣。○盧鄉城,在州西北五十裏,漢縣,屬東萊郡。晉、宋及後魏因之。北齊省入膠東縣。隋復置,屬萊州。唐貞觀初,縣廢。《新唐志》:盧鄉縣省入昌陽。章懷太子曰:盧鄉故城在昌陽西北。是也。疑隋時徙置。
  即墨故城州東南六十裏。齊即墨邑。《志》雲:城臨墨水,故曰即墨。齊威王封即墨大夫,而烹阿大夫。王時,樂毅破齊七十餘城,惟莒、即墨未下。既而田單以即墨攻破燕軍。漢元年,項羽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都即墨,田榮追擊市於此,殺之。四年,韓信破齊,齊將田既走膠東,曹參擊殺之。即即墨也。尋復為即墨縣,屬齊國。文帝十六年,分齊地,封悼惠王子白石侯熊渠為膠東王,都即墨。景帝三年,反,誅。四年,封子徹為膠東王。中二年,改封子寄。後漢國廢。建武中,封賈復為侯邑,屬北海國。晉及劉宋皆屬北海郡,後魏屬長廣郡。後齊廢。《志》雲:城北有樂毅城,毅攻即墨時所築。漢初田肯曰:齊東有琅邪、即墨之饒。蓋二縣近海,財用所近也。今俗稱故城為朱毛城。○膠東廢縣,亦在州東南。隋末置。唐初,屬萊州。武德六年廢。
  下密城《志》雲:在今州西五十裏。漢縣治此,屬膠東國。後漢初廢,安帝復置,屬北海國。晉及劉宋、後魏皆因之。《水經註》:濰水北徑下密故城西。是也。
  ○天柱山州北五十裏。絶頂岩,聳立如柱。又有石龕如屋,州人謂之劈石口。《通志》:山之東曰之萊山,東連大澤、御驾、明堂諸山。○岈山,在州北三十裏,以山形岈而名。
  大澤山州北七十裏。岩壑絶勝,有瑞雲峰,峰頂半岩疊石為城,謂之皇城頂。或以為赤眉故寨也。下有白虎溪,乳泉河出焉,西南流入膠水。山之北,即高望山,接掖縣界。○月堂山,在州東北四十裏,産藥材,有藥石水出焉,流合石瀆河,而註於膠水。其相接者曰金泉山,亦産藥材。又有兩髻山,在州東北十三裏,山椒並列,如綰雙髻,現河出焉。經州東三裏,西南流入膠水。
  三固山州西七十裏。一名三戶山。《漢·郊祀志》:宣帝信方士言,祠太室山於即墨、三戶山於下密,即此山也。又州西十八裏有文武山,兩山相峙,世傳秦始皇東巡,集文武於此,因名。下有秦王河。○大豁山,在州西北十五裏。伏琛《齊記》:盧鄉縣東南有大豁口,與小豁口相峙,中通驛路,即此山也。蘇村河出焉,西南流,入於膠水。
  ○膠水州西八十裏。源出膠州鐵橛山,流經高密縣北入州境,又北經昌邑縣,至縣東北入海。梁天監五年,將軍劉思效敗魏青州刺史元係於膠水。即此。○墨水,在州東,源出東北六十裏之墨山,南流經即墨縣入海。
  大姑河州東八十裏。源出登州府黃縣南蹲犬山,經招遠、萊陽二縣界,至州東南故即墨城,與小沽河合,經膠州即墨縣界入海。通謂之沽水,南北經流三百餘裏。
  新河在州東南。源出高密縣,流經此,分南北二流,南自膠州麻灣口入海,西北自掖縣海倉口入海,即元人所瀎膠萊河舊道也。《元史》:至元十七年,萊人姚演獻議開新河,由膠西縣東陳村海口西北,達於膠河,出海倉口,由海道達直沽以通漕,謂之膠萊新河。從之。勞廢不貲,卒無成效。二十二年,罷其役。明正統六年,昌邑人王坦言:漕河每患淺澀,海運又虞艱險,請瀎新河故道。不允。嘉靖十一年,按臣方遠宜等復議開新河,不果。隆慶初,萊人崔旦復極言新河之便。萬歷三年,又以南京工部尚書劉應節言,命侍郎徐栻開瀎。議者極言非便,遂中止。其後屢議屢阻,迄無成績。《圖說》雲:自淮河入河北岸隔一裏為朱傢河,可開通,經新溝至安東縣,有澳河、嚮水、三叉,俱臨淮可通。東則有東漣河、朱傢河、白傢溝、七裏河流入淮。又東有????場河、平望河、界首河、白浪河、牛洞河、車軸河流入海,俱宜築塞。中有遏蠻河,在淮、海之交,可置閘以殺水勢。西則有沭陽水,溷而為大湖、傅湖。又有楊傢溝、西漣河、崔傢溝、古閘河,皆為入漣河水道。自支傢河至漣河海口,計三百八十裏。出海由海州贛榆至山東界,歷安東衛石臼所、夏河所、靈山衛、膠州頭營,至麻灣海口,計二百八十裏,隔馬傢濠五裏,可以開通。經把浪廟、新河口、店口社、陳村小閘,戴、高、劉傢大閘,王、朱、杜傢村,至平度州。又經窩鋪停口、大成昌渠、小閘、新河集、秦傢莊、海倉口,至大海口,計三百七十五裏。大海口至直沽四百裏,通計一千四百三十五裏。應節奏言:膠州南自淮子口大港頭出海,自州治西抵匡傢莊四十裏,俱岡溝黃土,宜開。自劉傢莊北歷臺頭所、張奴河,至亭口閘三十裏,俱黑泥下地,水深數尺,宜瀎。自亭口閘歷陶傢崖、陳傢口、孫店口,至玉皇廟六十裏,河寬水淺,宜於舊河之旁,別開一渠。玉皇廟至楊傢圈二十裏,水深數尺,宜瀎楊傢圈以北,則悉通海潮,無煩工作矣。以工力計之,創者什五,因者什三,略施工者什二。以地勢計之,宜挑深丈餘者什一,挑深數尺者什九。拭言匡傢莊地高難開,改於都泊船路溝,地形平衍,有河可引,宜建閘設櫃,如會通河故事。科臣王道成言:膠州在兩海口之中,土最高厚,萬一巨石隱伏,功將安施?難一。水性湍急,走石流沙,即有泉源,易盈易涸。難二。海船不可入河,河船不可入海。難三也。又《實錄》:隆慶五年,山東臣僚會勘膠河上言:從竜傢屯北至分水嶺,俱係岡阜沙石,難以施工。由分水嶺又北至謝傢口,稍有斷續河流,旱潦難恃,沙石亦多由謝傢口北至楊傢圈,河流似有端緒。又北至新河閘面,河勢比南面較寬,自新河閘至海倉,又皆流沙壅淤,難以行舟。新河閘係往來通渠,過者見有河流,妄意可以開瀎,不知迤南十裏,便復不同。分水嶺本名王乾壩,兩頭俱有河形,中間積沙高亢,本非嶺也。新河既無泉源,引導必須旁水接濟,而分水嶺下僅有白河一道,平時涓涓細流,淫潦時挾流沙衝淤,大為河患。其張奴河、膠河、九穴泊之水,雖接新河,而源流淺澀,潦涸無時,皆不足恃。若欲東引沽河,則地勢東下,沽河自東而南,直趨麻灣口,難以輓之而北。若西引濰河,濰河在高密西,離新河百二十裏,中隔高嶺五層,又難引之使東也。若欲深鑿河身,使海水南北貫通,則分水嶺諸處,高過海面數丈,命工開鑿,未及數尺,下即糜沙,隨時奔潰,縱多捐財力,萬難開瀎。既而徐栻亦稱南北海口,俱有積沙橫絶,及分水嶺河高海下,勢不可通,須另開一路及海口築堤,以約水障沙。又云:南自麻灣抵朱鋪五十裏,北自海口抵亭口百八十裏,皆通潮,可乘潮以導河。撫臣李世達勘稱,南潮止及陳村閘,距海口二十裏;北潮止及楊傢圈,距海口六十裏。其朱鋪、亭口者,非烈風迅雨,海水漲溢,歲不一二至,潮不足恃也。役遂止。崇禎十二年,戶部郎中瀋廷揚試行海運,復請開膠萊河。十六年,命戶、工二部發銀十萬兩開瀎,事未行,而京師不守。餘詳見膠州。
  定渠州南七十裏。與州東北之藥石水及石瀆河合流入膠水,一名定都渠。近《志》以為巨定,誤也。
  ○亭口鎮州西南七十裏。即膠萊河所經,有巡司戍守。又州西北七十裏有灰埠驛。
  濰縣州西百八十裏。西南至青州府昌樂縣五十裏。漢平壽縣,屬北海國。晉因之。宋屬北海郡。後魏為北海郡治。後齊改郡曰高陽。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下密。十六年,於縣置濰州。大業初,州廢,改下密縣曰北海,仍屬北海郡。唐初,亦置濰州治此。武德八年,州廢,以北海縣屬青州。宋建隆三年,置北海軍。乾德二年,升為濰州。金因之。元屬益都路。明洪武初,以州治北海縣省入,屬青州府。九年,降州為縣,屬萊州府。二十一年,改今屬。今土城周九裏,編戶八十六裏。
  ○平壽城縣西南三十裏。漢縣,屬北海郡。後漢初,張步為耿所敗,自劇奔平壽。步平,仍屬北海郡。晉及劉宋因之。後魏為北海郡治。高齊廢。武德二年,復置。六年省。又西南五十裏有斟城,古斟尋國,亦禹後也。《汲塚古文》曰: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漢置斟縣,屬北海郡,後漢廢。杜預曰:平壽東南有斟城,古斟尋也。又寒亭,在縣東北三十裏,杜預曰:平壽東有寒亭,即古寒國,蓋寒浞所封。唐初有寒水縣,屬濰州,武德六年廢,即故寒亭矣。今有寒浞水,北入海。《通志》縣南三十裏有營丘城,似誤。今詳見青州府昌樂縣。
  下密城縣西三十裏。漢縣,治今平度州西,後遷今縣治。隋開皇六年,置濰水縣,屬青州。大業初,改下密為北海縣,而改濰水為下密。唐初,屬濰州。武德八年,州廢,縣並入北海,俗以此為西下密也。
  ○塔山縣東南六十裏。東丹河發源於此。《水經註》:溉水出塔山,是也。唐天寶初,敕改為溉原山。○幾山,在縣西南七十裏,山形如幾,西丹河出焉。又縣西南二十裏有程符山,相傳公孫弘貧時牧豕處。又有孤山,在縣西南四十裏,巋然天際,翠靄若浮。
  擂鼓山縣南百裏,與昌樂縣接界。白狼河出焉。其相近有摩旗山,宋嘉定中,金益都賊楊安兒敗死,其妹四娘子為餘黨所推,掠食至摩旗山,濰州賊帥李全以衆附之,即此。
  ○濰水縣東南六十裏。自青州府安丘縣北,流入縣境,又東北至昌邑縣,東北入於海。後魏主子攸建義初,邢杲帥河北流民反於青州之北海,遣將軍李叔仁擊之,敗於濰水,即此。《志》雲:今縣西北二十裏,地名韓信道,蓋以信破楚將竜且於濰水上而名。餘詳見安丘縣。
  東丹河縣東南五裏。源出塔山,即溉水也,亦曰東於河。西北流合青州府壽光縣界之丹河後,流入縣境,東北註於海。又西丹河,在縣西二十裏,源出幾山,亦曰西於河,西流合昌樂縣西之丹河,復會東丹河,東北入海。○白狼河,在城東。源出擂鼓山,流入昌樂縣界,合白狼河別源,又北流入縣境,經東門外,東北流八十裏入海。狼,一作浪。《志》雲:縣南有小王莊,平地泉涌如輪,即白浪河之源也。今詳見昌樂縣。
  ○固堤店縣東北四十裏。嚮有巡司戍守。又縣東北三十裏有古亭馬驛。
  昌邑縣州西北百三十裏。西南至青州府壽光縣九十裏。漢都昌縣地,屬北海郡。晉初,屬齊國。劉宋仍屬北海郡。後魏因之。隋開皇中,屬濰州。大業初,仍屬北海郡。唐初,亦屬濰州。武德六年廢。宋建隆三年,改置昌邑縣,屬北海軍,尋屬濰州。金、元因之。明洪武九年,改屬萊州府。二十一年,改今屬。土城周五裏有奇,編戶九十四裏。
  ○都昌城在縣西。本齊邑。《晏子春秋》:景公封晏子以都昌,辭而不受。漢置都昌縣,高帝封功臣朱軫為侯邑。建安初,北海相孔融被黃巾賊管亥圍於都昌,先主救卻之。今城南五裏有大營城,北五裏有小營城,俗為大營、小營二村,相傳即孔融與黃巾相拒處。
  訾城縣西北三十裏。《春秋》:莊元年,齊師遷紀、、吾阝。杜預曰:都昌西有訾城。,亦讀訾,本一城也。唐武德二年,置訾亭縣,屬濰州,六年廢。俗呼為瓦城,半為水漸。一云訾城在縣西北十五裏,又十五裏為城。
  密鄉城在縣東南十五裏。《左傳》隱二年,紀子帛莒子盟於密,即此地也。漢置密鄉縣,屬北海郡。武帝封膠東頃王子林為侯邑。《後漢志》:淳於縣有密鄉。應劭曰:淳於東北六十裏有平城亭,又四十裏有密鄉亭,故縣也。淳於,見前安丘縣。○平城故城,在縣西南四十裏,漢縣,屬北海郡,後漢省。《水經註》:濰、汶二水會於淳於城東北。又東北徑平城亭西,又東北徑密鄉亭西,皆漢北海郡屬縣雲。
  ○東山城東二裏。俗名土埠,亦謂之東京埠,長數裏,石磴崎嶇,峰巒奇秀。後漢建安初,袁譚據青州,攻北海相孔融於都昌,融敗走東山,即此。又縣東南二十五裏有青石埠,長數裏,亦名青山。○霍侯山,在縣南四十裏。《漢書》:霍光封博陸侯,食邑於北海。此山本名陸山,或以為即光所食邑。唐天寶六載,賜名霍侯山。又南五十裏有峽山,狀如伏虎,俯臨濰水,為邑之勝。
  ○海在縣北五十裏。有魚兒浦巡司,為濱海戍守處。
  濰河縣東二裏。又東北註於海。《志》雲:縣東五裏有濰水堤,宋初築,以防濰水泛溢。又縣西南二十裏有浮糠河,縣南二十裏有張固河,流合浮糠河,並入於海。
  膠河縣東五十裏。自平度州流入境,北註於海。其入海處曰海倉口,與掖縣接界。羅氏曰:自海倉口至膠州麻灣,凡三百七十裏,即膠萊新河之道也。
  ○棠鄉縣南八十裏。本萊邑。《左傳》:襄六年,齊人伐萊,萊共公浮柔奔棠,晏弱圍棠,遂滅之。又《孟子》: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後漢志》:即墨有棠鄉,今為甘棠社。○夏店馬驛,在縣東北二十裏。又縣東四十裏有新河橋遞運所,今革。
  膠州府南二百二十裏。東至海三十裏,南至海九十裏,西至青州府莒州二百八十裏。
  春秋介國地。戰國屬齊。漢屬琅邪郡。後漢屬東萊郡。晉屬城陽郡。劉宋屬高密郡。後魏因之魏收《志》:永安二年,嘗置膠州,治東武縣。見青州府諸城縣。隋屬密州。唐、宋因之。元至元十二年,置膠州於此,隸益都路。明洪武初,以州治膠西縣省入,屬青州府。九年,改今屬編戶九十三裏,領縣二。今仍曰膠州。
  州連絡淮、沂,屏蔽齊、兗,控海道之咽喉,為登、萊之襟要。《防險說》:膠州、即墨,皆迫近海澨。而即墨南望淮安、安東、東海衛所諸城,左右相錯,如噤喉關鎖。倭若犯淮,則漸必犯萊矣。故登、萊三營之設,即墨一營,視登州、文登二營為尤切《海防考》:自登州之大嵩衛至府境鰲山、靈山衛,及青州府境之安東衛,盡南面濱海之險,皆即墨營控禦處也。其濱海要衝,則有雄崖、膠州、大山、浮山、夏河、石臼等所,乳山、行村、栲栳島、古鎮、逢猛、南竜灣、信陽、夾倉諸巡司,及海中之唐傢灣、大任、陳傢島、鵝兒、栲栳、天井灣、顔武、周疃、鬆林、全家灣、青島、徐傢莊一帶,而海道之險,則自安東以北,若勞山、赤山、竹篙、旱門、劉公、之罘、八角、沙門、三山諸島,皆賊停泊之處,不可不講。至於白蓬頭、槐子口橋、雞鳴嶼、金嘴、石倉廟諸處,淺灘亂磯,則賊所必避,而亦吾所當審者。
  ○膠西廢縣今州治。漢黔陬縣地。隋開皇十六年,置膠西縣,屬密州。唐武德六年,省縣入高密,以其地為板橋鎮。宋元二年,復置膠西縣,兼領臨海軍使,仍屬密州。金仍曰膠西縣。《宋史》:嘉定四年,時膠西當登州、寧海之衝,百貨輻輳,李全使其兄福守之,為窟宅,多收互市之利。元置膠州治此。明初省。今城周四裏有奇,門三,北面無門。
  祓城州西南七十裏。漢祓縣,屬琅邪郡。祓,音費。後漢省。又介根城,在州西南五裏,春秋時莒邑也。《左傳》:襄二十四年,齊侯伐莒,取介根。應劭曰:周武王始封茲輿於此,即莒之先也。春秋初,徙於莒。漢置計斤縣,屬琅邪郡。顔師古曰:計斤即介根,語音有輕重。後漢縣廢。杜預曰:黔陬東北有計基城,即古介根。宋白曰:計斤故城在高密縣東南四十裏。今有兩塔對立,曰東西計斤。介根蓋與高密之黔陬境相接也。又有介亭,在州南七十裏。或云:即古之介國。《春秋》:僖二十九年,介葛盧來。是也。杜預以為今黔陬縣。
  夫阝縣城在州西南。漢縣,屬琅邪郡。夫阝,音扶。文帝封呂平為侯邑。後漢縣廢。又州南有祝茲縣。漢高封徐厲為侯邑,又孝武封膠東康王子延年於此。《水經註》:膠水出膠山,北徑祝茲故城,又經夫阝縣故城西。《通志》雲:州南七十裏有古長城。
  ○鐵橛山州西南百二十裏。膠水發源於此,亦曰膠山。《志》雲:五弩山在膠山之北,膠水出膠山,過密州五弩山,鹵水入焉。又北徑州南三十五裏之艾山,艾水入焉。又艾山旁有天澤泉,即艾水之源也。鐵橛山蓋與諸城五弩山相近。
  大珠山州南百二十裏。濱海,上有石室。珠,亦作朱。《通典》:高密諸城縣有古長城,自齊西防門,東逾泰山、穆陵,至大朱山海濱而絶,是也。又州南九十裏有小珠山,錯水出焉,流入海。○靈山,在城東南百二十裏海中。《志》雲:在靈山衛南三十裏,其山先日而曙,先雨而云,故謂之靈。又衛西北三裏有小竹山,或謂之小竺。又衛東海中有唐島,相傳唐太宗徵高麗,駐蹕於此,內有飲馬池。
  石臼島州南百裏海中。宋紹興三十年,金亮入寇,分遣一軍由海道襲浙江,以兵圍海州,宋將李寶督海舟捍禦,至石臼島,敵舟已泊唐島,相距僅一山。寶因風便,過山薄寇,大敗金人,海道之師遂絶。○黃島,在州東南六十裏海中,舊有居民,後因倭寇,其地遂墟。又州東南九十裏有薛傢島,橫伏入海,每為行旅患。又古鎮島,在州東南百十裏海中,嚮有巡司戍守。《志》雲:膠州濱海,石臼、青泥、桃林、陳傢、李傢、薛傢、古鎮、黃島、唐島之屬,皆其著者。
  ○海州東三十裏。《志》雲:州南門外有唐傢灣,宋、元時,海舶往來皆由此。
  膠水在州西。出鐵橛山,東北流,接高密縣境,又北入平度州界。《水經註》:膠水出膠山。《齊記》曰:膠水出五弩山。是也。又有洋河,亦出鐵橛山,東流徑城南三十裏入海。《水經註》:拒艾水,一名洋洋水。宋泰始二年,輔國將軍劉懷珍擊青州刺史瀋文秀於東陽,進至黔陬,軍於洋水,遣別將王廣之襲不其城,拔之。此洋洋水也。○沽河,在州東北三十裏,自平度州流入境,又南流入海。
  新河州東北三十裏。西北入高密縣界。《志》雲:州東南百裏有馬傢濠,濠長三裏餘,夾兩山中,南北俱接海口。元至元十九年,開膠萊新河,阻馬傢濠,不就。明嘉靖十一年,按臣方遠宜議開新河,以馬傢濠數裏皆石岡為患,臬使王獻焚以烈火,鑿而通之。十九年,獻言元人海運,自淮安循海而行,至靈山之東,浮山、澇山之西,有薛島、陳島、石岈林立,橫伏海中若橋,號槐子口橋,最險難越,元人避之。故放洋於三沙、黑水、歷城山正東,逾登州東北,又西北抵萊州海倉,然後出直沽以達天津。獻閱《膠萊河圖》:自薛島之西,有山曰小竺,兩峰夾峙,中有石岡,曰馬壕。馬壕之麓,南北皆接海涯,而北即麻灣,又稍北即新河,又西北即海倉。直沽由麻灣抵海倉,三百三十裏,由淮安逾馬壕抵直沽,千五百裏。若徑出於此,可免繞海之患,元人嘗治此道,遇石而止。今因其故跡,鑿馬濠以趨麻灣,長十四裏,廣六丈有奇,深半之,而江淮之舟,可達新河。新河兩傍,皆有水泉溢出,疏淺决滯,為九閘以節宣之,可以佐會通河之窮。從之。於是於舊濠迤西七丈有餘,鑿渠通舟,以達新河故道,為漕運之計。功未半而罷。萬歷初,復議開膠萊河。山東參政馮敏功謂:膠河一衣帶水,餘悉高嶺大阜,且地皆岡石,山水奔瀑,工難竟。即竟矣,海水挾潮沙而入,必復淤。及開瀎,果以石黑沙難施畚閘而止。《河渠考》:元人於欽言,至元中,姚演請開新河,鑿陸地數百裏以通漕,數年而罷。餘過其地,詢之,土人云,此河為海沙所壅,又水潦積淤,終不能通。蓋《元志》所稱勞費無成,非誣也。自王獻建議之後,屢行勘閱。隆慶四年,嘗議瀎治,至萬歷三年而罷。二十九年,御史高舉復議瀎之,卒不果。迄崇禎之季,言者猶以為請,竟不果行。
  ○逄猛鎮州南四十裏。為濱海戍守處,嚮有巡司。又東南百二十裏有古鎮巡司。
  高密縣州西北五十裏。西南至青州府諸城縣百二十裏。秦為高密縣。漢初,屬齊國。文帝十六年,分齊地置膠西國。宣帝本始初,更為高密國,皆治高密縣。後漢建武中,封鄧禹為侯邑,改屬北海國。晉屬城陽郡,惠帝復置高密郡。劉宋仍屬高密郡。後魏因之。隋屬密州,大業末廢。唐復置,仍屬密州。宋因之。元屬膠州。今土城周三裏有奇,編戶八十八裏。
  ○高密城縣西南四十裏。縣本治此。漢三年,齊田橫烹酈生,走高密。明年,韓信破齊軍,至臨淄,齊王廣亦走高密。文帝封齊悼惠王子為膠西王,都高密,是也。後漢仍為高密縣。又謂之城陰城,《鄭玄碑》:城陰,即高密也。隋末廢。唐武德三年,於今縣西北一裏故義城堡置高密縣。六年,移治於故夷安城,即今縣也。○夷安城,《通典》曰:今縣外城也。應劭曰:古萊夷維邑。晏平仲,夷維人也。漢置夷安縣,屬高密國。後漢屬北海國,鄧禹少子封夷安侯。即此。晉屬城陽郡,惠帝時復屬高密郡。劉宋、後魏因之。後齊廢。唐為高密縣治。
  稻城縣西南五十裏。濰水堰側。漢縣,屬琅邪郡,武帝封齊孝王子定為侯邑。後漢縣廢。《志》雲:舊有塘堰,蓄濰水溉田,因名。亦謂之鄭城,有康成故宅也。旁有稻田萬頃,斷水造魚梁,歲收億萬,號萬疋梁,今堙。《城邑考》:縣西南五十裏濰水東,又有竜且城,城西即且塚。塚南曰梁臺,即韓信擊殺竜且之地也。
  櫃城縣南三十裏。舊《志》:櫃城在膠州西南九十裏,稂艾水所出。是也。漢縣,屬琅邪郡。櫃,音巨。後漢改屬北海國,後省。今縣西南三十裏有櫃城河,出縣南五十裏王子山,流入九穴泊,蓋因故城而名。《水經註》:黔陬西南有櫃艾山,亦曰黔艾山,櫃艾水出焉,流經櫃縣故城西,東北入海。蘇林以為稂艾水即膠州之洋河也。
  黔陬城縣南六十裏。《水經註》:膠水北徑黔陬故城西,又北至夷安。夷安,即今縣城也。古介國,漢置黔陬縣,屬琅邪郡。後漢屬東萊郡。晉屬城陽郡。劉宋屬高密郡。泰始三年,青州刺史瀋文秀據東陽,詔劉懷珍進嚮青州,懷珍至黔陬,文秀所置高密、平昌二郡太守棄城走。後魏仍屬高密郡。後齊置平昌郡於此。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縣省入膠西縣,有兩城夾膠水而立。《縣道記》:縣本秦所置,在高密郡東北,後移於膠水西,相去二十裏,俗名故城為東陬,而此城為西陬。舊《志》:黔陬在諸城東北百十裏。即此。○膠西城,在縣東南二十五裏。《志》雲:隋置縣於膠、墨二水之間,即此城雲。
  膠陽城縣西北三十四裏。漢縣,屬北海郡,後漢廢。一名高陽亭。又有朱晏城,在縣東南三十裏,相傳晏子為齊相時所食邑也。一名晏平仲城。
  ○礪阜山縣西北五十裏。山産礪石。一名劉宗山。有鄭玄墓。
  ○膠水縣東十五裏。《一統志》:膠水北過高密縣註瀦澤,與張奴水合,自澤北入新河,經平度州界。又縣東北四十裏有新河,亦曰新開膠河,與平度州、膠州接界。
  濰水縣西南五十裏。自諸城縣流入境,又北流,與安丘縣接界,經縣北四十裏而入濰縣界。漢四年,韓信追齊王田廣於高密,楚將竜且與廣合兵拒信,夾濰水而軍,信夜壅濰水上流,誘且半渡而擊之。即此處。今縣西五裏又有韓信溝,相傳亦信所鑿。
  密水在縣西南。自諸城縣流入境,一名百尺溝,亦曰高密水。經故縣南十裏,蓄為塘,方二十裏餘,古所謂高澤之南都也。東北會濰水堰,散流入夷安澤。《志》雲:澤在縣北二十裏,高密水與濰水散流註之,蓄堰以溉田,凡萬餘頃。○九穴泊,在縣西北二十五裏,泊有九溝,因名。又縣東北二十五裏有都泊,亦瀦水處。
  即墨縣州東北百二十裏。本齊邑。漢置即墨縣。北齊省。隋開皇十六年,於不其故城東復置今縣,屬萊州。唐、宋因之。元改屬膠州。今土城周四裏,編戶八十五裏。
  ○不其城縣西南二十七裏。漢不其縣,屬琅邪郡。武帝太始四年,帝幸不其。後漢屬東萊郡。又光武封伏湛為侯邑。其,亦作期。晉鹹寧二年,置長廣郡於此。宋景平初,青州刺史竺夔守東陽拒魏師,魏人退夔,以東陽城壞,移治不其城,尋復為長廣郡治。泰始三年,瀋文秀據東陽,以劉桃根署長廣太守,戍不其城,將軍劉懷珍遣將王廣之襲拔之。四年,文秀為魏人攻圍,其弟文靜將兵自海道往救,至不其城,為魏所斷,因保城自固。宋主遂分置東青州,領高密、平昌、長廣、東海、東萊五郡,以文靜為刺史,旋沒於魏,亦置長廣郡。後齊郡縣俱廢。隋復置即墨縣,以不其縣地並入。
  壯武城縣西六十裏。古夷國也。《左傳》:隱元年,紀人伐夷。杜預謂壯武縣是其地。漢置縣,屬膠東國。文帝封宋昌為壯武侯。是也。後漢屬北海國。晉屬城陽郡。又張華亦封壯武侯。劉宋縣廢。後魏亦封房法壽為壯武侯,蓋縣廢而名存也。臯虞城,在縣東五十裏。漢縣,屬琅邪郡,武帝封膠東康王子建為侯邑。後漢省。今為臯虞社。
  ○不其山縣東南四十裏。漢末,逄萌隱此,又後漢鄭玄亦教授於山下。一名馴虎山,以後漢童恢為不其令有伏虎之異也。又石城山,在縣東南三十裏,狀如城垣,淮涉水出焉。○天井山,在縣東十三裏,周二裏,上有井,深不可測,天井之名以此。又縣東四十裏有四捨山,四峰峻起如捨宇,惟一徑可以登涉。
  勞山縣東南六十裏。二山相連,東濱大海,其高大者曰大勞,差小者曰小勞,周圍八十裏,高二十五裏。《齊記》:泰山雖言高,不如東海勞。勞亦作嶗,或誤為牢。又誤為勞盛山,勞、盛,蓋二山,盛即成山也。秦始皇登勞盛山望蓬萊,蓋登此二山耳。又《史記》:始皇自琅邪北至榮成山。榮成又勞成之誤也。蓋海岸之山,莫大於成山、勞山,故往往並言之。今山有清風嶺、碧落岩、王喬觀、玉女盆、明霞洞諸勝,白沙河源於此。○陰山,在縣東南八十裏,俗傳秦始皇幸琅邪,嘗駐於此。上有小池,雖旱不涸。
  錢𠔌山縣東北五十裏。山陡險,相傳昔嘗運錢𠔌於山上以避兵。又東北十裏有米粟山。○女姑山,在縣西南三十裏,上有明堂,相傳漢武所置。
  田橫島縣東北百裏海中,去岸二十五裏。中可居千余家,相傳即田橫與其徒五百人亡入海島處。孔氏曰:田橫所保,在海州東海縣之鬲山,去岸八十裏,非此山也。今江南海州東小鬲山是矣。《北史》:魏永熙中,楊為高歡所信用,尋以疑懼,避於田橫島。即此。《志》雲:縣東南濱海,列島環伺,其可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馬、曰香花、曰田橫、曰顔武,而田橫島方三十餘裏,尤平廣可耕。且由岸抵島,多礁石,不可直達。嘉靖中,有姦氓盤據於此,漸為寇盜,官兵撲滅之,患始息。
  栲栳島縣東北十九裏。有寨城,置巡司戍守。又東北雄崖所東有旬島,其相近者又有赤島。《志》雲:田橫諸島而外,為塔沙、竹槎及島、陰島,香島,皆諸島之有名者。
  ○海縣西南四十裏有金傢灣海口及大任海口。又西南六十裏有天井灣海口,南九十裏有董傢灣海口,東南七十裏有鬆林浦海口,東六十裏有陳傢大川海口,九十裏有鵝兒海口,東北七十裏有周疃海口。蓋自西南而東北,四環皆海雲。
  墨水在縣南。自平度州流入境。又沽河在縣西北七十裏,亦自平度州流入境,俱合淮涉水,南註於海。○淮涉水,在縣西一裏,源出石城山,西北流經此,復北流三裏,又西南流入於海。《唐志》:縣東南有堰,貞觀十年,令仇源築以防淮涉水。又白沙河,在縣東四十裏,源出大勞山,西流亦合淮涉水入海。
  ○即墨營縣北十裏。《志》雲:舊置營於縣南七十裏金傢嶺寨,土城周二裏。宣德八年,移置於此,營城周四裏,為登萊三營之一。又張傢寨,在縣西南五十裏,土城周二裏。樓山寨在縣南四十裏,土城周二裏。子傢莊寨在縣東南九十裏,蕭旺莊寨在縣東南五十裏,與金傢嶺寨俱築城戍守。
  走馬嶺寨在縣東北九十裏。又東北十裏有羊山寨。《志》雲:縣東北六十裏有大港寨,九十裏有田村寨,與栲栳島等寨俱築城戍守。
  附見:
  靈山衛膠州東南九十裏。洪武二十一年置,三十五年築磚城,周三裏,依山環海,最為險固。《志》雲:衛領左、前、後三千戶所,由安東衛魚溜一道至衛,轉嚮東北行,海中有島,橫伏若橋。即薛島、陳島伏入海洋者,最險惡,元人欲於島西鑿馬傢濠以避之。居人識此溜為海運舊道,沿溜而行,可保無患。由安東衛至靈山衛馬傢濠灣泊,大約三百餘裏,風便一日可至。今亦置靈山衛。
  鰲山衛在即墨縣東四十裏。洪武二十一年置,築磚城周五裏。《志》雲:衛領右、前、後三千戶所,今亦置鰲山衛。
  膠州守禦千戶所在州城內,洪武五年建。
  夏河寨備御前千戶所膠州西南九十裏。所城周三裏有奇,屬靈山衛。
  雄崖守禦千戶所即墨縣東北九十裏,洪武中設。又浮山寨備御前千戶所,在縣南八十裏。俱屬鰲山衛,今亦置雄崖、浮山二所。
  ◇登州府東至海七十裏,西南至萊州府二百四十裏,北至海三裏,由海道東北至遼東旅順口五百裏。自府治至布政司九百裏,至江南江寧府千九百裏,至京師千六百裏。
  《禹貢》青州地。春秋時牟子國。戰國屬齊。秦屬齊郡。漢屬東萊郡。後漢、晉及劉宋因之。後魏又置東牟郡。北齊省東牟入長廣郡始治黃縣。隋郡廢,置牟州。大業初,州廢,仍屬東萊郡。唐初,屬萊州。如意初,分置登州治牟平縣,尋改今治。天寶初,曰東牟郡。乾元初,復故。宋因之亦曰東牟郡。金仍曰登州。元屬益都路,尋屬般陽路。明洪武初,仍為登州,屬萊州府。六年,改為直隸州。九年,升為登州府,領州一、縣七。今仍舊。
  府僻在東陲,三面距海,利擅魚????,且北指旅順,則扼遼左之噤喉;南出成山,則控江淮之門戶,形險未可輕也。范氏曰:自古海道有事,登、萊為必出之途,而密邇遼左,尤為往來津要。三國吳嘉禾初,遣使通公孫淵,還至成山,為魏人所邀殺。宋元嘉九年,朱修之自云中奔和竜,泛海至東萊初,修之守滑臺,城陷,為魏所執。梁普通初,高句麗遣使入貢,詔使者江法盛授高麗衣冠劍佩,魏光州兵就海中執之送洛陽。隋開皇十七年,伐高麗,別將周羅自東萊泛海趨平壤時郡境皆屬東萊也,遭風,船多飄沒,師還。大業七年,下詔討高麗,敕元弘嗣往東萊海口造船。八年,遣來護兒等分兵自海道趣平壤。九年,復遣護兒出海道伐高麗。唐貞觀十八年,伐高麗,遣張亮自萊州泛海趣平壤。二十一年,復伐高麗,命牛進達等乘樓船自萊州泛海而入。明年,復遣薛萬徹自萊州泛海擊高麗。顯慶五年,蘇定方自成山濟海伐百濟。開元二十年,勃海自海道寇登州。宋建隆初,女真自海道趨登州貢馬,後馬政亦由此通女真。元行海運,道出登、萊。明初遣馬雲、葉旺等撫定遼東,亦由登、萊渡海駐金州,繼亦由此以轉輸遼、薊。而遼東隸於山東,亦以登、萊海道也。正德中,禁遏海道,而遼東形援益孤。後嘗議由此通運,不果。夫昔人恃此以震疊百夷,後人坐而失之,豈非謀國者之過歟詳見前大川大海。又《海防考》:府四面皆海,惟西南一隅接萊州境。國傢緣海置防,登、萊二府,指臂相倚。設登州營於北面,則青、萊二衛及濱海之地俱屬焉。語所則有奇山、福山、王徐諸處,語寨則有黃河口、劉傢窪、解宋、盧洋、馬停、竈河、馬埠諸處,語巡司則有楊傢店、高山、孫鎮、馬停鎮、東良海口、柴葫、海倉、魚兒鎮、高傢港諸處。而海外則島嶼環抱,自府東北百餘裏之崆峒、半洋,西抵長山、蓬萊、沙門、鼉磯、三山、芙蓉、桑島,錯落盤踞,為登州北門之護。過此而北,則遼陽矣。此天設之險也。又營城以東,若抹直、石落、灣子、劉傢窪、平暢、盧洋諸處;營城以西,若西王莊、西山、欒傢、孫傢、海洋山、後八角城、後之罘、莒島皆可通。番舶登涉,嚴戶外以綏堂閫,責有攸屬矣?
  蓬萊縣附郭。漢黃縣地,武帝於此望海中蓬萊山,因築城以為名。唐貞觀八年,置蓬萊鎮。神竜三年,升為縣,登州治焉。今編戶六十六裏。
  ○蓬萊鎮城在府治北一裏。即漢武所築,唐置鎮於此。《志》雲:今郡築城周九裏,陸門凡四,水門凡三。城北有水城相連,亦曰備倭城,引海水入城中泊船,即登州營城矣。
  牟平城府東南九十裏。漢縣,屬東萊郡,武帝封齊孝王子渫為侯邑。後漢初,光武封耿況於此。晉省,尋復置,移治廢東牟縣。劉宋仍屬東萊郡。後魏屬東牟郡。北齊移縣治於黃縣東北七十五裏馬嶺之南,屬長廣郡。隋復徙治於廢東牟縣,即今寧海州也。
  ○丹崖山府北三裏。東西二面,石壁岩,上有蓬萊閣。又有三洞,奇秀為一郡之勝。山下為珠璣岩,石壁千尺。岩下水中有小石,如珠璣,或如彈丸,俗呼彈子渦,或謂之珍珠門。○田橫山,在府西北三裏,《郡志》:城北有古田橫寨,與蓬萊閣對峙,西北二面皆巨海,石壁高峻。相傳韓信破齊,田橫東走,結寨於此,遺址尚存。又有荊山,在田橫、丹崖二山之間,産荊。山色長紫,一名紫荊山。
  密神山府南十裏。貴溪出其東麓,一名密水山。又南五裏有馬鞍山,山東麓兩畔皆深澗,中起石岡,南北通行,謂之天生橋,或謂之馬嶺。○羽山,在府東南三十裏。《書》:舜殛鯀於羽山。孔安國以為山在齊東海中也。上有鯀城,三國魏將田豫築城以禦吳將周賀,因山以名。又九目山,在府東南七十裏。晏謨《齊記》曰:山有九竅,與黃縣連界。
  石門山府西十裏。山口石,為驛路所經。又府西南三十裏有影口山,山巔有營壘故址。又竜山,在府西南四十裏,上有竜洞及竜岡,舊嘗置鐵場於此。○朱高山,在府東八十裏。山臨海,産滑石。洪武二十七年,移沙門島巡司於此。
  沙門島府西北六十裏海中。海舟行者,必泊此避風。五代時,置沙門寨,宋建隆三年,索內外軍不律者配沙門島。乾德元年,女真國遣使獻名馬,命蠲登州沙門島民稅,令專治船渡焉。元人海運亦置戍軍於此。明永樂七年,山東都指揮使司奏,沙門島守備僅七百餘人,難以防禦。詔以七百人益之。後移戍內地,島為遼人所據,今墟。《志》雲:沙門島相連屬者,有鼉磯、牽牛、大竹、小竹四島,皆紫翠岩,出沒波濤中。永樂初,陳督運自遼東還,遇倭於沙門島,擊卻之。又西北七十裏為鼉磯島。與鼉磯相對者為欽島,相距三十裏。又高山島,在沙門島北百餘裏。○黃城島,《志》雲:在鼉磯東北。或曰:黃城、鼉磯,本一島也,為入勃海要口。又有廟島,在鼉磯西南。毛氏曰:廟島、砣磯、黃城三島,實為登、萊門戶。黃城之東北,曰禦林山,砣磯之南有井島,皆與沙門相連絡。砣即鼉之訛也。
  烏湖島府東北二百五十裏海中。與大謝戍俱為伐東夷之要路。唐貞觀十八年,徵高麗,置烏湖鎮,亦曰烏湖戍。二十二年,鎮將古神感浮海擊高麗,破之於曷山。曷山在高麗界,或作易山。《新唐志》:自登州東北海行,至大謝島、龜歆島、淤島,而後至烏湖島三百裏。北渡烏湖海,至馬石山東之都裏鎮二百裏。東傍海壖,過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江、橐駝灣、烏骨江八百裏,乃南傍海壖,過烏牧島、貝江口、椒島,得新羅西北之長口鎮。又過秦王石橋、麻田島、古寺島、得物島千裏,至鴨緑江唐恩浦口。乃東南陸行七百裏,至新羅王城。自鴨緑江口舟行百餘裏,乃小舫溯流東北三十裏,至泊灼口,得勃海之境。又溯流五百裏,至丸都縣城,故高麗王都。又東北溯流二百裏,至神州。又陸行四百裏,至顯州,天寶中高麗王所都。又正北如東六百裏,至勃海王城。五代唐天成初,契丹東丹王突欲居扶餘城,蓋在唐高麗扶餘川中。長興初,突欲以不得嗣立,越海自登州來奔,蓋道出烏湖、大謝間。○大謝島,在府東北三十裏海中。唐貞觀中擊高麗,置大謝戍於此。又長山島,在府北三十裏海中,東西長四十餘裏。又有島、虎島、半洋島,皆與長山島相近。
  莫邪島府東北三百裏海中。昔人捕魚於此,得寶劍,因名。又東北二百裏有漠島,亦海運所經故道也。
  ○海府北五裏。又東西兩面皆濱海,各去城三裏許。《志》雲:府東北五裏有抹直海口,舊為登涉之所,今不通舟楫,惟丹崖山之東為新開海口,戍守最切。山下又有石落海口。府西七裏為西王莊海口,又西二十餘裏為欒傢海口,又十裏曰孫傢海口。又田橫寨西曰西山海口。又灣子海口,在府東二十五裏。又東二十裏曰劉傢汪海口,又二十裏曰平陽海口,又十餘裏曰盧洋海口。舊皆為戍守處。
  密水出府南密神山。北流入城東小水門,與黑水會。黑水出府西南十裏黑石山,東北流,入府城南上水門,合於密水。出城西下水門,北流入海。○之罘水,在府南十五裏。源出羽山,有石門水流合焉。石門水出石門山,流合之罘水,北註於海。《志》雲:府城東北在鹹泉池,居民取以為????。
  ○登州營在丹崖山北。即新開海口也。宋慶歷三年,郡守郭志高奏:置刀魚巡簡水兵三百戍沙門島,備禦北寇,仲夏居鼉磯島,以備不虞,秋鼕還南岸。相傳此即刀魚船所泊。洪武九年,知州周斌奏置海船,運遼東軍需。指揮使謝規以河口淺窄,奏請挑深,繚以磚,城北砌水門,以抵海濤,南設關禁,以譏往來,謂之登州營。又立帥府於此,設備倭都司駐守,其城周三裏。《海道考》:由新開海口,西北至沙門島六十裏。又正北行一百二十裏,至砣磯島。又北至欽、木二島六十裏。又北至南半洋六十裏。又北至北半洋二十裏。又北經雙島、洋頭窪、黃洋川、平島、和尚島共二百餘裏,至遼東鐵山旅順口,通計五百五十裏。諸島相望,俱可灣船避風。明初,送遼東官軍布花,俱由此道。正德中,劉瑾亂政,遂廢水道,用陸運雲。
  楊傢店府東南六十裏。府東八十裏又有高山巡司。《志》雲:舊有蓬萊馬驛及城北河口遞運所,今革。
  黃縣府西南六十裏。西南至萊州府百八十裏。漢縣,屬東萊郡。後漢為郡治。晉仍屬東萊郡。劉宋因之。後魏屬東牟郡。後齊郡廢,以縣為長廣郡治。隋屬萊州。開皇十六年,改屬牟州。大業初,還屬東萊郡。唐初,亦屬牟州。貞觀初,屬萊州,尋屬登州。今土城周三裏有奇,編戶五十裏。
  ○故黃縣縣東二十五裏。一名東黃城,即古萊子國都也。《左傳》:宣七年,公會齊侯伐萊。又襄二年,齊侯伐萊。六年,齊晏弱圍萊,堙之,環城傅於堞,遂入萊。杜預曰:今東萊黃縣是也。亦謂之。襄十四年,齊人以寄衛侯。又哀五年,齊景公置群公子於萊。皆謂此。秦置黃縣。《史記》:秦伐匈奴,使天下飛芻輓粟,起於黃、垂。黃即黃縣矣。漢縣亦治此。晉以後因之。唐神竜三年,改置縣於蓬萊鎮,曰蓬萊縣,移登州治焉。先天元年,復析蓬萊縣地置黃縣於今治。《志》雲:今縣東南二十裏有萊子故城,地名竜門,其間山峽岩,鑿石通道,極為險隘,俗名萊子關。
  弦城縣南百二十裏。漢弦縣,屬東萊郡。弦,音堅。後漢及魏、晉因之。晉惠帝永興三年,東萊弦令劉伯根反,自稱弦公,進寇臨淄,敗青州兵,幽州都督王瀎遣兵討斬之。劉宋仍屬東萊郡。後魏改屬東牟郡。高齊廢入黃縣。○徐鄉城,在縣西南。漢東萊郡屬縣,武帝封膠東共王子炔為侯邑。後漢仍屬東萊郡。魏因之。晉省。
  大入城縣東北二十裏。《志》雲:魏司馬懿伐東夷,將運糧入新羅,築此城貯之,以大入為名。又縣東有中郎城。《郡國志》:石勒遣中郎將石開築此以防海。或曰:後齊嘗置長廣郡。唐初亦置牟州於此。又縣西北十裏有士鄉城。《漢書》:齊有士鄉城。《志》以為即此城也。
  ○萊山縣東南二十裏。《史記·封禪書》:齊八祀,六曰月主,祀之萊山。申公雲:天下名山八,三在島夷,五在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皆黃帝所常遊也。又元封初,東巡海上,公孫卿持節先行,候名山至東萊。《漢書·郊祀志》:神爵元年,從方士言,祀萊山於黃,是也。一名萊陰山,亦曰竜門山。
  蹲犬山縣西南三十裏。形如蹲狗。隋大業十一年,齊郡賊左孝友衆十萬屯蹲狗山,郡丞張須陀列營逼之,孝友窘迫出降,即此山也。大沽河源於此。又縣東南四十裏有土山,環繞如城。
  ○海在縣北。中有母屺島、桑島,皆屹峙海中。
  大沽河縣西南四十裏。出蹲犬山,東南入福山縣界,復折而西南,入招遠、萊陽二縣界,下流至膠州即墨縣入海。○黃水,《縣志》:在縣東十裏,源出棲霞縣萊陰山,經黃河口至馬停鎮入海。又洚水,在縣東北三裏,源出縣東南二十裏之洚山,流合黃水,至馬停鎮入於海。
  ○馬停鎮縣西四十裏。嚮有巡司戍守。又縣西六十裏有黃山館驛,舊兼置遞運所於此,今驛存而所革。又舊有竜山馬驛及城西遞運所,今俱廢。
  福山縣府東南百四十裏。東北至寧海州百裏。漢垂縣地。唐、宋以來,皆為蓬萊縣地。金天會中,偽齊劉豫析登州之兩水鎮置福山縣,仍屬登州。今磚城周二裏,編戶二十九裏。
  ○牟城縣西北三十裏。蓋即牟平縣也。《志》以為春秋時牟子所築,似誤。今故牟國,見萊蕪縣。
  ○之罘山縣東北三十五裏,連文登縣界。周圍五十裏,三面距海。《史記》:秦始皇二十八年,登之罘立石。二十九年,登之罘刻石。三十七年,至之罘射巨魚。《封禪書》:八神,五曰陽主,祀之罘。《漢書》:武帝太始三年,登之罘,浮大海而還。其東南海中有壘石,俗傳武帝嘗立橋於此。
  福山縣北五裏。縣以此名。又合盧山,在縣西南三十裏,山勢嵯峨,接棲霞縣界。
  ○海縣東北三十裏。有海洋山後海口。又縣北十五裏有城後海口,登寧場置於此,居民皆煮????為業。縣北四十裏又有之罘海口。西北四十裏有八角海口。《宋史》:淳化四年,遣陳靖等使高麗,自東牟趨八角海口,是也。又有海洋、宮傢、潘傢、鬍傢、韓傢諸島,俱在縣北海中。
  清洋河在縣東十裏。源出棲霞縣翠屏山,流入界,北註於海。又義井河,在縣西南三十裏,源亦出翠屏山,流經縣城東,合於清洋河。○大沽河,在縣東一裏,自黃縣流入界。
  ○孫夼鎮在縣北四十裏。嚮有巡司戍守。○黃河寨,在縣西北,有土城二裏。《志》雲:縣境自黃河寨而下,又有劉傢汪寨、解宋寨,俱設百戶所,築石城一裏餘守禦,自登州衛中右千戶所分設。又有盧洋寨,亦置百戶所,築石城一裏守禦,自福山中前千戶所分設。《志》雲:劉傢汪、盧洋等寨,俱與蓬萊縣東海口相近。
  棲霞縣府東南百五十裏。西北至黃縣百二十裏。漢垂縣地。唐為蓬萊縣之楊疃鎮。宋因之。金天會中,劉豫析置棲霞縣。今土城周四裏,編戶四十二裏。
  ○翠屏山在縣治南。蒼翠羅列,如畫屏然,大河及義井河,俱源於此。又靈山,在縣東五裏,峰巒峻拔,亦曰靈峰山,白洋河出其下。
  巨山縣東北二十裏。宋慶歷六年,山東地震,巨山摧。嘉定六年,金益都賊楊安兒作亂,據登州,金將僕散安貞敗之,安兒乘舟入海,欲走巨山,舟人麯成擊殺之,即此。山産金,亦名金山。《地記》昌陽縣東百四十裏有黃銀坑,即此山也。《隋書》:辛公義為牟州刺史,山出黃銀,獲之以獻。《宋史·志》:天聖中,登、萊采金,歲益數千兩。景中,登、萊饑,詔弛金禁,聽民采取,俟歲豐復故。《元史》:至元五年,令登州棲霞縣每戶輸金歲四錢。《食貨志》:棲霞、萊陽、招遠三縣俱産金。是也。又有巨水,北流入海。
  百澗山縣東北七十裏。山形逶迤,澗水交錯,殆以百數,舊産鐵。又北麯山,在縣西北三十裏,舊亦産鐵。其相近者曰艾山,巑岏秀出,形如艾葉,因名。山前有溫泉,流入大河。○棋山,在縣東三十裏,迤東又有寨山,上有兵寨遺址。又方山,在縣南二十裏,山頂方平,亦曰大方山。迤西又有小方山。
  ○大河在縣治南。出翠屏山,下繞城北流,折而東,入福山縣界,即清洋河之上源也。又義井河,出翠屏山西麓,亦北流而東,折入福山縣界。○白洋河,在縣東南二裏,源出靈山,繞翠屏山而西流,會𠔌諸水,亦北抵福山縣入海。
  原疃河源出縣西北五十裏之蠶山,北流入招遠縣界。又盛水,在縣南,源出方山,北流入大河。
  招遠縣府西南百五十裏。西至萊州府百七十裏。本掖縣地。唐為掖縣之羅峰鎮。宋因之。金天會中,劉豫置招遠縣,屬萊州。明洪武九年,改今屬。磚城周二裏有奇,編戶四十八裏。
  ○廢東麯城縣縣西北五十裏。漢置麯城縣。後魏皇興中,分置東麯城縣治此,仍屬東萊郡。後齊並入掖縣。今亦名光州城。《志》雲:縣東北二十裏有潘傢城,相傳宋潘美嘗於此築城防寇。
  ○張畫山縣北十五裏。山高林茂,如張畫然。又羅山,在縣東二十五裏,唐置羅峰鎮,蓋以山名。○雲屯山,在縣東北二十五裏,接棲霞縣諸山,綿亙百餘裏。又齊山在縣西三十五裏,宋、元時嘗置買金場於此。
  ○原疃河在縣城東。自棲霞縣流入,西北合平南、東良二河入海。《志》雲:東良河源出萊陽縣西北八十裏之芝山,流入界。又平南河,出萊陽縣西北七十裏至下山,北流七十裏,合東良河,與原疃河並流入海。○五澗河,在縣西北三十裏。又縣西北五十裏有萬盛河,俱由石灰灣流入海。
  ○東良海口鎮在縣西北五十裏,即東良河入海處也。嚮有巡司戍守。
  萊陽縣府西南二百五十裏。西北至平度州百二十裏。漢昌陽縣地,屬東萊郡。後漢因之。晉初廢。元康八年,復置,屬長廣郡。劉宋及後魏因之。高齊郡廢,縣屬東萊郡。隋屬萊州。唐因之。五代唐諱昌,改曰萊陽縣,仍屬萊州。明洪武九年改今屬。土城周六裏,編戶百四十一裏。
  ○昌陽故城縣東七十裏,漢置縣於此。成帝封泗水戾王子霸為侯邑。晉廢,尋復置,在今縣東南二十三裏。隋大業中,修築城垣,仍屬東萊郡。唐永徽中,城為水所圮,因移縣於今治。○觀陽城,在縣東七十裏。漢縣屬膠東國。後漢屬北海國。建武中,封賈復為食邑。晉省。後魏興和中復置,屬東牟郡。後周縣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並置牟州治焉。大業初州廢,縣屬東萊郡。唐武德四年,縣屬登州。六年,復屬牟州。貞觀中,牟州及觀陽縣俱廢。《寰宇記》:觀陽在縣南十裏,以在觀水之陽而名。
  挺城縣南七裏。漢置挺縣,屬膠東國。後漢屬北海國。晉屬長廣郡。劉宋及後魏因之。後齊縣廢。○長廣城,在縣西五十裏。漢縣,屬琅邪郡。後漢屬東萊郡。晉屬長廣郡。惠帝末,弦令劉伯根作亂,東萊王彌從之,伯根敗,彌亡入長廣山中為群盜。劉宋及後魏仍曰長廣縣,屬長廣郡。北齊縣省。又有古城,在縣西南四十裏,相傳齊侯滅萊時築,遺址尚存。
  ○五竜山縣南二十裏。山下有五水相合,流百裏而入海,因名。○倉山,在縣東五十裏,舊産鐵。縣東七十裏又有福阜山,宋、元時嘗置買金場。又東十裏曰林寺山,元亦置金場於此。
  七子山縣東南九十裏。大峰居中,七峰環列若子,因名。又旌旗山,在縣北三十裏,形勢羅列,狀若旌旗。
  ○大沽河縣西九十裏。自招遠縣流入境,又西南入平度州界。○縣河,在縣東三裏,源出棲霞縣之方山,南流入海。又縣東十五裏有陶漳河,源出棲霞縣南十五裏之唐山,西南流入海。又昌水,在縣東南四十裏,源出文登縣西南四十裏之昌山,西南流徑縣東入於海。一名昌陽水,亦曰水口河。
  養澤縣東五十裏。《周禮·職方》:幽州,澤藪曰養。蓋其地周屬幽州也。《錄異記》:縣東北有蘆塘,方八九頃,深不可測。今涸。
  行村寨縣東南百二十裏,有巡司戍守。○高麗戍,在縣西南九十裏,相傳司馬懿討遼東,於此置戍,土人訛為高麗山。
  附見:
  登州衛治府城內。洪武九年置,領左、右、中、前、後、中左、中右七千戶所。
  奇山守禦千戶所在福山縣東北三十裏。洪武三十一年置。所城磚築,周二裏。又有福山備禦中前千戶所,在縣治西。洪武十年置,屬登州衛。
  大嵩衛在萊陽縣東南百三十裏。洪武三十一年置,領中、前、後三千戶所。城磚築,周八裏。《志》雲:衛南海中有巨高島,西南邊海有草島嘴,俱戍守處。
  大山寨備御前千戶所在大嵩衛西。成化中增置。所城磚築,周四裏,屬大嵩衛。
  寧海州府東二百二十裏。北至海五十裏。
  春秋、戰國時齊地《通志》:春秋牟國也,本在壽光縣界,齊逼遷牟子於此。似未可據。漢屬東萊郡。後漢、魏、晉及劉宋因之。後魏置東牟郡。北齊屬長廣郡。隋屬牟州。大業初,屬東萊郡。唐武德四年,置牟州於此。貞觀初,州廢,仍屬萊州,尋屬登州《舊唐書》:如意元年,置登州,治牟平。神竜三年,移登州治蓬萊,以牟平縣屬焉。宋因之。金天會中,劉豫置寧海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元因之。明洪武初,以州治牟平縣省入,屬萊州府。九年,改屬登州府編戶八十裏,領縣一。今仍為寧海州。
  州北控遼海,南拱江淮,憑島嶼之險,擅????、鐵之利《漢書》:東牟有鐵官、????官,風帆絡繹,以成山為表識。州亦東道之雄矣《志》雲:寧海居府境之東,文登一縣,又在州之東,設文登營於縣東北,所以當東面之險也。《海防考》曰:文登營所屬之衛,曰寧海、威海、成山、靖海,凡四所。則寧峰、海陽、金山、百尺崖、尋山,凡五。又有清泉、赤山等寨,辛汪、溫泉鎮諸巡司,而成山以東,若旱門灘、九峰、赤山、白蓬頭諸島,沙磧連絡,登犯不易。然國初倭寇成山,掠白峰寨、羅山寨,延及大嵩、竹島嘴諸處,海側居民,重罹其害。夫建營之意,所以北援登州,南衛即墨,為犄角之勢也。有備無患,可泄泄歟。
  ○牟平廢縣今州治。漢置東牟縣,屬東萊郡,呂後封齊悼惠王子興居為侯邑。後漢仍屬東萊郡。晉廢,尋移牟平縣治此。宋因之。魏置東牟郡。齊廢郡。隋屬東萊郡。唐初,為牟州治。貞觀初,州廢,縣亦並入文登縣。麟德初,復析置牟平縣。如意初,置登州於此,尋改為屬縣。宋因之。金為寧海軍治,後為州治。明初省。今州城砌以磚石,周九裏,門四。
  清陽廢縣州東三十裏。唐武德六年,置清陽及廓定二縣,屬登州。時州治文登也。貞觀初,州及二縣俱廢。《齊乘》:唐置清陽縣,其城對之罘山,臨清陽水。清陽,即《漢志》所云聲洋水出之罘者也。《城塚記》:州東十裏有齊康公城。《史記·田齊世傢》:田和遷康公於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即此城矣。○育犁城,在州西北八十裏。漢縣,屬東萊郡,後漢省。《寰宇記》雲:城在牟平東南百二十裏。
  ○牟山州北七裏山之陽。地勢平廣,故縣有牟平之名。又州東四十裏有係馬山,俗傳始皇東遊,係馬於此。○大昆侖山,在州東南四十裏。其相連者為小昆侖山,秀拔為群山之冠。上有太白頂,中有煙霞洞。一名姑餘山,又訛為昆崳山。
  ○海州東北五十裏。有莒島海口,北通遼海,南達江淮,海艘往來必經之道也。又海中有崆峒島。其相近者,又有栲栳島、浮山島、相連島、東清島、西清島及竹島、莒島、鹿島、黃島之屬,皆環列州北,恃為捍蔽。
  金水河州東五裏。一名沁水。源出州南八十五裏之黃堆,會諸山溪澗水,北流經此,又東北註於海。又五丈河,在州西北十裏,源出州西南六十裏之山,合澗𠔌諸水,亦東北流入海。
  ○乳山寨州西南百四十裏。《宋》志:牟平有乳山、閻傢口二寨。其地蓋相近。今有乳山寨巡司。又東北有清泉寨,磚城周二裏,置百戶所於此,自寧海後千戶所分設。
  文登縣州東南百二十裏。漢不夜縣地,屬東萊郡。後漢省入牟平縣。北齊天保七年,析置文登縣,取山為名,屬長廣郡。隋屬萊州。唐武德四年,置登州治焉。貞觀初,州廢。如意初,復置登州,以縣屬焉。宋因之。金改屬寧海州。今土城周七裏,編戶六十九裏。
  ○不夜城縣東北八十裏。相傳古萊子所築也。漢置縣於此。王莽曰夙夜,其夙夜連率韓博獻奇士巨無霸者也。後省。又東牟城,《寰宇記》雲:在縣西北十裏,漢縣蓋治此,似誤。
  垂城縣西七十裏。秦置縣。《史記》:秦始皇二十八年,行郡縣,乃並勃海以東,過黃、垂、窮成山。垂即垂縣矣。漢亦曰垂縣,屬東萊郡,呂後封呂通為侯邑。宣帝神爵初,從方士言,祠之罘於垂,祠成山於不夜,是也。後漢縣省。垂,讀若睡。
  ○成山縣東北百五十裏。海濱。鬥入海中。《史記》:秦始皇二十八年,並渤海,窮成山。三十七年,又自琅邪北至榮成山。榮山,勞山之訛也。又《封禪書》:八神,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鬥入海,最居齊東北,以迎日出雲。《漢書》:武帝太始三年,禮日成山,又為盛山也。《魏志》:太和六年,孫權使周賀等使遼東,時魏遣田豫督青州軍,自海道伐公孫淵,不能剋。豫知賀等垂還,歲晚風急,必畏漂浪,東陲無岸,當赴成山。成山無藏船之處,遂輒以兵屯據成山。賀等還至成山,遇風,豫擊斬之。《唐史》:顯慶五年,蘇定方討百濟,自成山濟海。《齊乘》曰:成山鬥入海,旁多椒島,海艘經此,失風多覆,海道極險處也。山之東有召石山。《三齊記略》:秦始皇造石橋,欲渡海觀日出處,有神人召石於山下,因名。
  文登山縣東二裏。相傳秦始皇東巡,召集文士登此山,論功頌德,因名。○五壘山在縣南五十裏,南北成行入海,宛如營壘。又縣東南六十裏有斥山,取海濱廣斥之義。《爾雅》:東北之美,有斥山之文皮。是也。
  鐵槎山縣南百二十裏。山有九頂,南瞰大海,下有水簾洞,為海潮出入處。山之東,又有雲光洞。○鐵官山,在縣西百四十裏,漢嘗於此置官鑄冶,遺跡尚存。
  ○海縣南六十裏。又縣東百八十裏,縣北八十裏,皆濱海。《志》雲:縣北九十裏海中有劉公島,多林木,四五月間,舟人入島采取。舊有辛、王二裏居民,明初徙入內地。又有海牛島,亦在縣北海中,産海牛皮,堪弓,脂可燃燈。其相近者,為海驢島,産海驢,其皮可以禦雨。又産海狸、海之類,體皆魚也。又有雞鳴島,西南去不夜城五十裏,相近者又有鏌釒耶、五裏、玄真、蘇心、雙島、柘島之屬,皆環列縣境。又白蓬頭港,在縣南百二十裏,相近者又有旱門灘、雙峰諸島。
  送駕河縣西北五裏。出縣東北四十裏棋山之麓,西南流經此,又南入海。縣東諸河多流合焉。又古橋河,在縣西南六十裏,南入海。又柘埠河,在縣東北六十裏。《志》雲:源出導𠔌中,東北入於海。
  ○辛汪寨縣北七十裏。嚮有巡司。又溫泉鎮,以縣東北九十裏,亦設巡司於此。又城東南九十裏有赤山寨,亦置巡司。舊皆築城戍守。萬歷中,革赤山巡司。《志》雲:縣東南八十裏,舊有竹島寨。又縣南八十裏有五疊島城,又南二十裏為玄真島城,縣西南八十裏又有遠島寨城,舊皆為戍守處。
  秦皇宮縣東百八十裏。《志》雲:始皇東遊時築。又縣東北百二十裏,有望海臺,亦始皇築以望海雲。
  附見:
  寧海衛在州治西。本萊州衛左千戶所。洪武二年,調為備禦所,十年,升為衛,領左、中、前、後四千戶所。
  金山備禦左千戶所州東北四十裏,所城磚築,周二裏。成化中置,屬寧海衛。
  威海衛文登縣北九十裏。洪武三十一年置,領左、右二千戶所。衛城周六裏有奇。今亦置威海衛。
  百尺崖備禦後千戶所文登縣東南百四十裏。成化中置。所城磚築,周二裏。屬威海衛。
  成山衛文登縣東百二十裏。洪武三十一年置,領左、前二千戶所。衛城磚築,周六裏有奇。今亦置成山衛。
  尋山備禦後千戶所文登縣東南百二十裏。成化中置。所城周三裏有奇,屬成山衛。
  靖海衛文登縣南百二十裏。洪武三十一年置,領左、中、後三千戶所。有磚城,周六裏有奇。今亦置靖海衛。
  寧津守禦千戶所文登縣東南百二十五裏。成化中置。所磚城,周三裏。又海陽守禦千戶所,在文登縣南百四十裏,亦成化中置。所城磚築,周三裏。俱屬成山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敘寧都魏禧敘南昌彭士望總敘一總敘二總敘三凡例二十六則
目次歷代州域形勢紀要序捲一捲二捲三捲四
捲五捲六捲七捲八捲九北直方輿紀要序
捲十捲十一捲十二捲十三捲十四捲十五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