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   》 第47节:徐复观擎起这把香火的猛士(4)      周为筠 Zhou Weijun

  临歧分手竟反目
  1949年4月10日,徐复观在即将南走之际,接到老师熊十力的加急长书。老师在信中极力劝阻他去台湾,在这封长信里,熊十力语重心长地向爱徒讲述不能去台湾的理由,条分缕析地把为何不能去台湾的种种原因剖析得淋漓尽致,比如国军已是全无斗志,美国人的援助绝对是靠不住的,国民党小朝廷仍旧不思进取……作为老师的熊十力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一片苦心地将台湾保不住的各种理由一一罗列,规劝学生别走上他老人家认为的不归之歧路。
  熊十力乃现代新儒家的开山鼻祖,湖北黄冈上巴河乡人,与徐复观家乡浠水团陂镇相隔不过十公里路,同在两县交界的巴水之侧。熊十力出身贫寒,少时曾为人牧牛,全靠勤奋自学成才。在武昌国学馆执教期间,仍是一贫如洗,连换洗衣服也只有一套,晚上洗来晾干后次日再穿出去。
  学生徐复观的出身比老师熊十力也好不到哪里去。徐复观出生在一个贫苦的耕读之家,8岁才发蒙跟从教私塾的父亲读书,15岁考入武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23岁投考湖北省武昌国学馆,被黄侃在几百名考生中定为第一录取。他们师生都是靠自强不息地勤学苦读,一步步从最底层的社会走出来的,彼此又是鸡犬相闻的老乡,地缘的亲近与共同的经历,让熊十力对这个聪颖的学生十分看中。
  熊十力像
  熊十力自己已经下定决心不会远走,不想在老迈之年做一个流亡之士。熊十力是无党无派的读书人,所以并不在乎是谁的天下。当年王夫之钻进山洞都能为往圣继绝学,顾炎武浪迹天涯竟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难道他熊十力就不能?熊十力不愿意效法朱舜水,他要做王夫之、顾炎武。熊十力自己这么打算,自然也希望得意弟子能留下来,陪他一起继往开来。
  熊十力是徐复观走上学术的领路人,徐复观对恩师一向是非常尊重。他当初从权倾一时的政府高官急流勇退为无权无势的一介书生,这种人生轨迹的转变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这其中既有他对当时现实政治的失望和政治理想的破灭,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在于结识并师从了良师熊十力。徐复观从熊十力那里获得了新的启迪和希望,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方向和归宿,连他的名字徐复观,也是熊十力将他原来的字"佛观"改为"复观",而被他沿用终生的。
  他们师生的缘分要追溯到1943年,当时徐复观拜访了正栖居于重庆勉仁书院的乡贤熊十力,并因读史问题受到了熊十力"起死回生的一骂",由此形成了其与熊十力的渊源关系,亦决定了徐复观后半生的命运。当时从双方的情况看,徐复观是蒋介石的随从秘书,有着陆军少将的军衔;熊十力则是流落大西南、甚至居无定所的潦倒文人。但熊十力不卑不亢,在如何读史的问题上,把徐复观骂得"目瞪口呆",最后徐复观心悦诚服地接受了熊氏"亡国族者常先自亡其文化"的教诲,由此埋下了其以后退出军政界的伏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前言(1)第2节:前言(2)第3节:前言(3)
第4节:前言(4)第5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第6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2)
第7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3)第8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4)第9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5)
第10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6)第11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7)第12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8)
第13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9)第14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0)第15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1)
第16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2)第17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3)第18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4)
第19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5)第20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6)第21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7)
第22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8)第23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9)第24节:傅斯年归骨于田横之岛(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