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赐我甘露   》 第47节:赐我甘露(47)      华姿 Hua Zi

  这是耶稣在《路加福音》中讲的一个比喻。福音书中的比喻芸芸众多、包罗万象,但只有拉撒路是唯一被赋予名字的人物。这个名字的意思乃是:上帝是我们的帮助。
  拉撒路死后得享荣福是容易理解的,但为什么财主会落入阴间倍受煎熬?他究竟做了什么?以致受到这样的惩罚?要知道,他并没有驱赶拉撒路,也没有阻止拉撒路捡拾他丢弃的食物,更没有踢拉撒路一脚,或是揍他一拳。他什么也没有做。他只是忽略他。
  但这恰恰就是他的罪。
  他从没关注过拉撒路。他看他,就像看街边的一截木头。在他眼里,拉撒路仿佛不是一个活物,更不是一个珍贵的生命。至于拉撒路的饥饿和痛苦,在他看来,就跟一棵野草的荣枯一样自然,当然,也与他无关。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拉撒路受苦,是理所应当的;而他奢侈、享乐,也是理所应当的。
  至此,财主的罪,就再明显不过了:他对这个世界的苦难与匮乏无动于衷。他目睹这个世界的痛苦和需要,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一样。他漠视、忽略这一切。
  所以,财主并没有做错什么,而是什么也没有做。
  但是,漠不关心也是一种罪,而且是最败坏的罪。它不是即刻毁灭生命,而是使它慢慢地枯寂而死,或是,窒息而死。
  忽略,也可以像逼迫一样地把人杀害。
  有位艺术家画了一幅基督站在伦敦大桥上的图画,他将手伸向群众,但他们看都不看他一眼,就走过去了。只有一个年青的护士走来,给了他一点小小的回应。
  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境况:冷淡、冷漠,忽略、忽视,对于需要安慰的忧伤、需要供应的缺乏,对于需要看顾的伤病、需要除去的苦痛,视若无睹、听而不闻,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所以,德兰姆姆在穷其一生,服侍了无数的贫病垂死者之后,却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最严重的贫困,是孤寂,以及那种不被爱的感受。心灵的寂寞使人灵魂干枯,其痛苦更甚于物质的匮乏。这个世界渴求被爱、被欣赏的程度,要远远高于渴求面包。置人于死的疾病,还不及没人要的感受来得更可怕。她曾说:我在大街上遇到穷人时,会给他一碗米饭或一片面包,我帮他解除了饥饿。但是对他而言,他是一个被社会的大门所拒绝、被遗弃、遭唾骂、受威胁的人,这样的贫穷对他来说是伤害最大的,也是我们使他们摆脱贫穷最难做的事情。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很早就在《国富论》中指出:比贫困更可怕的是社会排斥。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玛蒂亚·森更认为:度量一个社会是否公平,不应该只是观察其分配不平等或贫困问题,更应该看弱者与贫困人口是否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
  因为贫困本身已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病",而不仅仅是收入低微。
  正因为看清了这个世界真正的贫乏与需要,德兰姆姆才终其一生都在付出爱,而且爱人所不爱,以爱来挽救那些枯死的身躯和心灵。所以她才再三地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爱,每一个人都值得被人所爱。
  今天,让我们记住这一个惊人的真理: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罪。有的罪出于行动,有的罪却是因为无行动。当审判的日子来临,一定有人会为自己辩护:"我根本什么也没有做。"但这个辩护,恰恰有可能成为他有罪的凭据。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第1节:赐我甘露(1)第2节:赐我甘露(2)第3节:赐我甘露(3)第4节:赐我甘露(4)
第5节:赐我甘露(5)第6节:赐我甘露(6)第7节:赐我甘露(7)第8节:赐我甘露(8)
第9节:赐我甘露(9)第10节:赐我甘露(10)第11节:赐我甘露(11)第12节:赐我甘露(12)
第13节:赐我甘露(13)第14节:赐我甘露(14)第15节:赐我甘露(15)第16节:赐我甘露(16)
第17节:赐我甘露(17)第18节:赐我甘露(18)第19节:赐我甘露(19)第20节:赐我甘露(20)
第21节:赐我甘露(21)第22节:赐我甘露(22)第23节:赐我甘露(23)第24节:赐我甘露(24)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