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尋找北大   》 第46節:底氣 文/侯桂新(3)      錢理群 Qian Liqun

  我在北大聽過的講座和座談不算少,印象比較深的卻衹有幾場。
  一是張承志先生的。一個秋日的下午,他在三教最東邊的一個大教室,201或301,以考古學者的身份講西北草原。能夠容納100多名學生的教室被擠得水泄不通,不少路過的人從門外踮着腳尖,透過一群人腦袋的縫隙,想要往裏看個究竟。對於中文係的學生來說,張承志的形象非常高大,是一個以筆為旗抵抗流俗的鬥士。以是,當我在教室裏第一次看見他本人時,非常驚訝。一個中等個子的中年人,衣着樸素,頭髮稀疏,尤其和我在書上照片看到的年輕時的濃密不同。這一場考古學講座的內容如今在我腦海中衹餘下個標題的大概內容,而張承志黝黑的皮膚、平實的語調和捲麯的頭髮則時時浮現眼前。
  二是王蒙先生的。這位曾經當過文化部部長的"五七"一代老作傢,對中文係的師生很有吸引力。或許是為了避免擁擠,座談被安排在五院中文係的會議室,有幸參與的差不多都是中文係師生。我又一次感覺到想像和現實的錯位。王蒙,這樣一位充滿睿智和幽默、文筆如長江大河奔流不息的長者,就是眼前這位其貌不揚不聲不響的幹瘦小老頭嗎?那一天他的興致好像不高,幾乎沒說什麽,他的話,我是一句也想不起來了。
  三是餘華先生的。聲勢很大,被安排在一教的101,一個可以容納400多人的大階梯教室。但還不夠大,講臺左右和門口內外都擠滿了人。作為先鋒作傢的主將,餘華的外貌並不先鋒,壯健的身軀,飽滿的面龐,雙眼炯炯有神。談話比較幽默,同學提問踴躍。講座結束後,爭相合影者衆。遺憾的是,我那一天的合影相片,不知何時無影無蹤了。
  四是李歐梵先生的。是一個鼕天的夜晚,在新落成不久的理科教學樓一樓的某個大教室。由本係的陳平原教授擔任主持。李歐梵先生其時是大名鼎鼎的哈佛教授,那天的講座以老上海三十年代的月份牌為主要內容,放了許多幻燈片。當時,他那本後來反響很大的《上海摩登》大約已經完成英文稿。不過還在讀本科的我並不清楚其治學理路,衹留下一個文質彬彬的學者印象。更加意料不到的是,幾年之後,我能和他在香港再會,並成為他的學生--許子東教授--的學生。
   外校的學生常常跑到北大來追星。對於北大自己人來說,衹要你有意,隔三差五總能見到各行各業的社會名流。見得多了,漸漸習以為常,在不斷拓寬視野開闊心胸的同時,不知不覺間打破了偶像崇拜的心理,從而有意識地尋找自己的定位。北大精彩紛呈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熏陶,這一點應是最大的功用之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錢理群序:北大失精神第2節:編後記:拒絶"意淫"北大
第3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所北大第4節:目錄(1)
第5節:目錄(2)第6節:北大最美的十棵樹 文/王立剛(1)
第7節:北大最美的十棵樹 文/王立剛(2)第8節:北大最美的十棵樹 文/王立剛(3)
第9節:三角地 文/叢治辰(1)第10節:三角地 文/叢治辰(2)
第11節:三角地 文/叢治辰(3)第12節:三角地 文/叢治辰(4)
第13節:三角地 文/叢治辰(5)第14節:三角地 文/叢治辰(6)
第15節:北大需要荒涼感 文/馮永鋒(1)第16節:北大需要荒涼感 文/馮永鋒(2)
第17節:北大需要荒涼感 文/馮永鋒(3)第18節:草坪音樂記憶 文/鬍續鼕(1)
第19節:草坪音樂記憶 文/鬍續鼕(2)第20節:紀念與反思 文/塗駿(1)
第21節:紀念與反思 文/塗駿(2)第22節:紀念與反思 文/塗駿(3)
第23節:紀念與反思 文/塗駿(4)第24節:紀念與反思 文/塗駿(5)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