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考 文学史   》 第十章 辽金文学      游国恩 You Guoen

  第一节 辽金文学的发展
  辽是契丹族统治者建立的国家,它从五代后梁末帝贞明二年(916)建国,到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为金所灭,和北宋对峙了一六六年。金是女真族统治者建立的国家,它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建国。到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为蒙古所灭,和南宋对峙了一九年。辽、金定都于今北京地区(辽称南京、金称中都),它们同北宋、南宋的长期对立表现了我国各兄弟民族在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斗争。其中有些重大的军事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挑起的,但仍不能阻止南北之间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契丹贵族建国初期,崇尚武勇,连妇女都会骑射,对文学并不重视,跟中原地区的重文轻武,形成各自不同的习俗。但到了它在燕京建都时,疆域扩张到现在河北、山西的北部,跟早在这一带定居的汉族人民杂居,他们一面接受了汉族的封建文化,刻印、翻译唐宋作家的一些诗文集;一面也给汉族的封建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辽兴宗在一次射猎之后以《日射三十六熊赋》试进士,辽道宗的皇后萧观音在随道宗到伏虎林射猎时写了一首七绝诗:"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录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都表现了契丹族以勇武立国的精神。
  萧观音在对道宗的宠爱感到绝望时,写了十首《回心院词》,抒写她宫延生活的苦闷。她把这十首词交给宫廷艺人赵惟一制曲,在共同的文艺爱好中,他们发生了性爱,触怒了道宗,赵惟一被族诛,萧观音被迫自尽,在临终时写了绝命词:
  ......顾子女兮哀顿,对左右兮摧伤;共西耀(指夕阳)兮将坠,忽吾去乎椒房。呼天地兮惨悴,恨古今兮安极;知吾生兮必死,又何爱兮旦夕。
  《回心院词》以及有关的故事的流传,在封建专制的宫廷里,投进一线光辉,照见那"见不得人的地方"的黑暗。从有关这故事的诗词作品看,又表现契丹民族在文艺上接受汉化的过程。
  金建国初期,中原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其统治很不稳定,因此一些辽宋旧臣在诗歌里也较多流露故君故国之思和仕金后的内心矛盾与痛苦。象宇文虚中就是宋朝使臣,因负才名而被迫留金的。在诗歌中他以苏武自励,还表示自己的决不屈节:"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眦穿胸不汝忘。"(《在金日作》)"莫邪利剑今安在,不斩奸邪恨最深!"(同上)此外,吴激、高士谈等也有一些忆国怀乡的作品。比较有名的则是吴激的《人月圆》词: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在与南宋和局已定的数十年间,北方各族人民生活上逐步融洽,文化上互相吸收,金世宗、金章宗等更进一步接受汉族文化来巩固他们的统治,这时金国也出现不少文学侍从之臣,如蔡圭、党怀英、赵秉文、王庭筠等。他们的诗歌偏于雕琢模拟,内容比较贫乏。只有刘迎写黄河缺口的"传闻一百五十村,荡尽田园及庐舍"(《河防行》),赵秉文写金贵族生活日渐豪华腐化的"至今甲第多属籍,时消求马争驰突,锦鞯貂帽猎春风,五陵豪气何飘忽"(《长白山行》)等诗,还能反映出一点现实。这时期出现了一些风格豪迈雄壮的词,如邓千江的〈望海潮〉《献张六太尉》,折元礼的〈望海潮〉《从军舟中作》等,颇能代表金词的成就: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看看定远西还,有元戎阃令,上将斋坛。区脱昼空,兜鍪夕解,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闲,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邓千江〈望海潮〉《献张六太尉》
  这词反映了金与西夏军事斗争的历史事实。对名藩兰州的险要形势和两军鏖战后战场景象的描写,对战胜敌人、解除边境威胁的边将的歌颂,对为国献身的"英灵毅魄"的礼赞,构成了全词沉雄豪壮的基调。在文学批评方面,王若虚反对当时"雕琢太甚,经营过深"的文风,主张"文章自得","浑然天成"(见《滹南诗话》)。他反对江西派而推崇苏轼,这反映了金代一般诗人的观点。
  金代后期,北方的蒙古族崛起,其军事力量压倒了金。一二一四年,金宣宗被迫南渡,河北尽失,此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更加痛苦。这时文风开始转变,忧时伤乱逐渐成为诗歌的主调。除杰出作家元好问外,赵元、宋九嘉等都写出一些反映现实的诗篇。赵元的《修城去》写蒙古军攻陷忻城后,幸存的老百姓又被金统治者鞭打驱赶去修城:"修城去,劳复劳,途中哀叹声嗷嗷";"修城去,相对泣,一身赴役家无食。"《邻妇哭》写蒙军侵扰带来的灾难:"邻妇哭,哭声苦,一家十口今存五。我亲问之亡者谁,儿郎被杀夫遭虏。"这两首诗都写得十分悲惨动人。宋九嘉的《途中出事》则勾画出一幅兵荒马乱时期的流民图:
  幼稚扶轮妇挽辕,连颠翁媪抱诸孙。饥民羸卒如流水,掘尽原头野荠根。
  老稚扶携访熟乡,驿尘满路觐相望。终朝拾穗不盈把,只有流民如麦芒。
  金国接近人民的作家和民间艺人在北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了院本,并把说唱文学推进了一大步。元杂剧就是在他们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金院本都已失传,说唱文学现传有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与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前者成就更高,对后来戏曲文学有很大影响。
  第二节 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山西忻县)人。父亲元德明以诗知名,老师郝天挺又是著名的学者,所以他在少年时代就受到较好的文化教养。二十七岁时,蒙古军南下,他从家乡流亡到河南。三十二岁中进士,做过南阳及内乡的县令。蒙古灭金前后,他和北方人民共同遭受到空前的灾难,激起了强烈的爱国思想。金亡不仕,回故乡从事著述,编纂了《中州集》和《壬辰杂编》等书,为后来修金史者提供了许多可靠材料,也保存子金代许多作家的作品。元好问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反映了金元之际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不仅在当时负有声誉,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杰出的诗人。
  金亡前后,元好问写了不少直接反映现实的诗篇。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蒙古军攻陷洛阳,次年,包围汴京,元好问身困重围,目击时艰,因而沉痛悲歌:"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汴京陷落后,他被蒙古军驱遣至聊城,沿途见闻更使诗人悲愤填膺,写出了更其激动人心的诗篇。
  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其一、其三
  山无洞穴水无船,单骑驱人动数千。直使今年留得在,更教何处过明年。
  太平婚嫁不离乡,楚楚儿郎小小娘。三百年来涵养出,却将沙漠换牛羊。
  --《续小娘歌》其三、其八
  金亡后,他感叹"家亡国破此身留"(《送仲希兼简大方》)的痛苦,并以沉重的心情写了《雁门道中书所见》等诗为人民呼吁。
  金城留旬浃,兀兀醉歌舞。出门览民风,惨惨愁肺腑。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穗吐。一昔营幕来,天明但平土。调度急星火,逋负追捶楚。网罗方高悬,乐国果何所?食禾有百腾,择肉非一虎。呼天天不闻,感讽复何补?单衣者谁子,贩籴就南府。倾身营一饱,岂乐远服贾。盘盘雁门道,雪涧深以阻。半岭逢驱车,人牛亦何苦!
  --《雁门道中书所见》
  这是一篇沉痛的控诉,它反映了北方中国人民对蒙古统治者的愤懑情绪。
  此外,他的述怀、咏物等诗也多悲愤之作,甚至指出豪门甲第是建立在人民的白骨上面的,如《十二月六日》二首之一。
  伥鬼跳梁久,群雄结构牢。天机不可料,世网若为逃?白骨丁男尽,黄金甲第高。阊门隔九虎,休续楚臣骚。
  他曾勉励穷困中的友人说:"自古饥肠出奇策。"(《李长源归关中》)他的咏剑诗说:"世上元无倚天手,匣中谁解不平鸣?割城恨不逢相如,佐酒恨不逢朱虚。"(《蛟龙引》)由于经历过战争的磨炼,他在描写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人民的反抗斗争时,都十分悲壮。他写赤壁之战是:"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盼叱咤生云风,疾雷破山出大火,旗帜北卷天为红。"(《赤壁图》)他写北汉时太原人民的守城战是:"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过晋阳故城书事》)前人说他的"歌谣跌宕,挟幽并之气"(郝经《遗山先生墓铭》),又说他"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遗山诗》),是符合他诗歌这一方面的特点的。
  晚年他隐居故乡,仍不时发出怀念故国的感叹,如"十年几度山河改,空指遗台是赵家","川原落落曙光开,四顾河山亦壮哉"(《过邯郸四绝》)等句。但他这时的诗歌已出现更多的题画、应酬之作,并经常流露叹老嗟穷的思想,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及金亡前后的作品。
  他的不少写景诗,构思奇特,气势开扩,而描绘生动。如写台山的云雾:"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台山杂咏》)又如描写黄华山水帘:"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游黄华山》)读了使人宛如身临其境。
  金人诗文的成就远不及南宋诸家,元好问却是例外。这首先因为他生在金元交替之际,和人民共同受过灾难,感受深切;同时也是他在创作实践中善于继承前人成就的结果。他继承了自建安至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歌以七古、七律的成就为最高,七律尤见工力,显然受杜甫影响。他的诗歌不仅内容丰富,气势豪迈,而且都经过精心的锤炼,但又不见雕琢痕迹,正如郝经所说"巧缛而不见斧凿,新丽而绝去浮靡"(《遗山先生墓铭》),在艺术表现上成就也较高。
  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受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启发,对建安以来的诗歌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表明了他的文学主张。他论诗喜爱淳朴自然,反对雕琢华绝。因此他说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而不满沈、宋的追步齐梁。他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是清新豪放,能够表达诗人悲壮的情怀与远大的抱负,所以他激赏《敕勒歌》中所表现的"中州万古英雄气",李白的"笔底银河落九天",韩愈的"江山万古潮阳笔",而不满孟郊的穷愁苦吟。推崇曹氏父子及刘琨等人,而看不起温、李新声的柔靡。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正因为这样,他称道陈子昂扫荡齐梁诗风的功绩,以为"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而不满西昆体及江西诗派,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对苏轼、黄庭坚的作意好奇,百态争新,也有所讥讽。他以为杜甫的"画图临出秦川景",是由于"眼处心生句自神",即广阔的视野激发了诗人的创作,而陈师道的闭门觅句,却是"可怜无补费精神"。元好问这些意见是针对文坛时弊而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他这种以诗论诗的形式对后代影响也很大,清代王士祯就有《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六首》。
  元好问的词取法苏、辛,大都是针对国家多难、人民不幸来抒发其悲壮胸怀,在金词中成就最高。如〈木兰花慢〉《游三台》:
  拥召召双阙,龙虎气郁峥嵘。想暮雨珠帘,秋香桂树,指顾台城。台城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无情。风云奔走十年兵,惨淡入经营。问对酒当歌,曹侯墓上,何用虚名?青青故都乔木,怅西陵遗恨几时平。安得参军健笔,为君重赋芜城?
  吊古伤时,声情激壮。他如〈水龙吟〉、〈水调歌头〉等阕也都是同样的基调。
  第三节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因为它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所以称为诸宫调。它在北宋时期已经出现,据王灼的《碧鸡漫志》和吴自牧的《梦梁录》等书记载,知道当时已有创作和表演诸宫调的民间艺人,可惜没有作品流传(注:《碧鸡漫志》卷二:"熙丰元佑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梦粱录》卷二十"妓乐"条:"说唱诸宫调,昨汴京有孔三传编成传奇灵怪,入曲说唱。")。
  董解元的生平事迹无可考。据《录鬼簿》和《辍耕录》的记载,知道他主要活动于金章宗时期(1190-1208)。"解元"是当时对读书人的泛称,不是他的名字(注:明汤显祖评本董西厢,说他名朗。)。他的《西厢记诸宫调》,又被称为《弦索西厢》或《西厢掐弹词》,是今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而又标志了当时说唱文学水平的作品,也是王实甫《西厢记》以前写崔莺莺与张生爱情故事的最完美的作品。
  唐元稹写《莺莺传》以后,北宋时秦观、毛滂用〈调笑令〉,赵令寺用〈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歌咏过莺莺与张生的故事,但都比较简单,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发展。《西厢记诸宫调》是在崔张故事经过了民间长期流传的基础上写成的。它根本上改变了原作的主题。以崔张出走和最终团圆代替了张生抛弃莺莺的悲剧结局;纠正了原作认为莺莺是"尤物"和称许张生始乱终弃的行径为"善补过"的封建观点。作品描写了崔莺莺、张生为争取自由结合同封建势力的斗争,并且成功地塑造了两组对立的人物形象,因而深刻地表现了新的主题。
  在《西厢记诸宫调》里,莺莺已不再是受尽委屈而只能寄哀婉于尺牍诗柬的柔弱人物,作者着力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张生也被改写成有情有义、始终忠实于爱情的正面人物,他和莺莺一起为自由结合而斗争。老夫人一意阻挠莺莺与张生自由结合,是典型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作者把她和郑恒等放在同莺莺等相对立的地位加以讽刺和揭露。对于这两组人物,作者表现了明显的爱憎,从而第一次赋予了崔张故事以鲜明的反抗精神,使故事获得了新的生命。更可贵的是作者塑造了红娘和法聪的形象。红娘在《莺莺传》里原不重要,而在《西厢记诸宫调》里这个下层奴婢却成为活跃的人物。她热心为崔张奔走,勇敢机智地向老夫人展开斗争。法聪是个不怕强暴,见义勇为的和尚,他"不会看经,不会礼忏,不清不净,只有天来大胆"。在"白马解围"中他表现得最英勇,在老夫人第二次赖婚后,对张生很同情支持。在这些人物形象上表现了作者的进步倾向,并为此后戏曲小说里这类人物的塑造提供了先例。
  作品展开了张君瑞闹道场、崔张月下联吟等场面,增加了张生害相思、莺莺探病、长亭送别、出奔团圆等许多情节,描写崔张争取美满爱情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也突出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
  《西厢记诸宫调》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首先是结构的宏伟和情节的曲折变化。作者把三千字的《莺莺传》扩大为五万字的说唱文学作品。在用曲词吟唱的同时,间以说白复述情节,使故事脉络分明,情文相生,发挥了说唱文学的特长。在故事紧要关头,又故意盘马弯弓,迟回不发,惯用"忽来红娘"、"蓦地出聪"的转换写法,在山穷水尽之际,别出一段烟波。
  其次,董词最善于叙述,无论景物点染,气氛酝酿和人物事件的进展,都能挥酒自如地运用曲词说白加以表现。而且擅长人物内心的刻划,如莺莺与张生在长亭分别后,作者用〈黄锺宫〉一套九支曲子来刻划莺莺的心绪十分成功。
  第三,作者提炼了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也吸收了古典诗词里的句法与词汇,写成朴素而流畅的曲词。如写莺莺相思:
  〈黄锺宫·出队子〉滴滴风流,做为娇更柔,见人无语便回眸。料得娘行不自由,眉上新愁压旧愁。天天闷得人来彀,把深恩都变做仇,比及相见待追求,见了依前还又休,是背面相思对面羞。
  再如《长亭送别》:
  〈黄锺宫·尾〉马儿登程,车儿归舍,马儿往西行,坐车儿往东拽,两口儿一步离得远如一步也。
  语言字字本色,可以明显地看出长短句歌词在民间艺人手里是沿着和词家不同的道路发展的。
  《西厢记诸宫调》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情节不够集中和有的人物性格不够完整。前者如兵围普救寺一场,用了很多篇幅叙述对阵厮杀,处理有失轻重。后者如张生听说老夫人已把莺莺许了郑恒,他没有据理力争,反而退缩避让地说:"郑公,贤相也,稍蒙见知,吾与其子争一妇人,似涉非礼。"其后还要与莺莺一同自杀。此外,作品中还有部分庸俗色情的描写,也是它的缺陷。但这些并不能掩盖它的卓越成就和它对戏曲、说唱文学所起的深远影响。
  小结
  宋代的散文、诗、词,继承唐五代的成就,继续有所发展。话本、戏曲、说唱文学更为元明以来小说、戏曲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是以复古为号召的文学革新运动。古文方面,在欧阳修、王安石和苏氏父子的大力倡导之下,继承了韩愈、柳宗元等的成就,进一步摆脱汉魏以来辞赋家的习气,一直影响到明清的许多古文家。明代的唐顺之、归有光等,清代的方苞、姚鼐等,标榜唐宋古文,实际上受宋欧、曾诸家的影响更大。诗歌方面,王禹称是最早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的诗人。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继起,创作了不少富有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诗篇,进一步把宋诗引向现实主义的道路。后来的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或反映人民疾苦,或抒发个人感慨,或表现爱国热情,或吟咏田园山水,从不同方面丰富了宋诗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使从晚唐五代以来日见黯淡的诗坛,再一次放射出新异的光辉。两宋诗人继承唐人反对齐梁、力求创新的精神,更自由恣肆地驰骋他们的笔力和才情,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他们过于在用事造语上作意好奇,未能深入人民生活,汲取丰富的创作源泉,也为后人留下了历史的教训。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以及步趋贾岛、姚合的四灵诗,更明显表现了这种脱离现实的倾向。
  金末元好问的诗深刻反映金亡前后北方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成为金国最杰出的诗人。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其他爱国诗人的作品更成为鼓舞人民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精神力量。每当民族危机深重的时期,他们的诗歌就特别赢得人们的爱好。
  宋词的思想内容不及宋诗丰富,艺术上却表现了更多的创造性,对后来词家的影响也比唐五代词大。北宋初期词家如晏殊、欧阳修,主要还是沿南唐词人的道路发展,写的多半是个人的离愁别绪。同时的柳永开始大量写慢词,表现比较浓厚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对后来的通俗文学的影响比较显著。到苏轼才把向来局限于写儿女柔情的曲子词改变为可以多方面表情达意的新诗体,创立了豪放词派。南宋辛弃疾继承了苏词的革新精神和豪迈气概,用词来表现他的爱国热情,并在他的创作影响之下形成了南宋爱国词派,把宋词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成就都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然而词从晚唐五代以来一直带有比较浓厚的脂粉气味和感伤情调。这种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有所发展,这就是适应北宋没落王朝大晟府的设置而出现的周邦彦等大晟词人,以及南宋中叶以后为这偏安小朝廷点缀升平的姜夔、吴文英等格律词派的形成。他们的影响远及清初的浙西词派和清末民初的封建遗老。从艺术表现看,北宋前期多即景抒情,情辞相称,即间有铺叙,也层次分明,气局浑成。到了后期,显然出现两种不同倾向。一种是走清超豪迈一路,往往信笔挥洒,直写胸臆,即偶有比兴,也辞意显豁。一种是走典雅工丽一路,一般是雕章琢句,音律谐协,还讲求左右盘旋,回环吞吐,好象有什么深衷密意,欲言难言,实际不过个人名场或情场上的失意。南渡以后,前者由清超豪迈转到悲愤激昂,有时还通过奇情幻想表现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心;其末流不免于粗犷叫嚣,架空高论。后者更选调研辞,摹声揣色,以消遣闲情,粉饰现实。但也有个别作者运用这种手法,迂回曲折地表现他对现实的观感,王沂孙在宋亡以后写的咏物词就是如此。
  随着创作的繁荣,文学的理论批评也有所发展。宋人诗论文论,散见各重要作家诗文中的,如梅尧臣之论情景,苏轼之论辞达,陆游之论"躬行",都是他们长期创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对我们今天还有启发。专门著作如严羽《沧浪诗话》,虽偏于风格、体制的探讨,仍往往有独到之见,其影响下及明代前后七子的诗创作和清王士祯的诗论。诗话这种文学评论的形式,元明以来继作尤多,而且在词、曲、骈文、小说等领域也出现它的支流别派。
  宋代出现的各种话本及讲唱文学,它们面对广泛的中下层人民,运用通俗的语言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直接反映了都市生活和市民的思想感情。从《碾玉观音》、《错斩崔宁》等话本小说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看,作者运用白话这种新的文学语言,塑造小商人、手工业工人等新的人物形象,表达他们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戏曲、小说有深远的影响。此外,金院本和宋南戏也在体制和题材等方面为元杂剧、明传奇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这些新的文学现象的出现,不但使宋代文学呈现出一种新面目,并且使中国文学开始向小说、戏曲的繁荣阶段过渡。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一编  上古至战国的文学 第一章 上古文学第二章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第五章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第二编 秦汉文学(公元前221-公元189年)
第一章 秦及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第二章 伟大的历史家、散文家司马迁
第三章 西汉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和辞赋第四章 汉代乐府民歌
第五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公元190-589年)
第一章 建安和正始文学第二章 西晋文学
第三章 陶渊明第四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五章 南北朝诗人第六章 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公元581-978年)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
第二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第三章 盛唐边塞诗人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