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国   》 第46节:第四章.百年现代转型的最后一环(6)      Chen Jibing

  由于儒家"内圣外王"的社会理想长期占据正统地位,中国人的政治意识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认为政治是道德的延伸。于是,对中国人而言,最理想的政治状况就只能是"有德行的好人掌握政治权力"。逻辑上再进一步,为了要达到这种理想政治状况,我们就应该不断地教育规劝那些掌握政治权力的人(或潜在者),使他们一心向善。近代以后,因为接受了越来越多的西方思想,思想上更深一层的中国知识分子普遍不再相信"好人政治",而将希望寄托于"制度"改进上。然而,如果我继续追问:制度是如何改进的?我相信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认为,只有"好人"掌握了政治权力之后,制度才有可能改进。归根结底,这仍然是中国传统式的"政治决定一切"的思想模式支配的结果。
  按照这种逻辑,要落实新闻自由,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或者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化和规劝所有人(包括当政者和普通老百姓),让他们明白新闻自由是多么好;当当政者最终接受了我们的这种观念--或者由于老百姓的普遍觉悟迫使他们不得不接受--之后,新的更合理的新闻管理体制就会产生,新闻自由就能够得以逐步落实。然而我想说,这一逻辑过程只是我们一厢情愿地"建构"出来的,它不符合欧洲民主宪政制度形成的真实的"演化"历史。真实的情况是:由于社会上各种"共同体"的存在以及不断壮大,它们凭借自身的力量参与制定(完善)各种制度的博弈。通过这种长期而持续的博弈,制度得以改进并使政治受到约束,最终才达成了全方位的民主宪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社会力量最初很可能毫无改造政治的意愿(至少它们不会有全面政治改造的非分之想),它们参与博弈只是为了维护自身特定的利益而已。有两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深刻地洞察了这一过程。在经济学领域,亚当·斯密称之为"看不见的手"所发挥的市场调节作用;在哲学领域,伊曼努尔·康德指出,是商业和战争之"恶"的手段而非道德善举将最终促成了"善"的结果,即所谓"永久和平"。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并不是因为斯密等人反复地劝说社会大众,说自由竞争是多么好;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并以此达到各共和国家的联盟的"永久和平"的落实也不是因为康德等人一再劝说社会大众,说战争是多么坏,最终全社会接受了斯密和康德的观念,才导致了自由市场经济和法治"永久和平"的建立。他们只是发现了历史朝某一方向演进可能出现的结果(这种演进被康德称为"大自然的隐蔽的计划"),并进行因势利导的推动。要说"劝说",他们甚至都没有"劝说"通过政治改革来创造一种新制度,而只是"劝说"不要扼杀而是促进这种自然"演进"的发生。
  当然,中国的情况很不相同。由于我们的传统中基本没有上述这些现代性因子,因而在中国无论是新闻自由还是民主宪政,我们都不能指望它们会自然"演化"而成。相反,它们需要我们人为的"建构",因而是异常困难的,这也是我在本卷上两章中一再鼓吹"精英责任"的原因。当下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建构"的轻重缓急顺序是什么?就像一幢房子,当它已经造好了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当然是它地面上的部分;但造这幢房子的时候,我们却只能从打地基开始。具体到民主宪政和新闻自由,它们的"地基"就是一个强大的"社会"及新闻的"行业共同体"。
  在中国,"政治决定一切"这条定律的力量是如此强大,所以这个观念才那么深入人心,而它的深入人心反过来又强化了它的有效性。在这个问题上,思想观念与社会实践呈现的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强化的正反馈。我丝毫都没有否定"政治决定一切"在当前中国的现实合理性,但我认为,如果我们真的希望有效地改进政治,我们就只有首先放弃"政治决定一切"的思想模式,而从"社会"这个侧面迂回地下功夫。这是一种历史的吊诡,也许所谓"历史辨证"就是指的这个意思。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中国人改造政治的热情不可谓不高,付出的牺牲不可谓不大。但如果心平气和地反思一下,我们不得不承认,切实的成绩是如此有限!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关键就在于我们缺乏改造政治的社会基础。诚然,建设有利于现代政治的社会基础是一个漫长、浩大且默默无闻的工程,远不如政治的改革来得痛快、来得声名远扬。但是,没有一个最低限度的社会基础,政治改造不仅成功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很可能还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性后果。关于这一点,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绝好的注脚。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第2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2)
第3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3)第4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4)
第5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5)第6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6)
第7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7)第8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8)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第10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0)
第1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第1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2)
第13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3)第14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4)
第15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5)第16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6)
第17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7)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第2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1)第2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2)
第23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1)第24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2)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