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康震品李白   》 奔亡道中的忧国之思(1)      Kang Zhen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丙寅(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出身于营州柳城,即现在辽宁朝阳。他因平定契丹,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先后出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同伙史思明本是胡人出身,后因到长安奏事,博得了唐玄宗的欢心,被赐名思明,官至平卢兵马使。安禄山野心极大,他多次来到长安觐见玄宗,通过种种手段赢得玄宗的信任,并在长安、宫廷中安插耳目,对日益腐败的朝政真相了如指掌,逐渐生发起兵灭唐的谋反之心。经过长达十年秘密的准备,安禄山认为已具备了灭唐的力量。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声称奉密旨讨伐奸臣杨国忠,起兵范阳,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军队十五万人,南下直取洛阳、长安。唐玄宗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叛乱,军事上毫无准备,当叛乱的战鼓震动大明宫的时候,他才匆忙布置防御。一时间大唐王朝狼烟四起,战火弥漫,百姓逃亡,生灵涂炭。
  此时,怀有安邦治国之志的李白希望自己能向皇帝献上灭胡之计,拯救危亡的局面,于是携妻子宗氏奔赴长安。同时派门人武谔奔赴东鲁照顾自己的子女。在北行的途中,他写下《奔亡道中五首》,记录了人们在战争中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哀痛及自身的处境: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其一)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其二)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其三)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其四)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其五)
  这五首诗是我们研究“安史之乱”爆发前后李白行踪最重要的材料之一,通过研究他的行踪,我们对李白参加永王李军队的缘由就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在这些诗中,李白先后引用涉及苏武、田横、崔、李陵、鲁仲连等很多历史人物的典故,诉说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幕战争场景,表达了自己遭逢国家变乱之时的思想情感。
  当时,唐朝的守城将士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李白像当年被困匈奴的苏武、被困海岛的田横,也被困在沦陷区内。他与妻子不得不换上胡人的衣装,趁着茫茫的月色,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长安,显然,他奔走的方向与众多逃亡人的方向恰恰相反。自己所面临的情势虽然万分危急,但李白依然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到达长安,觐见玄宗,献上自己的灭敌大计。战国时燕将据守齐国聊城,齐国攻克不下,齐人鲁仲连射一箭书信入聊城,燕将见信之后自杀,聊城不攻自破。李白将自己比做鲁仲连,认为自己尚有救国良策,希望能够为玄宗所用。但是,还没等李白到达长安,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从《奔亡道中五首》(其四)来看,李白的立足点在函谷关内(西),诗的意思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都被安史乱军占领,所以洛阳之水、嵩山如同边疆的易水、燕山。自己本想效法申包胥痛哭秦庭,劝说玄宗抗击叛军,可是现在函谷关以东尽为敌军所得,形势万分危急。李白不得不从华山经商洛大道转道江南,又经溧阳、杭州、金陵,隐居庐山屏风叠,静观形势的变化。
  在逃亡过程中,李白还写下《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猛虎行》、《扶风豪士歌》等诗歌,记录了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
  太白昼经天,颓阳掩馀照。
  王城皆荡覆,世路成奔峭。
  四海望长安,颦眉寡西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百家讲坛
内容简介作者介绍目录
说在前头:走下“仙坛”的李白李白是胡人吗贵族身份是自许的吗(1)
贵族身份是自许的吗(2)李白是倒插门吗(1)李白是倒插门吗(2)
李白是倒插门吗(3)李白绝嗣了吗(1)李白绝嗣了吗(2)
李白绝嗣了吗(3)李白倒底长什么样怎样实现“鲤鱼跳龙门”
李白心中的政治神话(1)李白心中的政治神话(2)李白心中的政治神话(3)
“公主渠道”之谜(1)“公主渠道”之谜(2)“公主渠道”之谜(3)
气宇不凡“谪仙人”(1)气宇不凡“谪仙人”(2)将杨妃比作“飞燕”是不敬吗(1)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