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縱橫十六國   》 十 “連環套”之謎      陳羨 Chen Xian

  苻堅還是一如既往地寬容,在面對昔日敵國的末代君主慕容時也不例外。慕容的狂傲姿態,讓人聯想起多年前冉閔被俘時的情景——結局竟是如此不同。他甚至對上前捆綁他的前秦武將巨武盛氣凌人地呵斥:“你是何方的小人,敢來捆天子1
  巨武正色回答:“我奉詔追賊,哪裏有什麽天子?”
  慕容無言以對,但仍然不忘對接見他的苻堅冷眼相看。當苻堅責備他不投降還要逃跑時,他答道:“狐死首丘,我是想死在先人的墓前而已。”苻堅便心生同情,給他鬆綁,讓他回到鄴城宮中,帶領文武百官出城投降。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上一次北方統一時關東的後趙滅掉了關中的前趙,而這一回形勢逆轉,關中的前秦兼併關東前燕,苻堅實現多年夙願,成為北方的新霸主。(若算到南北朝統一為止,此後尚有兩次關東關中的統一,即六十年後的關東北魏滅關中的大夏,以及兩百年之後關中的北周滅關東北齊,歷史十分有趣地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實實在在的“風水輪流轉”的畫面,這東西兩方勢力的對抗,恰好“犬牙交錯”的打成了二比二,這到底衹是一個小小的偶然,還是有其必然的聯繫?歷史的趣味性還不止於此,我們不妨再看一例——)
  細究起來,北方十六國的興興亡亡之中還頗有些奧妙,那便是幾大民族之間的“相生相剋”。我們把建立的十六國的五個“鬍”族和漢族放在一起,按其出處,大致可以分成四大種族,即匈奴一支的鬍族(包括屠各部(前趙建立者)、羯鬍部(後趙建立者)、盧水部(北涼建立者)以及鐵弗部(劉虎、劉衛辰及大夏建立者)等等)、東鬍一支的鮮卑(包括慕容、拓跋、乞伏、禿發等部,這裏有些東東等到後面再解釋)、西羌(即今藏人、羌人的祖先)一支的氐羌族,第四族當然就是漢人(註意這裏的漢人是指南北朝之前的南方漢人,與隋唐時的漢人有很大區別)。
  首先是漢人在匈奴人面前絶沒有好果子吃,西晉就亡於匈奴人,而劉裕北伐的成果也最終被匈奴人竊齲
  接下來匈奴人碰到鮮卑人從來占不了便宜,這個我在前面的“永嘉之亂”中就曾存疑;後趙在前燕面前屢戰屢敗,而後兩個匈奴人國傢北涼和大夏也亡於鮮卑北魏之手。
  但是鮮卑人卻拿氐羌人很沒辦法。前燕亡於前秦是個很好的佐證。
  最後漢人在與氐羌人的較量中占據了上風,桓溫的第一次北伐便險些滅秦,氐羌人的國傢成漢和後秦都是被東晉的漢人消滅,當然最讓東晉士大夫們引以為豪的還是公元383年那場决定生死的大戰役中所取得的巨大勝利。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趣的“連環套”局面,也許不過巧合,也許真的另有原因,也不知哪位大俠能解開這裏頭的“玄機”。
  時隔一千多年後我們排出這樣“連環套”的陣式不免有娛樂成分在內,而當日這些民族之間的兵戎相見,卻根本容不得半點打趣的意思。其實這樣的“連環套”倒是與體育比賽中的連環套頗為相似,其中大致體現了各民族的文化風格的差別。儘管在十六國極亂之時,漢文化仍然是中華大地上的主流文化,但隨着各邊緣民族的不斷融入中原,他們也帶來了具有各自民族特色或者說是背景特色的文化,這種文化的交流過程,誠如前文,産生各種各樣的衝突乃至戰爭,其勢不可避免。甚至說得遠點,這樣的衝突正與今日的“中西文化衝突”、“中美文化衝突”類同,絶對不該忘記的是,衝突並非壞事,它本身也是交流融合的一部分。即使在當年,我們從事後來看,漢文化雖最終以主流的身份統治中國,卻也已與魏晉時所謂的漢文化相差很多,總的來說,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同時融入了其它各個民族的精華”。這種過程,在那時無論對統治者,還是老百姓,或許都有些相生相剋的無奈,而於結果說來卻是利大於弊。
  扯得有點遠了,無非是想表明我一直以來的一個觀點:文化沒有改變(change),有的衹是文化的發展(我覺得用“improve”這個詞比較能準確地表達意思),文化沒有絶對的優劣,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明白這些,恐怕比解謎本身更有意義。
  “連環套”的怪圈倒也不是沒人打破過。苻堅就算一個,他於滅燕的次年出兵滅掉了原先依附於秦,繼而叛秦自立的仇池楊氏。(這仇池實則也是氐羌一支,其統治地區在今甘肅成縣西面一帶。)之後,苻堅便破了“氐羌不敵漢人”的“慣例”,在建元九年(公元373年)攻取了東晉的梁州、益州,占領了三十年前成漢的故地。
  三年後,他再次出兵,這次的目標是一度對秦稱藩,但抗命不遵的前涼(這又是十六國中為數不多的漢人政權)。
  前文說過,張祚的暴政被推翻後,小孩子張玄靚做了涼州牧,擁立的功臣張瓘和宋混一個做了衛將軍,一個做了輔國,實際權力上張瓘要大了不少。宋混兄弟看着極不爽,就和弟弟宋澄找了個機會,說張瓘圖謀篡立,共同討伐張瓘,將其一傢人全部殺死。宋混就取代張瓘做了大將軍,宋混病死後,又由宋澄繼續獨斷專權。右司馬張邕看不下去,就發動了政變,殺死宋氏全家,和張玄靚的叔父張天錫共同輔政。
  然而張邕也好不到哪裏去,他不但驕縱,而且和張祚一般好色,竟然也和那個馬氏勾搭上了(也不知道這個馬氏怎會有這麽大魅力,連續迷倒這麽多姓張的),涼州官民對他怨聲載道。於是張天錫在上朝時乘機帶兵進攻張邕,大聲呼道:“張邕無道,擾亂社稷。此乃我傢務事,我衹要張邕一人的性命,其餘人等,概不論罪1張邕的護衛隊當即散去,張邕無奈自刎。張天錫又把持了朝政。到了晉哀帝興寧元年(公元363年),張天錫秘密處死了礙事的張玄靚,自立為涼州牧。
  一連串殺戮之後,涼州這片曾經的“樂土”資源耗盡,張天錫也並不是個勵志之主,他關着門荒廢政事也就罷了,卻又殺了奉命招他入長安的前秦使臣,與前秦搞起對抗,給了苻堅一個徵討的藉口。
  涼州實在太小,加上張天錫又不審時度勢,一意孤行,搞得內部分裂,手下或叛或降,前秦大軍連戰連捷,幾乎兵不血刃就殺到姑臧城下。張天錫走投無路,衹好自縛請降。前涼終於在張駿稱涼王的三十一年後,被前秦消滅,成為十六國中第五個滅亡的政權。
  就在這一年(公元376年)的十月,前文提到的已經降秦的劉衛辰,遭到代王什翼犍逼迫,嚮苻堅求援。苻堅派出步騎兵二十萬,以劉衛辰為嚮導,對拓跋鮮卑發動了大舉進攻。
  鮮卑人逃不出“怪圈”,連戰連敗,此時的什翼犍已是英雄遲暮,身患重病,無法親率軍隊抵抗,衹好率領主力部屬躲進陰山之北。原先被徵服的諸部乘機反叛,什翼犍難以立足,重又轉回漠南。然而,喘息未定的什翼犍,還來不及重整旗鼓,便被自己的庶長子拓跋寔君所殺(參見“逐鹿中原”第一章)。前秦回軍直逼代國都城雲中,拓跋各部聞風逃潰,代國也宣告滅亡。
  到此為止,苻堅僅用短短的六年時間,幾乎是兵不血刃便統一了北方,譜寫了十六國歷史上的一段“神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前言序章 從三國歸晉說起一 南匈奴興起二 劉淵建漢
三 文“達”武“曜”四 蜀中流民五 羯人石勒六 石勒歸漢
七 漢晉洛陽大戰八 洛陽淪陷九 劉琨孤城抗漢兵十 “右侯”張賓
十一 陳元達鎖腰諫劉聰十二 石勒詐降破王瀎十三 西晉滅亡十四 漢宮之變
十五 兩個趙國十六 前趙的末日一 前仆後繼的鮮卑人二 遼東三部
三 慕容翰巧計敗宇文四 慕容傢族的內亂五 後趙的危機六 暴君石虎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