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 》 高考年轮:高考恢复三十年的民间观察 》
第46节:1985年:高考改革"摸着石头过河"(4)
马国川 Ma Guochuan
赵学勤 Zhao Xueqin
自第三期起,入学后即按大学本科制定教学计划,集中在少年班内连续培养三年,学完大学基础课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心理、智力物长,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系和专业,插入大学四年级进行定向的专业培养。、
普通大学生一跨进大学便有了"系"的概念,而少年班则破除系的概念,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广泛意义上的基础训练,并根据少年大学生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强的特点,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加大教学难度和深度的实验,如数学课,学生使用的是物理型数学教材,而老师在讲课中则灵活地增加一些课本里没有的理论证明,英语课则增加学时,使用国外教材,聘请外籍教员,采用英语直接授课法,并在学生宿舍配备录音机。黄小澜同学在1985年全国首届英语演讲赛中,力克众多专业英语选手,争得第4名。
学生们通过三年刻苦而科学的训练,获得坚实的数、理、文、计算机和电子学基础,为未来从事科学研究铺平了道路。
少年大学生社会阅历浅,感性知识少,智力发达,求知欲强,少处班因此开辟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其内容涉及文学、艺术、摄影、科学动态和各种知识讲座,如第三期少年班仅第一学年的知识讲座有20个,任晓东同学就是通过参观紫金山天文台,深深地爱上了天文学,三年级时便提前两年考取了紫金山天文台台长的研究生。
1983年12月28日,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邓小平说:"科大少年班可以搞。"1984年8月16日,邓小平在北戴河会见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时,对少年班办学作出较高评价,说:"少年班很见效,也是破格提拔,其他几个大学都应办少年班。"
翌年1月26日,教育部决定,继中国科技大学之后,在北大、清华等12所重点院校开办少年班,并出现了多种教育方式并存的可喜局面,从而使大学少年班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新的充满生机的组成部分。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创造了中国教育界的一系列之最:
年龄最小的大学:谢炎波、陈磊(11岁)
年龄最小的研究生 谢炎波 (15岁 )
最年轻的博士 谢炎波 (23岁)
最年轻的副教授 陈永聪 (26岁)
最年轻的教授 陈永聪 (30岁)
年度话语:高考标准化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初期,基本上沿用传统考试形式,存在着题型简单、试题水平不稳定、人工评卷误差大,手工作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工作效率低等缺陷。1985年国家教育部决定探索我国高考标准化的道路。
所谓标准化,是用现代教育测量、教育统计的理论,以及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高考的传统方法以及内容进行改革,在总结中国经验与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造适 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标准化考试。在这项改革中,广东省高教局、高校招生办公室,广州外国 语学院、中山大学、广东师范学院作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总结试验经验,然后山东、广 西、辽宁参加试验;试验科目也从数学、英语,扩大到物理、化学。以后,参加试验的省越 来越多,试验的科目也不断扩大。
当时也有人主张象ETS一样全部采用选择题。但是,中国的高考工作者经过深入研究认为,不同题型有不同考核功能,选择题与论述题各有长短,全部采用任何一种都是不全面的 ,应该根据各学科须考核的内容,确定各种题型的比例。
当中国高考决定采用选择题后,国外有人预言,中国人必须到国外申请贷款,用以购买 外国的阅读器。有的外国厂商也到中国推销产品。应当承认,外国的阅读器很好。但是,中国太大,高考评卷任务紧急,如果全部依赖国外阅读器,一旦出现问题,高考必然受到扼制 。外国产品很贵,如果全部使用外国阅读器需要很大一笔钱,筹集不到钱,则势必影响高考 改革的进度。而且,外国的产品适应外国的条件,中国条件不同,全部采用国外阅读器还须 配套解决纸、评卷室温度、湿度等问题,投资则更大。鉴于上述原因,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 牵头,组织重庆大学、山东大学,以后还有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进行研制,于1992年通过专家鉴定,山东大学、清华大学等产品被广泛采用。上述学校的专家为中 国高考的标准化立下了重要功劳。如今,这些国产阅读器还广泛使用于银行、选举、国民经济等各种统计之中。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新华出版社 |
|
|
| 第1节:序 言 | 第2节:引子:废除科举后的70年沧桑风雨(1) | | 第3节:引子:废除科举后的70年沧桑风雨(2) | 第4节:引子:废除科举后的70年沧桑风雨(3) | | 第5节:1977年:扔掉锄头,我们报考去!(1) | 第6节:1977年:扔掉锄头,我们报考去!(2) | | 第7节:1977年:扔掉锄头,我们报考去!(3) | 第8节:1977年:扔掉锄头,我们报考去!(4) | | 第9节:1977年:扔掉锄头,我们报考去!(5) | 第10节:1978年:跃过高考这道"龙门"(1) | | 第11节:1978年:跃过高考这道"龙门"(2) | 第12节:1978年:跃过高考这道"龙门"(3) | | 第13节:1978年:跃过高考这道"龙门"(4) | 第14节:1978年:跃过高考这道"龙门"(5) | | 第15节:1978年:跃过高考这道"龙门"(6) | 第16节:1978年:跃过高考这道"龙门"(7) | | 第17节:1979年:高考之船直挂云帆济沧海(1) | 第18节:1979年:高考之船直挂云帆济沧海(2) | | 第19节:1979年:高考之船直挂云帆济沧海(3) | 第20节:1979年:高考之船直挂云帆济沧海(4) | | 第21节:1980年:迎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代(1) | 第22节:1980年:迎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代(2) | | 第23节:1980年:迎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代(3) | 第24节:1980年:迎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代(4)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