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46节:逍遥东海,尊王攘夷成霸业(10)      Liu Xuyi

  卫懿公时,狄人伐卫,卫师丧师失地,懿公被杀,只剩下700余人逃过黄河,立戴公,公元前660年齐桓公接到求救,派公子无亏帅兵为卫戍守,并接济他们马和祭服等物,戴公死后,齐桓为之立文公,并派兵帮助卫人筑城。
  公元前661年,狄人伐邢,齐桓公发动宋、曹等国一同救邢,迎邢君至齐,护其宝器,又为其筑城。在齐国的帮助下,一时间,"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曹、许等八国军队讨伐楚国,指责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即"包茅不贡"。这次声势浩大的讨伐迫使楚国承认错误,阻止了南方"蛮夷"的北上。
  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内讧,齐桓公联合诸侯保住太子郑的地位,并拥立太子郑为王,即周襄王。
  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大旗,一方面赢得了周王室和诸侯国的好感和信任,另一方面也壮大了齐国的势力与威信,为他的国内改革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后世三国时的曹操大概就由此受到启发,在众军阀逐鹿中原之际,他率先以勤王的命义,"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自己一下子站到了正义(正统)的立场之上,为自己未来的"事业"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只不过,曹操的一些做法招致了人们的不满,被称之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而桓公自始至终就没有人对此非议。
  第二,管仲改革。
  管仲出任齐相之后,不久就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首先是户籍制度改革。即实行国野分治,相当于今日的城乡分治差不多。本来,西周就有国都和鄙野之别,但齐国没有实行。这一次管仲改革,就是把齐国分成"国"和"野","叁其国伍其鄙"。国中设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每五家为一轨,轨设轨长。每十轨为一里,里设里司。每四里为一连,连设连长。每十连为一乡,乡设良人。再为臣设三卿,工设三族,商设三乡,泽设三虞,山设三衡,加强管理。对于野,以三十家为一邑,邑设邑司。十邑为一卒,卒设卒帅。十卒为一乡,乡设乡帅。三乡为一县,县设县帅。十县为一属,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属大夫分别治理。并划分各级官员的职权范围,属大夫管形狱,县帅管划分田界,乡帅管一般政事,要求他们兢兢业业,不许荒废政事,不然处以刑罚。每年正月,五属大夫要向桓公汇报述职,桓公根据政绩来进行奖惩。
  其次,实施"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就是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同时又提出了"井田畴均"、"无夺民时"的指导原则,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提倡发展经济,积财通货,设"轻重九府",观察年景丰歉,人民的需求,来收散粮食和物品。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其次,实行兵民合一。周制,鄙人没有兵役,只有劳役。管仲规定士乡的居民必须服兵役。每家出一人为士卒,每轨为一伍,伍由轨长率领。每里五十人为一小戎,小戎由里司率领。每连二百人为卒,卒由连长率领。每乡两千人为一旅,旅由良人率领。五乡一万人为一军,十五乡共三军,桓公、国子、高子各率一军。农闲时训练,由战事时出征。这样既提高了士兵战斗力,也不必支付养兵的费用。另外,为解决武器不足的问题,规定犯罪可以用兵器赎罪。犯重罪可以用甲和戟赎罪,犯轻罪的可以用盾和戟赎罪,犯小罪可以用金属赎罪,铜用来铸兵器,铁用来铸农具。诉讼成功则要交一束箭。从此,齐国的兵器也渐渐充足起来。
  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终于使得原本疆域较大的齐国各方面的实力都强大起来。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形成,其霸主地位得以确立,齐桓公在位43年期间多达15次召集诸侯会盟,先后灭掉31个小国。因此,孔子后来称赞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此外,齐桓公在策略上还采取了克已成信,和睦诸邻的办法,如历次会盟,虽然桓公心有不顺,但在管仲等人的力谏之下,尽量克制自己的欲望与情感,做到了克已以修信于诸侯。
  如公元前681年,齐国和鲁国在柯地会盟,但中间发生了一件事,鲁国的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剑竟然登上只能是国君坐的高坛,当时两国国君正歃血为盟,曹沫突然拔剑,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剑逼近他,正在大家被吓得不知所措时,管仲跑上去横在二人中间,在这种情势下,齐桓公答应归还鲁国土地,会盟之后,齐桓公有愤愤之气,在众人的建议下想毁约,但管仲不同意,劝说桓公不要因一时不快,失信于天下。桓公强忍住气,答应守约。于是归还给鲁国以前被侵占的棠、潜两邑,让鲁国作为南边的屏障;"诸侯闻之,皆信齐而附焉"。此后又归还卫国以前侵占的台、原、姑、漆里四邑,让卫国成为西边的屏障;归还燕国以前侵占的柴夫、吠狗两邑,让燕国成为北部的屏障。桓公五年春(前681年),在甄召集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盟,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齐桓公九合诸侯之后,欲封泰山,禅梁父,封泰山不是普通君王就可以做的事,那是天子才有资格的。管仲因此固谏,齐桓公开始不听,但他后来还是听了,这就是他的克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