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山大川 》 走進大秦嶺:中華民族父親山探行 》
第46節:穴居時代(2)
王若冰 Wang Rebing
秋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着。廟上村幾乎都是清一色地坑式窯院。
時間鄰近傍晚,一堆一堆樹冠下面的平地上,升起了一道又一道炊煙。煙樹迷茫的村子顯得那麽安靜。
順着炊煙升起的地方走過去,一個巨大的地坑呈現在眼前。地坑裏窯洞相連,院中間一株緑冠如蓋的大樹高高撐起。小雞在院子裏覓食,小孩子趴在窯洞窗口望着頭頂雨絲飄灑的天空,女主人坐在門口做着手中的針綫活。
沿着從地下通嚮地面的通道走進一戶人傢的窯院,年輕媳婦正在偏窯的廚房裏做飯,一位白髯齊胸的老人坐在主窯門口,悠閑地抽煙。古樸的炕桌炕櫃,擺在地上的瓦缸瓦罐,被經年煙火熏燎得黑黝黝的窯壁,突然讓我回到了男耕女織,其樂融融的古代。
外邊冷雨浸人,窯院裏卻暖意融融。
一個人從生到死,都生活在這浩蕩黃土下面,也許是最踏實不過的了--如果除去清貧和艱辛,這樣的一生,應該是最完美的一生。
老人告訴我,他傢幾代人都住在這座窯院裏。在當地,建窯院和兒女婚娶一樣,是一件非常隆重的大事。在什麽地方開天井,主窯在什麽方位,偏窯在什麽方位,都要請風水先生根據四周地形地貌,按照八卦和男性窯主人的屬相來選定。
洞棲穴居的日子,曾經伴隨了人類很多年。特別是秦嶺以北的黃土山塬,至今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窯洞。但以陝縣西張鎮為中心的天井式窯院,好像更接近原始時代人們掘地為穴的歷史。
1956年三門峽水庫開工前,考古工作者在對設計庫區範圍文物進行挖掘時發現的廟底溝仰韶文化原始氏族村落遺址,原始人就住在方形半地穴式的房子裏。西張村鎮距古陝州廟底溝不遠,而且這裏深厚的黃土又適於開掘窯洞,所以在我看來,以廟上村為代表的天井式窯院,其實就是一直從遠古時代沿續至今的古代仰韶人地穴式居住方式的繼續。而且在仰韶村之後,地處關中與中原交替地帶的三門峽境內,一直就是華夏民族活動的中心區域。在多少年滄桑歲月中,原始人先住在半地穴式房屋裏,後來為了尋求更安逸的生活,就有人掘地為院,鑿崖為室,就有了這種歷經數千年歷史的天井窯院。
那麽,這些至今居住在窯院裏的人們血脈裏,是不是還流淌着仰韶人的血液呢?因為真正的歷史,在轉化成一種意識的時候,往往早已失去了它原來的汁液。所以要尋找歷史的真實情狀,最可靠的辦法,就是從物質世界裏去發現過去留下來的種種印記和痕跡。
離開廟上村的時候,天色已經轉嚮晦暗。從村頭的玉米地一轉彎,那裊裊的炊煙和從地坑裏升起的緑色樹冠,便消失在地平綫上了。
幾天以後,我從陝西潼關給我供職的《天水日報》上開闢的《沿着秦嶺東行》專欄,發去了進入三門峽以來的第一篇新聞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花城出版社 |
|
|
第1節:我所瞭解的秦嶺(代序一)(1) | 第2節:我所瞭解的秦嶺(代序一)(2) | 第3節:我所瞭解的秦嶺(代序一)(3) | 第4節:從崦嵫山開始(1) | 第5節:從崦嵫山開始(2) | 第6節:創世記(1) | 第7節:創世記(2) | 第8節:創世記(3) | 第9節:創世記(4) | 第10節:創世記(5) | 第11節:東方聖母(1) | 第12節:東方聖母(2) | 第13節:東方聖母(3) | 第14節:東方聖母(4) | 第15節:東方聖母(5) | 第16節:神農(1) | 第17節:神農(2) | 第18節:一個民族的背影 | 第19節:東方特洛伊之戰(1) | 第20節:東方特洛伊之戰(2) | 第21節:大禹(1) | 第22節:大禹(2) | 第23節:大禹(3) | 第24節:遭遇《黑暗傳》(1)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