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论语讲义 》
里仁第四(1)
李里 Li Li
《八佾》篇是孔子对春秋末年社会现状的诊断,看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什么样的病症。接下来呢?既然把病根找出来了,就要对症下药,第四篇《里仁》就是孔子开的方子。医生开方子总是用多味药。在中医里药有“君臣佐使”之分,第一味药称为君药,其他的是臣药、佐药、使药。因为第一味药是药方的关键。那么治当今天下混乱、处处越礼的这个病的最关键的一味药是什么呢?从本篇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来,就是“仁”。 《论语》二十篇的题目都取自各篇的第一句,比如,《学而》篇取“学而时习之”“学而”两字;《为政》篇取“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之“为政”二字;“八佾舞于庭”取“八佾”,为《八佾》篇;“里仁为美”取“里仁”,为《里仁》篇。题目叫“里仁”,说明仁是这个药方子里最核心的一味药。“仁”字,从字面上看是两个人的意思,表示人与人之相亲。仁者,爱人也,儒家讲的仁是推己及人,由父子关系推导出君臣关系和其他的上下级关系,由弟兄关系推导出朋友关系,由夫妇之道推导出一般的男女关系。仁,爱人,这就是孔子开出的治理天下混乱的药方。仁又是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是儒家的最高的精神。孔子的学说就是以仁为体,以礼为用,有了仁作为基础,礼自然就生发出来。有仁而致礼,天下违礼的病也就药到病除。故治病之根本在仁。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在古代,人们居住的地方就是里。“里仁为美”,即居住于有仁德的地方是最好的事情。要治理天下,就是要使天下人居住于有仁德之地,使天下之人都归于仁心。“里仁”就是孔子说的“天下归仁焉”,天下都归于仁德。“里仁为美”,大家都居住在有仁德的环境、氛围当中,那自然是最美好的事情了。“择不处仁,焉得知?”“知”通“智”,智慧;“择”就是选择。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比如你选老师、选居住地、选学习的内容……不管你选择什么,都应该选有仁德的。选老师,要选仁者;选居住地,就要选一个民风好的、有仁德的地方。如果你不选择有仁德的地方居住,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那样就说明你没有智慧。智者才懂得追求仁德。智者和仁者是有区别的,仁者的境界更高,智者虽然达不到仁者的境界,但是他具备了辨别能力,辨别得出谁是仁者,谁不是。如果你没有智慧,那么你首先连谁是仁者、谁不是都辨别不出来。如果天下人都能居住在有仁德的环境当中,天下人都能崇尚仁德,那天下自然就太平了。里仁为美,这就是孔子提出的治理天下的办法:使天下之人都安于仁德。《论语》每一篇都有纲要,《为政》的核心是“为政以德”,《八佾》的核心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同理,“里仁为美”就是《里仁》这一篇的纲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就是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于贫困。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可以守住本心,即使遭遇穷困,他也可以守住本心,安贫乐道。没有仁德之心的人就不同了,穷困太久了,他要么献媚,要么偷鸡摸狗,不安本分,结果越来越堕落。不仅如此,不仁德的人还“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实行仁德,心安,所以能长久地保持心境的安乐,而不仁者,不实行仁德,心不安,所以无法长久地快乐,即使高兴也是短暂的,如过眼云烟。“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利”当“求”字讲,这是说仁德的人安于仁,智者则追求仁。智者认识到仁的境界很好,他就要去追求,他还在追求,就说明他还没有达到仁,他还不是仁者。仁者就不同了,他已经具备仁德,所以就安于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好人”,“好”读hào,“恶人”,“恶”读wù。好是喜好、称赞、赞赏的意思,恶是厌恶的意思。只有仁者才能够真正地赞扬人与厌恶人。意思就是说,只有仁者才能够公正地评判人,分辨人的好坏。不少人评判是非是以一己之私心为标准,不是以仁德之公心。比如,某个人一天到晚给我提意见,我就认为他太坏了,那个人经常给我小恩小惠,天天给我送点小东西,我就觉得这个人太好了——不是根据对方的品行来作出评价。当然这是夸张了,但我们一般人通常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评判事物:对我好的就是好,对我不好的就是坏。而真正的仁者是以公心来对待事物,他的标准是看这个事物是不是符合天道,而不是看它是不是对我有利。这就是天理人欲之别,小人讲人欲,君子讲天理。同时,这句话也是对仁者的注解,仁者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是能够好人,能够恶人的人,是可以长处约的人,是可以长处乐的人,是安仁的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一 | 序二 深入浅出 微言大义(1) | 序二 深入浅出 微言大义(2) | 序三 读《〈论语〉讲义》 | 序论(1) | 序论(2) | 序论(3) | 学而第一(1) | 学而第一(2) | 学而第一(3) | 学而第一(4) | 学而第一(5) | 学而第一(6) | 学而第一(7) | 学而第一(8) | 学而第一(9) | 学而第一(10) | 学而第一(11) | 学而第一(12) | 学而第一(13) | 学而第一(14) | 为政第二(1) | 为政第二(2) | 为政第二(3)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