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講義   》 裏仁第四(1)      李裏 Li Li

  《八佾》篇是孔子對春秋末年社會現狀的診斷,看當時的社會現實有什麽樣的病癥。接下來呢?既然把病根找出來了,就要對癥下藥,第四篇《裏仁》就是孔子開的方子。醫生開方子總是用多味藥。在中醫裏藥有“君臣佐使”之分,第一味藥稱為君藥,其他的是臣藥、佐藥、使藥。因為第一味藥是藥方的關鍵。那麽治當今天下混亂、處處越禮的這個病的最關鍵的一味藥是什麽呢?從本篇的題目就可以看出來,就是“仁”。 《論語》二十篇的題目都取自各篇的第一句,比如,《學而》篇取“學而時習之”“學而”兩字;《為政》篇取“為政以德,譬如北辰”之“為政”二字;“八佾舞於庭”取“八佾”,為《八佾》篇;“裏仁為美”取“裏仁”,為《裏仁》篇。題目叫“裏仁”,說明仁是這個藥方子裏最核心的一味藥。“仁”字,從字面上看是兩個人的意思,表示人與人之相親。仁者,愛人也,儒傢講的仁是推己及人,由父子關係推導出君臣關係和其他的上下級關係,由弟兄關係推導出朋友關係,由夫婦之道推導出一般的男女關係。仁,愛人,這就是孔子開出的治理天下混亂的藥方。仁又是儒傢道德的最高標準,是儒傢的最高的精神。孔子的學說就是以仁為體,以禮為用,有了仁作為基礎,禮自然就生發出來。有仁而致禮,天下違禮的病也就藥到病除。故治病之根本在仁。
  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在古代,人們居住的地方就是裏。“裏仁為美”,即居住於有仁德的地方是最好的事情。要治理天下,就是要使天下人居住於有仁德之地,使天下之人都歸於仁心。“裏仁”就是孔子說的“天下歸仁焉”,天下都歸於仁德。“裏仁為美”,大傢都居住在有仁德的環境、氛圍當中,那自然是最美好的事情了。“擇不處仁,焉得知?”“知”通“智”,智慧;“擇”就是選擇。有各種各樣的選擇,比如你選老師、選居住地、選學習的內容……不管你選擇什麽,都應該選有仁德的。選老師,要選仁者;選居住地,就要選一個民風好的、有仁德的地方。如果你不選擇有仁德的地方居住,怎麽能算是有智慧呢?那樣就說明你沒有智慧。智者纔懂得追求仁德。智者和仁者是有區別的,仁者的境界更高,智者雖然達不到仁者的境界,但是他具備了辨別能力,辨別得出誰是仁者,誰不是。如果你沒有智慧,那麽你首先連誰是仁者、誰不是都辨別不出來。如果天下人都能居住在有仁德的環境當中,天下人都能崇尚仁德,那天下自然就太平了。裏仁為美,這就是孔子提出的治理天下的辦法:使天下之人都安於仁德。《論語》每一篇都有綱要,《為政》的核心是“為政以德”,《八佾》的核心是“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同理,“裏仁為美”就是《裏仁》這一篇的綱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就是說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久地處於貧睏。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可以守住本心,即使遭遇窮睏,他也可以守住本心,安貧樂道。沒有仁德之心的人就不同了,窮睏太久了,他要麽獻媚,要麽偷雞摸狗,不安本分,結果越來越墮落。不僅如此,不仁德的人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實行仁德,心安,所以能長久地保持心境的安樂,而不仁者,不實行仁德,心不安,所以無法長久地快樂,即使高興也是短暫的,如過眼雲煙。“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利”當“求”字講,這是說仁德的人安於仁,智者則追求仁。智者認識到仁的境界很好,他就要去追求,他還在追求,就說明他還沒有達到仁,他還不是仁者。仁者就不同了,他已經具備仁德,所以就安於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好人”,“好”讀hào,“惡人”,“惡”讀wù。好是喜好、稱贊、贊賞的意思,惡是厭惡的意思。衹有仁者才能夠真正地贊揚人與厭惡人。意思就是說,衹有仁者才能夠公正地評判人,分辨人的好壞。不少人評判是非是以一己之私心為標準,不是以仁德之公心。比如,某個人一天到晚給我提意見,我就認為他太壞了,那個人經常給我小恩小惠,天天給我送點小東西,我就覺得這個人太好了——不是根據對方的品行來作出評價。當然這是誇張了,但我們一般人通常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來評判事物:對我好的就是好,對我不好的就是壞。而真正的仁者是以公心來對待事物,他的標準是看這個事物是不是符合天道,而不是看它是不是對我有利。這就是天理人欲之別,小人講人欲,君子講天理。同時,這句話也是對仁者的註解,仁者是一種什麽樣的人:是能夠好人,能夠惡人的人,是可以長處約的人,是可以長處樂的人,是安仁的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一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序三 讀《〈論語〉講義》
序論(1)序論(2)序論(3)學而第一(1)
學而第一(2)學而第一(3)學而第一(4)學而第一(5)
學而第一(6)學而第一(7)學而第一(8)學而第一(9)
學而第一(10)學而第一(11)學而第一(12)學而第一(13)
學而第一(14)為政第二(1)為政第二(2)為政第二(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