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礼仪 》 成就你的君子风范:礼乐人生 》
第46节:礼仪传承与当代教育(1)
彭林 Peng Lin
礼仪传承与当代教育
礼乐人生礼仪传承与当代教育儒家的礼仪教育:
以太子教育与朱熹的儿童教育为例儒家提倡礼仪教育坦白地说,我不是学教育学的,我是历史系的教师。可能有朋友要说,你既然不是研究教育的,那有什么资格来谈教育问题呢?现在大学的学科体制是从西方引进的,西方没有儒学,它们的学科体制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不对应的。儒学是文史哲贯通的,把西方的体制加到中国文化的头上,儒学就不好安置了。我是研究儒家礼学思想的,今天来和大家谈教育问题,不是我敢于“越位”,而是要回归到儒学的根本上。
儒家是礼治主义者,无论是管理国家,还是教育民众,都不是靠大而无当的理论来运作的,那样只会使国家机器空转,无补于事。儒家的理想,是实现大同世界,这在《礼记》的《礼运》篇里有论述,大家都很熟悉的。大同世界是和谐社会,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四海之内,亲如一家。
这个目标非常伟大,但也非常艰巨,不是成天挂在嘴上喊着就可以实现的。现在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叫《让世界充满爱》。让世界充满爱,愿望很好,可就是没有具体的措施,照这么唱下去,恐怕再过一百年也做不到。
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能够提出一个理想世界的目标,而且把这个大目标分解成许多具体的目标,一步一步地来推动。儒家认为,核心的问题是对人的教育和人性的转化,这些都要通过“礼”来运作。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要把它们称为礼呢?”我们今天一讲到礼,马上就会想到握手、问候之类的人际交往的礼节,而古人所说的礼,范围很广,包括政治理念、国家制度、生活方式等等。我们看《左传》,古人给礼下的定义是:“礼者,理也。”“礼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就是说,礼就是合于道理、天理的行为或者制度。这里的“易”,是变换、移易的意思。“不可易”,就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或者执政者的更换而改变,因为它是永恒的理念,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提出来的。比如说,儒家提出的“五伦”,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无论怎么改朝换代,这五种关系总是存在的。有人说今天已经没有国君了,哪里还会有君臣关系呢?这种理解太拘泥于字面意思。古代的“君”,并非都是指国君,只要有下属,就可以称为“君”,我们去读读《仪礼》就可以明白的。古人所说的君臣,实际上是说上级与下级,这种关系恐怕还要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反正我是看不到它被消灭的那一天了。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这五种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五种关系,关系到整个社会能不能安定、和谐的问题。儒家把处理五伦关系的原则归纳为五句话,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下面我们简单地来谈一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
|
|
第1节:礼乐人生前言 | 第2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 | 第3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2) | 第4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3) | 第5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4) | 第6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5) | 第7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6) | 第8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7) | 第9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8) | 第10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9) | 第11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0) | 第12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1) | 第13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2) | 第14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3) | 第15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4) | 第16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5) | 第17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6) | 第18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7) | 第19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8) | 第20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9) | 第21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20) | 第22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1) | 第23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2) | 第24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3)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