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人生不過如此 》
第46節:第三篇 當時衹道是尋常(9)
林語堂 Lin Yutang
可是我們必須進一步想。一個人既然不能天天去遊山,必然須把石頭帶到傢裏來。講到石花園和假石洞,(這是在中國遊覽的西洋人士很難瞭解和欣賞的東西),中國人的觀念還是在保存多石的山峰的崢嶸的形狀,“危”崖,和雄偉的綫條。西洋的遊歷者並沒有可以責難的地方,因為假山多數造得趣味很低,不能表現大自然的莊嚴和宏偉。幾塊石頭造成的假石洞,常常是用水泥去粘接的,而水泥卻看得出來。一座真正藝術化的假山,其結構和對比的特點應該和一幀畫一樣。假山景的欣賞和風景畫中的山石的欣賞,在藝術上無疑地有很密切的關係,例如宋代畫傢米芾曾寫過一部關於石硯的書,宋代作傢杜寬寫過一部《石譜》,列舉百餘種各地所産的可造假山的石頭,並詳述其性質。可見在宋朝大畫傢的時代,造假山已經是一種極發達的藝術。
中國人除了欣賞山峰石頭的雄偉之外,對於花園裏的石頭也産生了一種欣賞的趣味,其所註重的是石頭的色澤、構造、表面和紋理,有時也註重石頭被敲擊時所發出的聲響。石頭越小,對於其構造的質素和紋理的色澤也越加註重。收藏最好的硯石和印石(這兩樣東西是中國文人每天接觸到的)的好癖,對於這方面的發展也大有幫助。所以雅緻、構造、半透明和色澤變成最重要的質素;關於後來盛行的石鼻煙壺,玉鼻煙壺,和硬玉鼻煙壺,情形也是如此。一顆精緻的石印或一隻精緻的鼻煙壺有時值六七百塊錢。
然而,我們如果想徹底瞭解石頭在房屋中和花園中的一切用途,必須回頭去研究中國的書法。因為書法不外是對於抽象的韻律、綫條和結構的一種研究。真正精緻的石頭雖則應該暗示雄偉或出塵超俗的感覺,然而綫條正確倒是更重要之一點。所謂綫條,並不是指一條直綫,一個圓圈,或一個三角形,而是大自然的嶙峋的綫條。老子在他的《道德經》裏始終看重不雕琢的石頭,讓我們不要幹犯大自然吧,因為最優越的藝術品,和最美妙的詩歌或文學作品一樣,是那樣完全看不出造作的痕跡的作品,跟行雲流水那麽自然,或如中國的文藝批評傢所說的那樣,“無斧鑿痕”。這種原則可以應用於各種的藝術。藝術傢所欣賞的是不規則的美,是暗示着韻律、動作和姿態的綫條的美。藝術傢對於盤麯的橡樹根(富翁的書室裏有時用之以為坐凳)的欣賞,也是根據着這個觀念。因此,中國花園裏的假山多數是未加琢磨的石頭,也許是化了石的樹皮,十尺或十五尺高,象一個偉人孤零零地直立着,屹然不動,或是由山湖沼和山洞得來的石頭。上有窟窿,輪廓極為奇突。一位作傢說:如果那些窟窿碰巧是非常圓的,那麽,我們應該把一些小圓石塞進去,以破壞那些圓圈的有規則的綫條。上海和蘇州附近的假山多數是用太湖的石頭來建築的,石上有着從前給海浪衝擊過的痕跡。這種石頭是由湖底掘出來的;有時如果它們的綫條有改正的必要,那麽,人們就會把它們琢磨一下,使它們十全十美,然後再放進水裏浸一年多,讓那些斧鑿的痕跡給水流的波動洗掉。
人類對於樹木的感覺比較容易瞭解,而且這種感覺當然是很普遍的。房屋的四周如果沒有樹木,看來便很裸露,象男人和女人沒有穿衣服一樣。樹木和房屋的分別就是:房屋是人類建築的,而樹木是生長起來的;而生長起來的東西總是比建築起來的東西更為美觀。我們為了實際上的便利,不得不把墻壁造直,把樓層造平,雖則在地板方面,我們為什麽不使屋中各個房間的地板有不同的高度呢?這是很沒有理由的。雖然如此,我們有一種不可避免的傾嚮,就是喜歡直綫和四方形;這些直綫和四方形衹有在樹木的陪襯下,才能夠顯出它們的美點。在顔色方面,我們也不敢把房屋漆成緑色。可是大自然卻敢把樹木漆成緑色。
我們可以在隱藏的技巧中看出藝術的智慧來。我們多麽喜歡誇示啊。在這方面,我須嚮清朝一位大學者阮元致敬。當他做道臺的時候,他在西湖上建築一個小島嶼(今日稱為阮公嶼),而不願使島嶼上有什麽人造的東西,不要亭子,不要柱石,甚至連紀念碑也不要。他們把自己的建築傢的名譽完全抹煞。阮公嶼今日屹立於湖的中央,一片一百多碼闊的平地,比水面高不到一尺,島嶼上四周滿種着柳樹。今日當你在多霧的天氣中眺望時,你會看見那個奇幻的島嶼好象是由水中浮起來似的,柳樹的影兒反映於水中,打破湖面的單調,同時又與湖面調和。因此,阮公嶼是與大自然調和的。它不象隔鄰那座燈塔形的紀念物那麽礙目;那座燈塔形的紀念物是一位美國留學生造的,我每次看見它就覺得眼睛不舒服。我已經宣告天下,如果我有一天做起土匪將軍,攻陷杭州,我的第一道命令,一定是叫部下架起一尊大炮,把那座燈塔轟得粉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 | 第2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2) | 第3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3) | 第4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4) | 第5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5) | 第6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6) | 第7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7) | 第8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8) | 第9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9) | 第10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0) | 第11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1) | 第12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2) | 第13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3) | 第14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4) | 第15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5) | 第16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6) | 第17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7) | 第18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1) | 第19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2) | 第20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3) | 第21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4) | 第22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5) | 第23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6) | 第24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7)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