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思維的樂趣   》 對中國文化的布羅代爾式考證(2)      王小波 Wang Xiaobo

  中國史學界沒有個年鑒學派,沒有人考證一下歷史上的物質生活,這實在是一種遺憾——布羅代爾對中國物質生活的描述還是不夠詳盡——這件事其實很有研究的必要。在中國人口稠密的地帶,根本就見不到風車、水車,這種東西衹在邊遠地方有。我們村裏有盤碾子,原來是用驢子拉的,驢沒了以後改用人來推。驢拉碾時需要把眼蒙住,以防它頭暈。人推時不蒙眼,因為大傢覺得這像一頭驢,不好意思。其實人也會暈。我的切身體會是:人衹有兩條腿,因為這種令人遺憾的事實,所以暈起來站都站不住。我還聽到過一個真實的故事,陳永貴大叔在大寨曾和一頭驢子比賽負重,驢子摔倒,永貴大叔贏了。我認為,那頭驢多半是個小毛驢,而非關中大叫驢。後一種驢子體態壯碩,恐非人類所能匹敵——不管是哪一種驢,這都是一個偉大的勝利,證明了就是不藉助手推車,人也比驢強。我認識的一位中學老師曾經用客觀的態度給學生講過這個故事(未加褒貶),結果在“文化革命”裏被鬥得要死。這最後一件事多少暗示出中國為什麽沒有年鑒學派。假如布羅代爾是中國人,寫了一本有關中國農村物質生活的書,人和驢比賽負重的故事他是一定要引用的,白紙黑字寫了出來,“文化革命”這一關他絶過不去。雖然沒有年鑒學派那樣縝密的考證,但我也得出了結論:在現代物質文明的影響到來之前,在物質生活方面有這麽一種傾嚮,不是人來駕馭自然力、獸力,而是以人力取代自然力、獸力;這就要求人能夠吃苦、耐勞、本分。當然,這種要求和傳統文化對人的教誨甚是合拍,不過孰因孰果很難說明白。我認為自己在插隊時遭遇的一切,是傳統社會物質文明發展規律走到極端所致。
  在人與獸、人與自然力的競爭中,人這一方的先天條件並不好。如前所述,我們不像驢子那樣有四條腿、可以吃草,也不像風和水那樣渾然無覺,不知疲倦。好在人還有一種強大的武器,那就是他的智能、他的思索能力。假如把它對準自然界,也許人就能過得好一點。但是我們把槍口對準了自己,發明了種種消極的倫理道德,其中就包括了吃大苦、耐大勞,“存天理、滅人欲”;而苦和纍這兩種東西,正如莎翁筆下的愛情,你吃下的越多,它就越有,“所以兩者都是無窮無盡的了!”(引自《羅米歐與朱麗葉》)
  這篇文章寫到了這裏,到了得出結論的時候了。我認為中國文化對於物質生活的困苦,提倡了一種消極忍耐的態度,不提倡用腦子想,提倡用肩膀扛;結果不但是人,連驢和豬都深受其害。假設一切現實生活中的不滿意、不方便,都能成為嚴重的問題,使大傢十分關註,恐怕也不至於搞成這個樣子,因為我們畢竟是些聰明人。雖然中國人是如此的聰明,但是布羅代爾對十七世紀中國的物質生活(包括北京城裏有多少人靠揀破爛為生)做了一番描述之後下結論道:在這一切的背後,“潛在的貧睏無處不在”。我們的祖先怎麽感覺不出來?我的結論是:大概是覺得那麽活着就不壞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雲南人民出版社
自序沉默的大多數(1)沉默的大多數(2)沉默的大多數(3)
沉默的大多數(4)沉默的大多數(5)思維的樂趣(1)思維的樂趣(2)
思維的樂趣(3)中國知識分子與中古遺風(1)中國知識分子與中古遺風(2)知識分子的不幸(1)
知識分子的不幸(2)知識分子的不幸(3)花剌子模信使問題(1)花剌子模信使問題(2)
積極的結論(1)積極的結論(2)積極的結論(3)跳出手掌心(1)
跳出手掌心(2)道德##與知識分子(1)道德##與知識分子(2)論戰與道德(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