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志怪 綉雲閣   》 第四十六回過桃溪突遇野鬼 遊梅峽又見人妖      魏文中 Wei Wenzhong

  碧玉山之南有地名桃溪者,古時任翁曾種桃於溪岸,繞溪十餘裏毫無雜樹,概種紅桃。桃花放時,一色鮮紅,燦若堆錦。
  任翁無他餘業,衹此溪桃。然此桃結實成熟,其味甚美,其大異常,售諸市中,買者極衆。任翁得此,頗敷日用。自翁辭世,溪岸尚有餘樹四五,日復一日,久已老幹無花矣。村人故以桃溪名之。溪左崖畔一洞,幽深莫測,其中常有鐘鼓聲,村人皆聞。好奇者每於鐘鼓響時,至洞窺之,又無他異。惟寒氣一派,力可觸人於地,凄如鼕日之風,如到晚間,洞內鬼磷無數,陸續而出,愈出愈多,久則沿村皆然。俟至四野雞鳴,鬼磷閃閃,魚貫入洞,村人因號為“閻王洞”雲。
  三緘自得紫霞救後,獨下山來,環顧門徒,無一在者,衹身奔走,景況凄涼。行至日西,來到桃花溪頭,靡有息足之所。
  沿溪直上,見此石洞,心內欣然曰:“是洞幽深,差可習道,惜弗知得,命二翠弟子居於此焉。”思之未已,不覺野煙四起,天門已閉。三緘難以前往,遂於洞中趺坐,凝神靜氣以煉其功。
  倏至更初,洞後如有數十人,嘈嘈雜雜,細語莫辨。頃之各執磷火,自內迭出。瞥見三緘,有卻退不前者,有繞道而過者。
  三緘睨視,盡皆披發赤足,猙獰可畏。卻退者似有請於後洞,俄而擁出無數磷火。中一高大厲鬼,齒長約有寸許,形像兇惡,入眼怕人。行至三緘之前,挺立叉手。三緘如未見也,而仍凝神煉氣焉。
  厲鬼吼曰:“何方野道,膽敢奪吾洞府?”三緘曰:“吾非為奪爾洞而來,因碧玉山惡妖擾亂,吾收伏後行於此地,日已西墜,暫藉貴洞以容一夕之身也。”厲鬼曰:“洞各有主,此洞原非爾有,爾既藉宿,當亦通問主人。”三緘曰:“遠方行人,衹以此洞無人居住,止宿一宵,諒亦無妨。不意其中有主之者,若吾早知,安不通問。”厲鬼曰:“吾知爾以煉道為恃,其視吾輩如同兒戲。爾能收伏妖鬼,吾今宵與你試試道法。如能勝吾,拜爾為師;如不勝吾,拘爾在洞以供驅使。”三緘笑曰:“爾欲與吾試法耶?”厲鬼曰:“然。”三緘曰:“爾所欲試者何法哉?”厲鬼曰:“將爾收妖伏鬼之法,試與吾等一觀。”三緘曰:“爾欲觀之,待吾試之。”厲鬼曰:“爾且試來。”三緘暗將寶劍取出,金光一亮,一金甲神接過手中,扭着厲鬼。群鬼伏首地下,聲聲叫饒。
  厲鬼被擒,衹見劍光繞項,畏甚,亦跪地言曰:“不知仙官至此,有犯多多,望仙官仁慈,施恩野鬼。”三緘曰:“幸吾得了大道,若屬凡夫俗子,今夜被爾羅織死矣。爾試思之,豈有毫無道術者,敢以一人獨居爾洞乎?”厲鬼曰:“今而知凡人不可易視也。祈仙官憫念無知,釋卻幽魂,恩銘肺腑。”三緘曰:“爾自茲毋得在此村中擾害居民,吾方釋爾。”厲鬼曰:“謹遵仙官之命,不敢有違。”三緘曰:“如此念爾初犯。”剛將寶劍收轉,厲鬼叩了頭兒,即便欲行。三緘曰:“休即去之,吾尚有言詢爾。”厲鬼聞說,統群鬼侍立兩旁。三緘曰:“爾等聚處斯洞,其約集而來歟,抑素居於此歟?”厲鬼聆茲一問,雙目垂淚,咽鳴不能成聲。三緘睹是情形,究詢所以。
  厲鬼且泣且言曰:“曩日蚩尤作亂,吾統村人避於洞中,後被蚩尤遊卒搜巡至此,村民數百盡遭慘殺。靈爽不散,而今尚聚於斯,從未曾取討民間一盂酒食,即夜出遊轉,都未驚及村犬。
  吾雖野鬼,尚可以不愧於天,無尤於人矣。”三緘曰:“爾輩居此長夜漫漫,不思復見天日乎?”厲鬼曰:“復見天日,安有不思,但無人提攜,如何得離苦海?”三緘沉吟良久,曰:“待吾道成時,超拔爾等復投人世,何如?”厲鬼聞之,與群鬼叩首謝恩,歡欣不已,於是群鬼不捨。三緘曰:“自圍着坐位。”厲鬼曰:“吾等居此,尚有一難未除,懇祈仙官除之,以安衆魂,亦是大德。”三緘曰:“既已慘死刀兵,復有何難?”厲鬼曰:“因吾輩在世所行,不合天意,有懷姦詐而損人利己,有行忤而忘及劬勞,故厭上天不得其死,且於死後骨堆洞內,常被野獸咀嚼不休,吾輩靈魂痛入骨髓。所謂有難未除者,仙官當亦聞之而心傷也。”三緘曰:“如是俟野獸來時,吾力除之。”厲鬼曰:“仙官除之,不過殺其一二,然野獸入洞,陸續而至,安得一時盡誅?”三緘曰:“如爾所言,吾又何能除爾輩之害?”厲鬼曰:“仙官如肯施恩救及吾輩,特易易耳。”三緘曰:“所易安在?”厲鬼曰:“野獸之一出一去,皆當方所司。仙官如呼之來,告以禁止,則野獸絶跡,而吾輩安矣。”三緘曰:“這卻不難,爾等侍立於茲,待吾喚及當方,一一吩咐。”衆鬼繞座再拜,不勝欣然。
  三緘口誦真言,當方忙忙促促來至洞內,跪而請曰:“仙官呼小神,有何驅使?”三緘曰:“是洞殘骸,皆遭劫難而慘死者,常被野獸濫嚼,痛及靈魂,爾須禁之,毋準入此洞中以嚼枯骨。”當方曰:“上天所愛,皆以忠孝節義為重。如係忠孝節義之輩,即屍骨堆山,正氣常伸,野獸斷不敢侮。此洞不能禁止野獸者,大約盡屬邪淫姦詐,死於是而應遭此報也。仙官何必施恩於彼乎?”三緘曰:“彼即無忠孝節義,慘死是洞已歷多年,野獸嚼彼枯骸,何止萬次?罰至於此,應無長受之理。爾聆吾言,其禁止之,如有天仙斥責,爾言出自吾意,諒不罰及爾躬。”當方曰:“仙官吩咐,敢有不遵。”遂至洞門繪一符篆之形,轉而稟諸三緘曰:“有此符篆,野獸不敢復來。”言罷,叩頭而去。群鬼曰:“若非仙官至此,吾等苦況不知受至何年。仙官仁恩真同再造矣。”於是拜舞從新,如崩厥角。
  三緘曰:“吾既見爾濫嚼之苦,爾等自此宜斂跡潛形,須知在世未為好人,沒後當作好鬼。上天有眼,自能赦宥爾咎,福地投生。”群鬼曰:“仙官之言刻骨銘心,不敢忘也。”話猶未已,四野雞鳴,群鬼紛紛入洞而沒。
  三緘見天已曉,用斬妖寶劍在石壁上題四語雲:“古洞幽深野鬼巢,飛磷夜夜走荒郊;問來盡屬生前錯,自此還宜舊孽拋。”題畢出洞,暗思諸弟子因吾睏於惡妖,四散紛然,不知何時又得聚首。今無同侶,獨具衹身,且於市鎮中結些善緣,以好嚮南嶽而遊。
  計定前行,行約百裏,已至古銅鎮。煙火輻輳,有數千之多,貿易者流紛至沓來,朝日不斷。三緘入市,沿街化導,奈無有人結此善緣。夜歸旅捨,次日又在鎮內勸化,轉至西街,突一少年見三緘勸畢,而與之言曰:“道長化世勞矣,請入茶肆消閑片刻,可乎?”三緘曰:“爾有何事而請吾耶?”少年曰:“吾自有求於道長也。”三緘曰:“何必茶肆,即在靜室亦可言之。”遂導少年至己旅捨。剛入室內,少年躬身一揖曰:“寒傢有一怪事,吾見道長器宇不凡,必諒法妙道高,能收妖鬼,敢祈賜步為我除之。”三緘曰:“爾傢之妖作弄如何?”
  少年曰:“吾傢所供傢神,原係先祖遺留,屈指算來百有餘歲,每當佳節供以酒肉,從未見其能食者。忽於前日吾母壽誕,以酒肉供之,收盂時絲毫無有。吾戲而言曰:『吾傢菩薩活矣。紙寫的都會吃肉,如刻作木板,怕要咬人。』此言一倡,傢人道怪稱奇,喧聞滿室。無何,兩個女嬰,一個男孩,倏然不見。室之內外搜尋已遍,形影毫無。吾母駭極,忙焚香炬,嚮傢神位前許曰:『今日獻神,不見酒肉,恐傢人滋惑,說有不經之言,得罪菩薩,如將我兒女放出,明日另具牲酒,以享神祗。』言甫說完,兒女俱出。次日無人得暇,未有酒肉祀神,又將兒女掩之。急烹一雞獻於中堂,兒女復出。不知是何怪物作祟如斯。”三緘曰:“爾歸,明日巳刻前來導吾。吾至爾傢,自有區處。”
  少年歸去,果於詰朝來導三緘至傢,安於室內。三緘秘囑之曰:“爾可烹熟牲酒,照常享之。”少年如命。三緘暗裏偷視,乃狐疑也。狐疑吃罷酒肉,仍然隱身龕內。少年曰:“這點不腆之儀,菩薩儘管飽餐。下民二次無有銀兩買牲酒矣,菩薩如要常享,須默佑我撿了金銀,日日都獻酒牲。如若不佑,一味徒食,恐莫得重多耳。”狐疑在龕內答曰:“菩薩不食人,等人來食菩薩不成?倘不以牲酒享我,我愈作怪,叫你那糞泥水臭得難聞,叫你那黑母雞要生白蛋。”少年曰:“天地間豈有正神要人牲酒;要人牲酒者必非正神。吾誓聘高人,以淨瓶收爾。”狐疑曰:“菩薩不一,泥塑木雕的乃不食牲酒,曉得說話的牲酒不吃,未必拿來莩死?爾道我神屬不正,爾又是正人乎?自古及今,原以正人而供正神,神不正皆由於人不正也。
  爾鬍不自思忖,轉欲聘請高人來收吾耶?吾且問爾,如今世道有幾個高人?人若要高,高不過顯道神。汝去請來,吾亦不畏。
  若除顯道神外,而要收吾者還早。汝不收吾,吾怕要收汝子孫矣。”主人曰:“菩薩以不正咎吾,吾究有哪些不正者?”狐疑曰:“汝之為人,欺弟年幼,偷私落己,存心不正也;謀李姓之妻以為妻,娶妻不正也;前妻有子,逐之在外,待子不正也;後妻有子,任其辱駡,長上教子不正也。有此數不正,乃招吾神之不正,汝不自怪,反怪吾哉!”主人曰:“以汝之言,來住吾傢許久乃去?”狐疑曰:“我之去日未有定期,除非得晤吾師,吾即去矣。”主人曰:“汝師為誰?”狐疑曰:“天上仙官,非人間俗子耳。”主人曰:“汝毋支吾,早去的好。”狐疑曰:“早去晚又來耶?”主人曰:“吾與汝言,汝如肯去,吾以牲酒炬帛送汝。汝如不去,所聘高人一至,必將汝軀收入淨瓶,難以得出。”狐疑曰:“爾常誇爾所聘高人,吾倒要待彼來茲,與之一試道法。如不勝彼,吾即去之;如彼不勝吾,汝傢愈遭吾害。”主人曰:“何害之有?”狐疑曰:“不惟焚汝居室,且將汝傢人噬盡焉。”主人駭甚,趨入室內,問及三緘。三緘曰:“毋畏,有吾在此,無論天妖地怪俱能收伏。汝去與伊說,有人會汝。彼問何人,汝言碧玉山中惡妖所擒者。彼問在何地,汝言不知。如再問時,汝言已嚮南嶽而去。”主人果出,一一言之。狐疑曰:“此人安在?”主人曰:“已遊南嶽去矣。”狐疑泣曰:“是即吾師也,恨吾未遇之耳。”三緘見狐疑尚有念師之情,乃出堂中,嚮龕內詢曰:“汝識吾乎?”狐疑見是三緘,翻身跳出龕來,跪地泣曰:“自師為惡妖所擒,弟子在碧玉山駐了數日,未見影響。復上峰頭密密訪尋,亦無動靜。不得已而轉歸山麓,諸道兄又不知所之,弟子一人無有侶伴,乘風空際,四下云遊,俯視此傢常有黑氣出於室外,因而入宅享點酒牲。孰意與師相遇於是。”言罷,大哭不止。三緘曰:“師自下山時,不見諸徒所在,心思耿耿,煢煢獨行。來至古銅鎮中,突遇此傢少年聘吾收怪,不料即是爾也。師今有爾,師心稍慰,以下弟子沿途訪之。”言此,主人攜狐疑手而謂之曰:“爾在龕上一言一語,甚是驚人。吾以為非係三頭,必屬六臂,今一相見,猶然人也,可惜食吾牲酒如是之多。”狐疑曰:“爾以牲酒享吾,還不是各得一半。”主人曰:“享爾幾許,爾食幾許,何得一半?”狐疑曰:“享吾牲耶,湯為爾食;享吾酒耶,瓶為爾有,非一半而何?”主人笑曰:“如是說來,未免虧負爾矣。”狐疑曰:“自此又讓爾去為神,有鬍不可。”三緘曰:“閑言休講,吾將行矣,弟子可謝主人。”主人苦留一宵,師徒次早不告而去。
  離了古銅鎮,直嚮南嶽而遊。狐疑曰:“弟子幸得遇師,不知西山道人、三服、棄海、椒蜻二子、狐惑、樂道以及野馬等散於何所?”三緘曰:“如其同集一地,一遇無不遇之。如其各散一方,則恐難於相聚。”狐疑曰:“聚有奇緣,散亦多奇事。如碧玉山內無是惡妖,師徒分別何從?若弟子衹想沿途討點酒食,何期遇師於此。”三緘曰:“豈止聚散,天下事每每有出人意外者。”一師一徒正談論間,翹首望去,遙見兩山高聳,野霧迷蒙。三緘曰:“此山好似碧玉,不知何名。”訪諸行人,皆曰:“雙峽山,山多梅花,五色俱畢,每到十月,讀書好遊之士,常攜酒來此賞雪觀梅。石壁詩詞所題甚多,古稱為梅峽,今仍其名焉。”三緘曰:“峽中若何形象?”行人曰:“內有小溪如蛇,消納山水,溪之兩旁一帶默林,居民最衆。中一市鎮,名落梅溪,坐賈行商多於此集。”三緘問罷,直嚮峽口而來。剛入峽時,日已西逝,師徒竟到落梅溪內,覓一旅捨居之。
  次早,三緘出捨仰望,前山壁立,梅花萬樹,嫩葉垂青,後山亦然。三緘暗思:“此峽深長如是,真地之變化莫測者也。”因於無事時,命狐疑同步前山之頂。左右環顧,煙火連雲,綉壤層層,不知幾千萬畝。前山視已,又至後山,但見碎石縱橫,恰似魚鱗,入眼如筍。山下村郭雖不及前山平坦,然而小峰羅列,秀色可餐。三緘觀望多時,慵於玩賞,逞步歸市。甫至落梅溪外,一少年來自當頭,望見三緘立而視之,若欲有言而又畏誤認其人之象。三緘思在諸子,未暇觀人。狐疑見少年情形,思及少年容貌,而暗與師言曰:“此少年見吾師徒,似有所言而中止者。弟子細細思之,其人非他,乃富良村之人妖號『紫光』者也。”三緘曰:“既是人妖,可呼之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聚仙臺諸真論道 虛無子四境遊神第二回遵師言投生擇地 遊冥府奉命提魂
第三回三緘觀劇遇狐狸 七竅乘舟見毒竜第四回訪友人誤入仙莊 遇蘇子巧生魔障
第五回背福海三妖喪命 遇不情七竅迷心第六回迷女色師提入夢 臨渤海怪亦充仙
第七回望紅燈誤認蘭若 遊緑野忽遇仙亭第八回率野鬼石村排陣 遇柳精泥郭為神
第九回朝元洞六魔擾世 靈根寺三道傳功第十回黃河島赤鯉為害 泥丸國白鳳銜珠
第十一回盜電光三緘負疾 遊白馬萬裏思親第十二回奉父母誠感天地 讀詩書道易功名
第十三回查良緣三請月老 得王爵四失雲卿第十四回謫遼陽情傷毒役 過秦嶺念切慈親
第十五回遇杜公山亭養疾 逢匈奴塞外看羊第十六回羊奔澗得逢仙友 虎出穴又仗神威
第十七回轉後洞折磨苦甚 訴前言贖取情深第十八回化仙府憑空試法 出遼陽選地為傢
第十九回集諸仙洞中議道 化田翁郭外談玄第二十回冒三緘題詩訪友 引七竅入閣言情
第二十一回過裙山邀入洞府 離沐水錯認歸途第二十二回棄道心皆由巧辯 崇儒學幸服青衿
第二十三回純陽觀求桃卜卦 聚陰臺遇鬼問神第二十四回仙緣莊夢友談道 盤澗𠔌有怪為鄰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