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成就你的君子風範:禮樂人生   》 第46節:禮儀傳承與當代教育(1)      彭林 Peng Lin

  禮儀傳承與當代教育
  禮樂人生禮儀傳承與當代教育儒傢的禮儀教育:
  以太子教育與朱熹的兒童教育為例儒傢提倡禮儀教育坦白地說,我不是學教育學的,我是歷史係的教師。可能有朋友要說,你既然不是研究教育的,那有什麽資格來談教育問題呢?現在大學的學科體製是從西方引進的,西方沒有儒學,它們的學科體製與中國的歷史文化是不對應的。儒學是文史哲貫通的,把西方的體製加到中國文化的頭上,儒學就不好安置了。我是研究儒傢禮學思想的,今天來和大傢談教育問題,不是我敢於“越位”,而是要回歸到儒學的根本上。
  儒傢是禮治主義者,無論是管理國傢,還是教育民衆,都不是靠大而無當的理論來運作的,那樣衹會使國傢機器空轉,無補於事。儒傢的理想,是實現大同世界,這在《禮記》的《禮運》篇裏有論述,大傢都很熟悉的。大同世界是和諧社會,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四海之內,親如一傢。
  這個目標非常偉大,但也非常艱巨,不是成天挂在嘴上喊着就可以實現的。現在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麯,叫《讓世界充滿愛》。讓世界充滿愛,願望很好,可就是沒有具體的措施,照這麽唱下去,恐怕再過一百年也做不到。
  儒傢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僅能夠提出一個理想世界的目標,而且把這個大目標分解成許多具體的目標,一步一步地來推動。儒傢認為,核心的問題是對人的教育和人性的轉化,這些都要通過“禮”來運作。
  可能有人要問:“為什麽要把它們稱為禮呢?”我們今天一講到禮,馬上就會想到握手、問候之類的人際交往的禮節,而古人所說的禮,範圍很廣,包括政治理念、國傢制度、生活方式等等。我們看《左傳》,古人給禮下的定義是:“禮者,理也。”“禮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就是說,禮就是合於道理、天理的行為或者制度。這裏的“易”,是變換、移易的意思。“不可易”,就是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或者執政者的更換而改變,因為它是永恆的理念,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纔提出來的。比如說,儒傢提出的“五倫”,即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係,無論怎麽改朝換代,這五種關係總是存在的。有人說今天已經沒有國君了,哪裏還會有君臣關係呢?這種理解太拘泥於字面意思。古代的“君”,並非都是指國君,衹要有下屬,就可以稱為“君”,我們去讀讀《儀禮》就可以明白的。古人所說的君臣,實際上是說上級與下級,這種關係恐怕還要存在很長一段時間,反正我是看不到它被消滅的那一天了。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面對這五種關係。如何處理好這五種關係,關係到整個社會能不能安定、和諧的問題。儒傢把處理五倫關係的原則歸納為五句話,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兄弟有序、朋友有信。下面我們簡單地來談一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禮樂人生前言第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第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
第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3)第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4)第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5)
第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6)第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7)第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8)
第1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9)第1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0)第1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1)
第1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2)第1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3)第1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4)
第1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5)第1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6)第1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7)
第1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8)第2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9)第2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0)
第22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1)第23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2)第24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