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民国的才子佳人:现代作家的婚恋与创作   》 三、“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张兆和(1)      王鸣剑 Wang Mingjian

三、“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张兆和(1)
  1“我说我很顽固的爱你”
  1929年8月,沈从文以小学毕业的资历,被胡适破格聘为吴淞中国公学讲师,给大学一年级学生讲授“小说习作”和“新文学研究”等课程,开始了他浪漫的爱情传奇。
  生性胆小、腼腆的沈从文,初次登上大学讲台的心境,既兴奋又紧张。虽然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可当走上讲台,看见黑压压一大片慕名而来的学生,怀着好奇的眼光盯着自己时,他仍然感到手足无措,大脑一片空白,事先准备好的话语竟一个字也想不起来。心里越是着急,越是不知道如何开口,他只好背对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五个字:“请等五分钟”。参见巴金:《怀念从文》,《记丁玲》,第4页。时间在不知不觉的流逝,教室的空气似乎凝固,一些心地善良的女学生也开始替他紧张起来……沈从文终于开口了,但紧张并没有消除,备课中滚瓜烂熟的东西也变得支离破碎。十多分钟,他就将预定一小时的授课内容讲完了。沈从文再一次陷入窘迫之中,他冒着汗、红着脸,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一个“乡下人”的第一次教学就在学生们瞠目结舌中结束了。课后,学生们议论纷纷,一些自命不凡的教员也跟着起哄,胡适不以为然,反而为他开脱:“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参见凌宇:《沈从文传》,第254~255页。
  沈从文来中国公学上课之前,在文坛已崭露头角,在社会上也小有名气。当听说他来中国公学执教时,很多学生都想一睹尊容,英文系一年级学生张兆和也在其中。
  1935年,张兆和的父亲与蔡元培先生的合影。张兆和(1910—2003),出身名门望族,原籍安徽合肥,在苏州长大。张家是当地声势显赫的大族,拥有良田万亩,在肥西筑成围子,人称“张家老围”。曾祖父张树声是李鸿章统率下的淮军儒将,曾出任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祖父也曾出任过管理司法的四川臬台。父亲张武龄,非祖父嫡生,和沈从文的父亲一样,是人家过继的。张武龄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在苏州创办乐益女中,倡导新式教育,饮誉一时。凡贫寒人家和工人女儿,一律不收学费。张闻天、侯绍裘和匡亚明等,先后在乐益女中任过教。张兆和有兄妹十人,母亲在她十岁那年就不幸去世,她从小由保姆带大。在张氏家族中,元、允、兆、充姐妹4人,个个兰心蕙质,所嫁夫君更是大名鼎鼎。元和嫁给了昆曲名角顾传玠;允和在姊妹中排行第二,常以二姐相称,既以昆曲家闻名于世,更以语言学家周有光的夫人为人所知;充和在姊妹中排行第四,不仅精于古典诗词文赋,还是位造诣甚高的书法家、学贯中西的学者。著名诗人卞之琳曾痴恋于她近十年,为她写过诗集《装饰集》,后来她成为美籍德裔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在家庭的影响下,张兆和姐妹自幼喜欢新文学,家里不仅订有《小说月报》、《新月》等刊物,几姊妹还自办了一份名叫《水》的文学刊物。
  张兆和出身名门,身材窈窕,肤色微黑,天生一副大家闺秀的气质,在中国公学读书时是公认的校花。1928年,在中国公学读书时的张兆和。因喜欢新文学,对沈从文的作品自然不陌生。听说沈从文来校任教,便与好友选修了他开设的课程。
  不知起于何时,课堂里一位美貌沉静的“黑猫”(同学取的小名)女生,引起了沈从文的注意。经打听,他方知这位使他目眩神迷的女生是英文系的张兆和。时年26岁的沈从文,早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因在少不更事时,为马泽蕙春心萌动,无奈造化弄人,蓓蕾初放的爱情,却夭折于马泽淮的骗局,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乃至在很长的时间里,他对女人都存有偏见,甚至认为平凡“女人真不必提!我看不起女子”。虽然如此,沈从文并非绝望于初恋的“被骗”,只是对女子的要求更高。诚如他说:“我最理想的是女子必聪明得你说一样她知道十样,你说的她明白,不说的她也明白。她一定又美丽,又尊贵,又骄傲,才能使我发疯发痴。”《记丁玲》,第49页。在北京的艰难岁月,生存不易,对异性的爱也只限于纸上谈兵。如今小有名气,温饱无忧,蓦然所见的“黑凤”张兆和又正合自己对女人的理想标准,一见钟情自然难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团结出版社
苏雪林:“精神贞操之重要,更在肉体之上”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1)
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2)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3)
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4)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2)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3)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4)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5)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6)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7)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8)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9)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0)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1)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2)一、“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1)
一、“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2)一、“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3)
二、“爱在右,同情在左”(1)二、“爱在右,同情在左”(2)
二、“爱在右,同情在左”(3)三、“爱了一个人,即永久不改变”(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