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
第46节:论人(6)
李鍌 Li Xian
(十)
子曰:"宁武子①,邦有道,则知②;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长》第五·二一)
章旨
孔子称许宁武子尽忠为国的用心。
注释
① 宁武子卫国大夫宁俞,谥号武。宁,音nìnɡ。
② 知通"智"。
析论
宁武子生存的年代,约早于孔子一世纪,他是卫国名臣,辅相卫成公,奠定卫国安定的局势。孔子居卫甚久,对于宁武子志事乃有深刻的认识。
这里所谓的"邦有道"、"邦无道",都是就卫成公在位时而说。
卫成公即位第三年,因处理与晋国的外交问题,与国人不协,得罪于晋国。从此在晋国霸权的逼迫下,君臣相讼,流离颠坠,还被晋国囚执。所谓"邦无道",指此时也。这期间,宁武子随侍成公之侧,亲奉衣食。晋文公曾命医者毒杀成公,宁武子预知其事,乃贿赂医者,薄用鸩毒,才得幸免。两年之后,因鲁国出面说情,卫成公才被释返国,继续主国,宁武子仍然担任辅相重责。在他们努力下,国家逐渐安定,人民小康,与大国关系良好,罕被兵戈。所谓"邦有道",指此时也,其事散见《左传》(僖公、文公间)。
卫成公复国,宁武子为政十余年,君臣一心,国人和谐,内政、外交俱有成就,这是他的"知"。不过这种成就其他贤臣或许也能办得到、比得上。至于他在君臣不协、强权凌逼、成公流离失国之时,见危致命,忠贞隐忍,从容周旋于艰难,终至化险为夷。居危犯难之际,一般人甚至还会笑他太傻呢!这股坚毅的傻劲,就不是常人所能赶得上的。
(十一)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左丘明②耻之,丘③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④,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第五·二五)
章旨
孔子说明自己与左丘明一样,鄙夷虚伪不真之人。
注释
① 足恭过分恭敬。足,音jù,过分。
② 左丘明唐赵匡认为此处左丘明是孔子前贤,而非后世所说撰写《春秋·左氏传》的作者。
③ 丘孔子自称。
④ 匿怨而友其人隐藏怨恨而与所怨之人交友。
析论
人与人相处最贵真诚,此章孔子引左丘明的话,说出对伪善者的谴责。
伪善的人,言语往往最为动听,面容往往最为和善,态度往往最为恭敬,八面玲珑,长袖善舞,很容易给人好印象。但他们这些表现却只为服务特定的人物--那些对他的升迁、发财等名利有帮助的人。也就是说,伪善的人把自己的言语、面容、态度等都作为射利的工具,把人与人相处,都视为谋利的手段,目的只在图利自己,而非和善待人。为了利益,他们尽可逢迎别人,矮化自我;同样的,利益所在,他们也可狠心打击别人,不顾情义。所以孔子也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第一·三)
朋友之间,虽然不至于勾心斗角,但有时也会意见相左而产生摩擦,心生怨恨不满。若是不能自我化解,却只为维持表面的和气,而刻意隐藏、压抑,也不思开诚布公、化解心结,事实上并非真诚的表现,这与伪善相去不远,是不值得鼓励的。而如果隐忍着对某个人的怨恨、仇雠,却刻意去接近他,表面上与他为友,却伺机报复,则可以说是将"朋友之道"完全践踏了,这种人堪称阴险的小人,为君子所不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序 | 第2节:论道德(1) | 第3节:论道德(2) | 第4节:论仁爱(1) | 第5节:论仁爱(2) | 第6节:论仁爱(3) | 第7节:论仁爱(4) | 第8节:论仁爱(5) | 第9节:论仁爱(6) | 第10节:论孝友(1) | 第11节:论孝友(2) | 第12节:论孝友(3) | 第13节:论孝友(4) | 第14节:论孝友(5) | 第15节:论修养(1) | 第16节:论修养(2) | 第17节:论修养(3) | 第18节:论修养(4) | 第19节:论修养(5) | 第20节:论修养(6) | 第21节:论修养(7) | 第22节:论修养(8) | 第23节:论修养(9) | 第24节:论修养(10)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