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文 》 各自的朝聖路 》
第46節:讀《務虛筆記》的筆記7
周國平 Zhou Guoping
有殘缺便要尋求彌補,"恰是對殘缺的意識,對彌補它的近乎宗教般癡迷的祈禱",纔使愛情呈現。因此,在殘缺與愛情兩者中,殘缺是根源,它造就了愛的欲望。不同的人意識到殘缺的契機、程度、方式皆不同,導致對愛情的理解和尋愛的實踐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命途。
所謂尋求彌補,並非通常所說的在性格上互補。這裏談論的是另一個層次上的問題,殘缺不是指缺少某一種性格或能力,於是需要從對方身上取長補短。殘缺就是孤獨,尋求彌補就是要擺脫孤獨。當一個孤獨尋找另一個孤獨時,便有了愛的欲望。可是,兩個孤獨到了一起就能夠擺脫孤獨了嗎?有兩種不同的孤獨。一種是形而上的孤獨,即人發現自己的生存在宇宙間沒有根據,如海德格爾所說的"嵌入虛無"。這種孤獨當然不是任何人間之愛能夠解除的。另一種是社會性的孤獨,它驅使人尋求人間之愛。然而,正如史鐵生指出的,尋求愛就不得不接受他人目光的判定,而他人的目光還判定了你的殘缺。因此,"海盟山誓僅具現在性,這與其說是它的悲哀,不如說是它的起源。"他人的不可把握,自己可能受到的傷害,使得社會性的孤獨也不能真正消除。由此可見,殘缺是絶對的,愛情是相對的。孤獨之不可消除,殘缺之不可最終彌補,使愛成了永無止境的尋求。在這條無盡的道路上奔走的人,最終就會看破小愛的限度,而尋求大愛,或者--超越一切愛,而達於無愛。
對於愛情的根源,可以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是因為殘缺而尋求彌補,另一是因為豐盈而渴望奉獻。這兩種解說其實並不互相排斥。越是豐盈的靈魂,往往越能敏銳地意識到殘缺,有越強烈的孤獨感。在內在豐盈的襯照下,方見出人生的缺憾。反之,不諳孤獨也許正意味着內在的貧乏。一個不諳孤獨的人很可能自以為完滿無缺,但這與內在的豐盈完全是兩回事。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排列組合:
1完滿者愛殘缺者。表現為徵服和支配,或憐憫和施捨,皆不平等。
2殘缺者愛完滿者。表現為崇拜或依賴,亦不平等。
3完滿者愛完滿者。雙方或互相欣賞,或彼此較量,是小平等。
4殘缺者愛殘缺者。分兩種情形:1)相濡以沫,同病相憐,是小平等;2)知一切生命的殘缺,懷着對神的謙卑,以大悲憫之心而愛,是大平等。此項包含了愛的最低形態和最高形態。
在《務虛筆記》中,女教師O與她不愛的前夫離婚,與她崇拜的畫傢Z結合。此後,一個問題始終折磨着她:愛的選擇基於差異,愛又要求平等,如何統一?她因這個問題而自殺了。O的痛苦在於,她不滿足於4(1),而去尋求2,又不滿足於2,而終於發現了4(2)。可是,性愛作為世俗之愛確是基於差異的,所能容納的衹是小平等或者不平等,容納不了大平等。要想實現大平等,衹有放棄性愛,走嚮宗教。O不肯放棄性愛,所以衹好去死。
在小說中,作者藉詩人L這個人物對於性愛問題進行了饒有趣味的討論。詩人是性愛的忠實信徒,如同一切真正的信徒一樣,他的信仰使他陷入了莫大的睏惑。他感到睏惑的問題主要有二。其一,既然愛情是美好的,多嚮的愛為什麽不應該?作者的結論是,不是不應該,而是不可能。那麽,其二,在衹愛一個人的前提下,多嚮的性吸引是否允許?作者的結論是,不是允許與否的問題,而是必然的,但不應該將之實現為多嚮的性行為。
讓我們依次來討論這兩個問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 第2節:苦難的精神價值 | 第3節:與世界建立精神關係 | 第4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1 | 第5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2 | 第6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3 | 第7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4 | 第8節:孤獨的價值1 | 第9節:孤獨的價值2 | 第10節:孤獨的價值3 | 第11節:勇氣證明信仰1 | 第12節:勇氣證明信仰2 | 第13節:守望的角度 | 第14節:被廢黜的國王 | 第15節:在沉默中面對 | 第16節:哲學與孩子與通俗化 | 第17節:名人和明星 | 第18節:讀書的癖好1 | 第19節:讀書的癖好2 | 第20節:讀書的癖好3 | 第21節:讀書的癖好4 | 第22節:讀書的癖好5 | 第23節:都市裏的外鄉人 | 第24節:記住回傢的路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