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学者 》 千古中医故事 》
药王成名之谜(2)
孙立群 Sun Liqun
王立群 Wang Liqun
孙思邈这一次“悬丝诊脉”的惊险经历,让我们惊叹不已。但是,在惊叹之余,我们自然也会心生疑窦,在真实的情况下,用一根丝线就可以号脉,而且还真的就诊断无误?难道这样的记载并非真实?
我这故事讲到这儿了,大家听着是不是有点玄?别说大家听着玄,我听着它都玄。这拿根小线隔二里地,病人在那边,我在这边拴一绳,我就能悬丝诊脉?这是真的假的?是真的,也是假的。您说是真的那就是真的,您说是假的,那就是假的。刚才这几句话,诸位,不是我说的,谁说的?就是北京城四大名医之首的施今墨施老先生,在1968年的时候说的。有人就是看了这段故事不懂,请教施老先生,说您给我讲讲这悬丝诊脉,这是真是假?施老先生说,哎,这个我也干过。您想,我就是给清宫那些女眷们看病的,男女授受不亲怎么办?咱得显示出咱的本事来,拴一根绳号脉,怎么号?事先进去,我得事先问好了太监,里边这公主或者是姑奶奶得的什么病啊?什么症状啊?当问完了的时候,这病就看完了。但是号脉的时候你得表现出自己很认真的样子,其实脑子里想什么呢,脑子里转的是药方。转完了,哦,行了,一开药,望闻问切,这切是最后一步。有的高明的医生只是问,就到问这儿就行了,就不用切了。原来是这么回事,这回大家知道人家留孙思邈,孙思邈为什么不留了吗?他想,那悬丝诊脉,我哪儿会啊,那是我前面都问好了,我知道怎么看这个病,这种病应该扎哪儿就好了。我不能踢人家御医的饭碗对不对?我该回去还是回去。所以,悬丝诊脉的故事讲到这儿,我们便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然,悬丝诊脉也确实能体现出一定的水平,不管怎么说,别的医生眼见皇后十月怀胎生不下孩子来,可是就治不了,孙思邈到这儿扎了一针就好了,是有本事。
通过刚才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来,孙思邈的这些故事,更多的是智慧故事,哪儿来这么多智慧?学呗。孙思邈的接触面很广,上至帝王将相,什么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医药学家,什么人都接触,下至贩夫走卒,三教九流人等无不结识。当然,他尤其喜欢跟医生接触,宫里的医生他都认识。由于他给人家留面子,宫里的医生也就有一些人,跟他成了特别好的朋友。
在宫里这些医生里面,孙思邈交的特别好的朋友,对孙思邈有重大帮助的,那就得说是甄权、甄立言兄弟二人。这兄弟二人都是很了不起的。甄权,是今天河南扶沟人,那时候叫许州扶沟,出生于541年,死于643年,活了102岁,比孙思邈还大一岁呢。他是给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看病的医生,那真正是由隋到唐的两朝御医,一生写了很多书。他弟弟叫甄立言,比他小四岁,545年出生,死于贞观年间,也活了一百来岁。兄弟俩一个擅长针灸,一个擅长治寄生虫病,写了很多书。尤其是这个甄立言,写的《古今录验方》,五十卷,里头有很多药方。我们知道,后来孙思邈写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也都是药方,自从孙思邈这两本书一流传,甄立言这本书就失传了。大家想能不失传吗?我书里的内容你那书里全有,当然我这书就失传了。这哥俩儿,对孙思邈可真是很好,把自己所知所懂的,都跟孙思邈交流,所以孙思邈日后有很大长进,应该说和他在宫里面结交的这些朋友有重要的关系。
当然,孙思邈的医术,不仅仅是跟宫里面学的,也有在江湖上学的。他一听说哪儿有一个老医生,特有本事,不管是几百里还是几千里,他一定要去。我们看《新唐书》、《旧唐书》就知道,在今天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青海,还有山东、安徽、江苏,所有这些地区孙思邈都去过。有的时候这一去,就专门是为了拜访一个医生。从陕西走到四川,一路上,他无偿给人看病;有偿也行,就是我给你看病,你管我一顿饭。这人得有一个好的名声,你走到哪儿,你的名声传到哪儿,然后你到我这医生这儿来,我才能把我知道的偏方给你。这叫什么?这叫医德。所以孙思邈那个时候,一路之上真得走。有一次,从陕西到四川,走着走着,给人家看完病,他自己就病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家讲坛 |
|
|
诊病圣手(1) | 诊病圣手(2) | 诊病圣手(3) | 诊病圣手(4) | 诊病圣手(5) | 扁鹊之谜(1) | 扁鹊之谜(2) | 扁鹊之谜(3) | 扁鹊之谜(4) | 附录(1) | 神医传奇(1) | 神医传奇(2) | 神医传奇(3) | 神医传奇(4) | 华佗之死(1) | 华佗之死(2) | 华佗之死(3) | 华佗之死(4) | 附录 | 医圣之路(1) | 医圣之路(2) | 医圣之路(3) | 医圣之路(4) | 医圣之路(5)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