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盐与文明 》
8.盐商鹾贾(3)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明万历年间开始,晋中大地就开始出现许多晋商大院,这其中就有盐商的大宅子。这些大院规模由小到大,建筑样式由简到繁,至清末民初有不少已形成很大规模。数量众多的高墙大院密集地坐落在晋商的祖荫之地,昭显着他们的身份与地位。
祁县乔家堡,有乔氏家族六代人经过三次大规模修建成的乔家大院,占地8700平方米,由6个大院19处小院构成,共有房屋313间。晋商建起的深宅大院,占地面积超过一千平方米的有十七座。曹家三多堂建筑占地6700平方米,房屋276间。常家大院占地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房屋1500余间。在大院之内,仅两层的砖木结构楼房就有40多座。
晋商是所有离乡背井的游子中走得最远,漂泊时间最长的一群人。他们中许多人从十几岁就离开家去当伙计,学生意。不论走到哪里,商号里的伙计制度都是三年才允许回家省亲一次。有人算了一下,当一个60岁的商人告老还乡时,他在外飘零的时间大约是42年!也难怪他们要在故乡建起有模有样的大宅子,他们是以为非如此不能告慰先祖,非如此不能激励后辈人。
晋商不仅建宅,他们还修城。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现在看到的城墙,是明洪武三年(1370)在旧城基础上重筑扩建而成。城池周长为6163米,墙高12米。
平遥城墙在清朝300年时间里,曾经有过四次修缮,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咸丰元年(1851),历时三年。和前几次不同,这次工程是由商人主持,工程所需资金也是由平遥城中24位商人捐助。城墙的雄伟坚固使城里的人们有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晋商也自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感。
在大宅内,在城墙上,在那些砖瓦里面,在那些雕梁画栋之间,我们仿佛还能看到盐晶在闪耀着光芒。
从关中到四川的盐商
为追逐盐利,陕西商人也拼命跻身盐商之列。明弘治年间(1488-1505),纳粮的开中法被纳银取代之后,陕西边商积粟无用,他们急着要寻找出路。一些资本雄厚的边商仍然看准了盐中的大利,他们干脆迁居扬州,专门从事盐引的转卖,用更省力的法子挤进了富商之列。
在进入扬州的陕商中,也有另外的一些资本并不雄厚的小商人。
明正德(1506)之后,又有一批陕西商人来到扬州经营盐业。这批商人既非边商,以前也没有从事过盐业经营。他们全是从小本经营布业起家而致富的,大都是三原、泾阳一带的商人。他们到了淮扬之后,直接投资盐业牟取暴利。这批盐商,事实证明是陕西商人中最能干的商人。
明末清初际,陕西盐商势力被逐出淮扬,海盐之利也就不可图了。这个失败并没有完全击倒他们,他们又转而进入四川开发井盐,盐在他们心里几乎就等于是闪光的银子。
陕商由东向西入川,目标就是丰厚的盐利。陕西土地贫瘠,可耕之地非常有限,一些陕人被迫离乡背井出门做生意。当四川的井盐成为有大利可图的商品时,他们便蜂拥入川,做起了井盐买卖。他们起初只是贩盐,做一般的盐商。后来干脆投资采盐,既是生产者,又是销售者,赚足了大量的黄金、白银。
陕商放贷或投资凿井、汲卤煎盐,建商号,把持井盐产运销,获取了巨额利润。四川井盐生产耗资巨大,风险也很大,凿井就需费时十余年甚至几十年,需有雄厚资金做后盾。陕商大量的商业资本向盐业资本转化,不少商人逐渐成为盐业资本家。
道光初年,陕商高某以银3000两与“李四友堂”合办联珠井,获利丰厚。道光十八年(1838)陕商与“王三畏堂”订约,规定每凿一井,陕商出银400两,收益客得18天,主得12天,以18年为限。陕商凭借雄厚资本,在井盐业生产领域中取得了绝对优势,史称“川省各厂井灶,秦人十居七八,蜀人十居二三”,又说“川省正经字号多属陕客”。如自贡八店街,正是当时响当当的陕商八大盐号麇集之地。
上一页
[返回目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卤(1) | 2.穿井取卤(2) | 2.穿井取卤(3) | 2.穿井取卤(4) | 2.穿井取卤(5) | 2.穿井取卤(6) | 2.穿井取卤(7) | 2.穿井取卤(8) | 2.穿井取卤(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阳光产品(1) | 4.阳光产品(2) | 4.阳光产品(3) | 5.造盐者:盐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