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类 》 宋代理學三書隨劄 》
(七)淡與不躁
錢穆 Qian Mu
《通書》又有《樂》章,謂:“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優柔平中,德之盛也。”此淡字,非僅言樂聲,亦指人品即人心言。諸葛孔明言“淡泊明志”。濂溪教人志伊尹之所志,而學顔子之所學,非淡其心,則必傷其所志。心之不淡多欲,則奚能明明德於天下。淡則欲心平,心平則其氣和,而所志所欲終得以達。近世尚爭,其心淡則不爭。
和而不淫,淫者過分義,必侵及其外。和則躁心釋,諸葛孔明言:“寧靜致遠”,曾子曰:“任重而道遠”,豈躁心可達。自然大道必兼有時間性,中國文化傳統達五千年,其非躁心所至亦可知。
中國人生尚公尚合,西方人生主私主分,宗教、科學、哲學、文學各有其人生之分野與嚮往,其他各行各業亦莫不然。在官言官,在商言商,立場不同,趨操各別。中國則道一風同,不僅經史子集,學術上無大異趨。即農工商各業,亦有一共同理想,共同目標。如言商,餘遊新加坡馬來亞南洋各地,華僑播遷來者,遠自明代,五六百年來,成為一中國社會,歷久不變。餘又遊美國三藩市,僑民集居,亦逾百年以上,而其為一中國社會,依然如舊。尋究根柢,不出儒道兩傢孔孟莊老之遺風古訓,規矩模樣,可指可說。禮失在野,較之近百年來國內風氣之大變,洵有難想像者。
蓋中國不僅是一政治大一統之國傢,同時亦是一文化大一統之民族,一切人生全歸一統。如言藝術、繪畫、音樂,亦莫不有其一共同最高之境界。而此境界,即是一人生境界。藝術人生化,亦即人生藝術化。中國人好稱風俗。成風成俗,斯即公而和,合而化矣。《通書》之論樂曰:“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是其論音樂,實即論人生。而人生又歸於一心。中國傳統音樂之宗旨所歸,亦一如孔孟莊老之所示。有契於此,庶得中國文化大統之所在矣。
《通書》又曰:“樂者本乎政,政善民安,則天下之心和。故聖人作樂以宜暢其和心,達於天地,天地之氣感而大和。天地和則萬物順,故神祇格,鳥獸馴。”是謂有理想之社會,乃始有理想之音樂。而音樂之為功,不僅在感人心,人心感則可感及天地大自然,感及神祇鳥獸萬物,而達於天人萬物一太和之境界。此誠中國理想。孔子之所謂:“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中國文化傳統中之繪畫音樂,亦必以達此境界為歸極。果其專一遊於藝,而無志道據德依仁之心境,則非中國傳統之所謂藝矣。
《通書》又曰:“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故風移而俗易矣。”中國人言樂,必和合之於禮。中國人言禮樂,又必上則和合之於政,下則和合之於俗,未有分別獨立,而可以成其為理想之樂者。而樂之聲,又必和合之於樂之辭。上自古詩三百首,下及楚辭漢樂府,乃至唐詩宋詞元明之麯,以及近代之平劇,與夫北方之大鼓詩,蘇州之彈詞,以至紹興調黃梅腔之類,幾乎樂聲必和合於歌辭,而辭則無不歸於善。換言之,必先有合理想之心情,乃始有合理想之種種表現。繪畫音樂,凡諸藝術,皆其一端。故中國人言社會,必先衡量其人情風俗。而西方社會學,其所重則惟在物質經濟條件。如言家庭,則必先問其貧富。而夫婦父子兄弟姊妹相聚相處,其和樂且耽與否,乃屈居其次。故惟中國社會始能安且久。不論如三國,如五代,如元,如清,異族入主,乃至播遷海外,如南洋各地,如美國之三藩市,亦能歷五六百年一二百年,社會人情風俗依然不變。此亦中西文化一歧趨矣。
至其言歌者慕,即如唐宋以下,伎女於其所歌之辭而知慕風雅,慕道義者,散見於小說傳奇中,亦不遑舉。如晚明之柳如是,可為之例。此亦見中國之教化,而可為《通書》作詳闡。然則欲求現代化,當讀《通書》。讀《通書》,當知求現代化。即就音樂一項論,亦自可有其傑出處。而豈隨俗因循之得為現代化乎哉?而亦豈專慕西化之得為現代化乎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 | 《朱子四書集義精要》隨箚 | 《大學》(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論語》(一)學而篇 | (二)為政篇 | (三)八佾篇 | (四)裏仁篇 | (五)公冶長篇 | (六)雍也篇 | (七)述而篇 | (八)泰伯篇 | (九)子罕篇 | (十)先進篇 | (十一)顔淵篇 | (十二)子路篇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