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批評於丹 》
第4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46)
李悅 Li Yue
經典就是經典,對經典的瞭解、掌握,並不是像於丹教授所說那樣有上千種。不懂經典的常識與本質要義,不但不能得出有益的心得,而衹能墮入謬說之中。對經典的心得一知半解或茫然無知就嚮大衆做普及經典的工作,是很不負責任的表現。
於丹教授在第八個心得之中還說出一些不具備學理性的似是而非的話,例如她在第72頁上寫道:
人永遠不要和自己已經獲得的東西去較勁兒。
這句話與《莊子》無關,莊子從來不講這種話,莊子也沒有類似的話,這是北京城鬍同裏市民的日常用語。於丹教授為了說出這句話,還特意講了一個小狗與小狗媽媽的故事,稱其為“傳播很廣的寓言”。我們還不知道於丹教授費這麽大力氣講出這幾句有什麽意義,是為了證明莊子的什麽思想,還是僅僅為了告訴讀者她於丹也發現了真理?
像這樣“不知所云”的話,於丹教授在她的《論語》和《莊子》的兩本心得中還有許多,讀後讓人哭笑不得。該談的於丹教授卻談不對或避而不談。例如在這第八個心得中,於丹教授說:
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真正能夠養心,讓自己的心合乎自然。
這樣講又錯了,因為莊子以為心本身就具有自然本性,是無須通過“養”而獲得。莊子是強調這種自然本性經過修養所産生的精神魅力是巨大而神奇的,例如那些殘疾人,就是通過對自然本性的修養而具有超群的精神魅力。
於丹教授的第八個心得名為“本性與悟性”,其實談本性沒談明白,對悟性更是衹字沒談,所以這一章的心得的題目與內容不符。
於丹教授的第九個心得是“心態與狀態”。這“心態與狀態”是現代人的一種提法,莊子從來沒有這種提法。於丹教授寫道:
莊子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心態,决定了他的生活狀態。
其實莊子從來沒有這麽說過,衹不過是於丹教授歪麯了孔子與莊子,她無論講《論語》心得還是講《莊子》心得,都喜歡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孔子與莊子身上,也許因為她知道孔子與莊子已經不可能嚮她提抗議了!
於丹不懂“心”為何物,讓她懂得“心態”豈不太難?首先,在我看來,“一個人的心態”不僅“决定不了他的生活狀態”,相反,正是人的生活狀態决定了“一個人的心態”!
心態,可以說是全天下變化最快的狀態了,人生七情六欲,總是翻雲覆雨。喜則開懷大笑,怒則發上指冠,悲則感極而泣下,樂則得意而忘形。請問,這樣一個百味瓶、萬花筒,究竟是怎樣决定了我們的生活狀態的呢?又决定了怎樣的生活狀態呢?
而我卻覺得,生活狀態就是一個最好的老師。它不言而教,不怒而威。因為終於有了這個東西,孟子的母親三次搬遷,選擇好的環境,纔有亞聖。荀子《勸學》裏,有“居必擇鄉,遊必就士”,連出遊都得選擇遊伴,生在何等狀態下,對於人,影響怎麽能小?“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雖然不免有些特例,但是,凡是稍微有些社會學知識的人,或者是有些生活閱歷的人,總是會承認我說的事實。
於丹為了證明自己的貨色好,先感嘆一番生命苦短,然後告訴我們要達生曠達,才能决定我們生命的質量。她於是引用莊子的話:
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
然後於丹教授寫道:
真正通達生命真相的人,不去追求生命中不必要的東西。也就是說,在生命中沒有價值的東西,就不要用此生的光陰去追逐了。
然而,我們細緻思考,就會發現,這話裏有問題。
首先,從古到今,是否有“不務”而成“達生之情者”,“不務”而成“達命之情者”呢?回答是現成的,就是所謂“生而知之”是從來沒有的!
既然無論賢愚,都需要“務”而成纔,那麽,一個“無以為”,一個“無奈何”就是聖賢不可能預先知道的。連知道都不可能,要想“不務”,豈不是癡心妄想?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 | 第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 | 第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3) | 第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4) | 第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5) | 第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6) | 第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7) | 第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8) | 第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9) | 第1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0) | 第1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1) | 第1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2) | 第1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3) | 第1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4) | 第1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5) | 第1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6) | 第1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7) | 第1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8) | 第1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9) | 第2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0) | 第2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1) | 第2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2) | 第2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3) | 第2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