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曠世纔女魂歸何處:張愛玲傳 》
成名(3)
餘斌 Yu Bin
可能多少有這方面的考慮,柯靈想通過周瘦鵑邀張愛玲為《萬象》寫稿時躊躇再三(當然拉旁人“發現”的新人為自己寫稿也非易事),最後還是作罷。然而,張愛玲的才氣給柯靈留下的印象太深,請不來這位鋒芒初露的作傢,心中始終不能釋然。誰知就在此時,張愛玲自己找上《萬象》編輯部來了。張帶來了她的一部小說,請柯靈看一看。此次晤面是作者與編者的交道,不像上一次中間還夾着熟人的關係,少了一些寒暄客套,然而儘管談話很簡短,卻是愉快融洽。幾十年後,柯靈用“喜出望外”來描述他當時的心情。既然他早就存着這份心,那稿子實際上是必用的,這就是登在《萬象》1943年8月號上的《心經》。
從這一期開始直到1944年6月,《萬象》幾乎每一期上都有張愛玲的作品:《心經》之後有《琉璃瓦》《琉璃瓦》似乎在別處碰過壁。周班公在《傳奇》座談會上曾提到他看見過《琉璃瓦》的原稿,可是他“奉命”將其退還作者了。其時他當在某傢刊物做編輯,但不知是哪一傢刊物。,《琉璃瓦》之後緊接着就是《連環套》的連載。但是張愛玲與《萬象》的密切關係很快成為過去,在以後直至抗戰結束這一年多的時間裏,她再沒有在這裏發表過一行字,而且《連環套》未登完就不登了。個中原委,有人推測是起於迅雨(傅雷)的一篇評論,該文對《金鎖記》大加贊美之餘,對張的其他小說,尤其是《連環套》多有針砭,辭氣誠懇而尖銳,而柯靈在編者按中對此文又有高度評價(詳見後文)。當事人柯靈先生否定了這種猜想,衹是對真正的起因語焉不詳。張愛玲本人對此事的解釋是自覺寫得太糟,亦感到寫不下去,“衹好自動腰斬”(《張看》自序)。可是當時張至少在公開場合對《連環套》之糟糕是不認賬的,為此而行“腰斬”豈不是有服輸的嫌疑?更說得通的原因可能還是和《萬象》老闆平襟亞的矛盾,他們因稿費等問題而起的磨擦在小報上傳得沸沸揚揚,這一年的8月二人還在《海報》上打過一場筆墨官司。但是柯、張二人的私交一直很好,幾十年後,已屆耄耋之年的柯靈先生回首前塵,追述兩人的交往,寫下一篇《遙寄張愛玲》,情真意切,讀之令人回腸蕩氣。
幾乎與《心經》發表的同時,張愛玲的另一篇小說《茉莉香片》在《雜志》上登了出來。此番張愛玲是自己找上門去,是一般的投稿,還是《雜志》看出苗頭,主動找上門來,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雜志》顯然從一開始就看中了她。隨後一期上登出的《到底是上海人》很可能是約稿,即便不是,此文也肯定是編輯告知她讀者反應後她以小品形式給讀者的一份答辭。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此後兩年左右的時間裏,使張愛玲青雲直上,風靡上海灘的諸傢刊物中,不惜血本、出力最多的,首推《雜志》。
《雜志》的背景要比《紫羅蘭》、《萬象》來得復雜。過去的出版物有商業性刊物、同仁刊物、黨派刊物之分。商業性刊物以營利為目的,看重的是銷數,全以讀者大衆的趣味為歸依;同仁雜志是一些文學、藝術或學術上有相同志趣的人辦的出版物;黨派刊物則是某個黨派的喉舌,受其控製,接受其津貼,人們常稱其“有來頭”、“有背景”。《雜志》大體上應劃入第三類。《雜志》與另一刊物《新中國周報》一樣,均附屬於《新中國報》,而《新中國報》的後臺是日本人(《新中國報》是日出一張的大報,沒有過硬的後臺,這樣的大報在淪陷區是不可想象的)。然而《新中國報》報社的社長袁殊、主編魯風(即劉慕清,1949年後曾任上海公安局長楊帆的主任秘書)都是中共地下情報人員。袁殊的公開身份除報社社長之外,還有國民黨中央委員,還曾任汪偽政府的江蘇省教育廳長。但是他們的使命是情報而非宣傳,報刊的作用更在掩護,《新中國報》自然是親日的面目。《雜志》的情形又有不同,它的取徑似在給日偽文化活動方面撐撐場面。除不見政經外交時局等硬性文章外,包括各種類的文字,實地報道、人物述評,以及不定期刊出的特輯、座談會記錄是其顯著特色。它與《紫羅蘭》一類消閑雜志的不同處在於態度嚴肅,其社評、編者例言多次聲稱要走純文藝的路綫。在淪陷時期的上海,《雜志》也許是首屈一指的文學雜志,它聚集了張愛玲、洛川、郭朋、𠔌正魁、章羽、石揮等一批有才氣的作傢,又有特殊的背景,能夠大張聲勢地活動,其實力絶非其他文學雜志可比。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南京大學出版社 |
|
|
引言1 | 引言(1) | 引言(2) | 從前(1) | 從前(2) | 從前(3) | 從前(4) | 家庭生活場景(1) | 家庭生活場景(2) | 家庭生活場景(3) | 家庭生活場景(4) | 家庭生活場景(5) | 家庭生活場景(6)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1)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2)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3)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4)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5)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6) | 讀書歲月(1) | 讀書歲月(2) | 讀書歲月(3) | 讀書歲月(4) | 讀書歲月(5)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