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孔学感悟集:论语力   》 第46节:孔子其人(4)      于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你说巧不巧,这"野合"的产儿便是孔子。为了纪念祈祷山神的那件事,叔梁纥便以山名作为儿子的名字,取名丘。
  孔子很不幸,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叔梁纥留下3个妻子和10多个女儿,不难想象家庭内部的矛盾会一天比一天地多起来。孔子的母亲看到了潜伏的家庭危机,便离开孔家,带着儿子移居鲁国的首府曲阜。
  年轻的母亲含辛茹苦,把孔子抚养到17岁的时候,她自己也死去了。
  父母双亡,孔子尚未成人。由于父亲的去世,原来的贵族之家彻底破落了;由于母亲的去世,孔子的吃饭穿衣也成问题。年少的孔子自然受到贫困的煎熬,遇到世人的冷眼,他感叹"吾少也贱"并非无病呻吟,是他困苦家境的真实写照。
  孔子穷的是钱,不穷于志。人贵有志,孔子恰好就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在贫困中立志学习,好古敏求,做一个知识丰富大有作为的人。那时,教育和文化事业都被官府和贵族们垄断,处于贫贱地位的孔子要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和借阅古籍文化资料颇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然而,有志者事竟成。他向众人学习,以贤者为师,他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好古敏求,努力地学习传统文化。他拓宽求知的领域,不远千里,去向哲学家老子请教,向音乐大师学弹琴。经过刻苦的学习,他在母亲死后不几年,就成了很有知识的著名人物。你看,他单身孤子,寻配偶却并不难,19岁就结了婚。第二年孔子做了父亲。他的儿子降世以后,鲁国的国君也来祝贺,送一条鲤鱼作为贺礼。孔子感到很光荣,便给儿子取名叫孔鲤,以此作为纪念。
  孔子的名望越来越大,大约在他30岁的时候,便开门办学,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因而成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后来又成了政治家、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说。
  孔子的成功,是因为自己是天才吗?孔子自己否认这一点,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成功的秘密在于"学而不厌"。举个例子吧!那时有一部将宇宙万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哲理书--《易经》,是比较难懂的,孔子却非常感兴趣,到了自己的晚年还反复阅读。当时,人类还没有发明纸,著书艰难,字要写在竹板上,然后用绳子把竹板穿起来,一本书就是好大一堆竹板。读书时,要翻动竹板。孔子在读《易经》的时候,由于是反复读,他多次把穿连竹板的绳子弄断了。可见他用功之勤。即使这样,他觉得自己对《易经》还未研究透彻,感叹时不我与,如果富有春秋,他还会多用一些工夫。孔子在学习时,对知识的追求总是锲而不舍的。
  正因为他一生好学,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似乎是每隔十年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到了晚年,他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感到欣慰,总结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我在15岁的时候就立下志向,要刻苦学习,做一个有知识有抱负的人。到了30岁的时候,我对人生、社会、历史等等都有所了解,知识面广了,打下了牢固的知识基础。由于知识丰富,遇到事情的联想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增强了,因此到了40岁的时候遇事就不感到大惑不解,觉得什么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世界是可知的。正因为是可知的,便进一步去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这一探索似乎是尝到了甜头了,50岁而知天命。所谓"天命"即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是认识历程上的大飞跃、大台阶。再过10年到了60岁,孔子的涵养性臻于完善,无论别人的什么话(正面的、反面的、顺耳的、逆耳的)都听得进去,到了"耳顺"的阶段。再过10年已达70岁,孔子觉得自己想事做事能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妄想,不妄为,也不错过人生的机遇,使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自己想说的话,想做的事都不怎么出差错,不越轨,符合礼教。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1)第2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2)
第3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3)第4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4)
第5节:序一 为日文版《论语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第6节:序一 为日文版《论语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第7节:序二 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1)第8节:序二 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2)
第9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1)第10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2)
第11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3)第12节:于丹《论语》扶桑行(1)
第13节:于丹《论语》扶桑行(2)第14节:于丹《论语》扶桑行(3)
第15节:于丹《论语》扶桑行(4)第16节:于丹《论语》扶桑行(5)
第17节:于丹日本讲座(1)第18节:于丹日本讲座(2)
第19节:于丹日本讲座(3)第20节:于丹日本讲座(4)
第21节:于丹日本讲座(5)第22节:于丹日本讲座(6)
第23节:于丹日本讲座(7)第24节:于丹日本讲座(8)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