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我亲历的巴金往事 》
记忆的飞絮(2)
吴泰昌 Wu Taichang
1989年,我去上海。巴老送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巴金全集》几卷给我。回京阅读时才发现,第6卷扉页上是巴老签名赠给曹禺和李玉茹夫妇的。我到北京医院看曹禺将这本《巴金全集》给他,我说可能是巴老错拿了,曹禺摆摆手风趣地说:这是老巴怕你背不动,又想让我早收到,让我高兴,只好先让你带有签名的这本来,其余的,以后到上海去拿,真不行,配齐也方便,反正是北京出版的。
3
我每次到上海去看望巴金同志,总是先在他家那间宽敞、四壁挂着名画的客厅里与他的家人闲聊、静候。院落很静,我能感觉到巴老在二楼书房里走动。他是在信步小憩?在踱步沉思?还是又在为现代文学馆一本一本地整理图书手稿?
1985年3月我在北京见到巴老,他那满面红光的神采,在那还有点寒意的季节里给人留下了格外鲜明的记忆。三个月过去了,我常常惦念着他,不知他身体好不好?是否在专心致志写他那构思已久的反映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有位朋友来京说,巴老近来身体不是太好,虽然还是每天按时在他家院子里散步,但显得疲倦。
这次,我见到巴老,也感觉他的精力确乎不如春天。他明显消瘦了些,不是因为脱下了冬装容易给人留下的那种消瘦感……他拖着脚步缓缓地下楼来了。我还没来得及问他怎么瘦了,他先说我瘦了。他习惯地说自己身体还好,但精力不济了,每天做不了什么正经事,只能处理点杂事。
他刚坐定,就对我说,你们以后要好好关心现代文学馆的建设,要让人知道文学馆不仅仅与几个老作家有关系,而且与每个作家都有关系。在这间客厅里,我已多次听到巴老关切地谈起现代文学馆的事。来上海前,我又听说巴老近来日常处理的最大杂事就是整理自己的图书手稿,准备捐赠给现代文学馆。除他侄女李国每天帮他外,文学馆还专门派了人来。我见过巴老住宅的二楼三楼,书房过道里都堆放着一堆一堆书刊,小楼旁一间当作书库的屋子也堆满了书刊。巴老收藏了不少西文图书。这类书经他亲自过目、分类后捐给了北京图书馆。一般的中文图书和手稿,是留给文学馆的。他这次又清理出友人签名相赠的书籍九百九十八本,其中有不少是极珍贵的。他将这批他珍藏了数十年的签名本捐赠给文学馆,我想,这绝不是为文学馆书库里多充实一些书刊,而是希望我们永远不忘那些在艰苦的年代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作出贡献的值得回忆的作家。巴老保存文稿很细心。这次他捐出了四十年代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冯至、吕叔湘等老作家作品的手稿,一般图书又找出近四百本,还有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四年的文艺期刊七十一包,共五百多本。以上这些数字是我从帮他做清理工作的一位沉静的小姑娘那儿获知的,巴老自己从来不愿谈起他所做的这些“杂事”。他只会无声地去做,做他想做又愿做的一切。
接待看望的人、来访的人也费去了他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出于对年青作家的一片关爱,宁可心急,他也带着微笑热忱地接待来客。1986年5月12日下午3时,我和冯骥才去看巴老。巴老见面就对骥才说,看了你在《文艺报》写的一篇文章,巴老说:我同意你的观点,又说:“先有作家,后有批评家,批评家不是指导作家,作家不能按规定写,想怎么写、自己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俩和小林陪巴老在院子里散步,我只会提醒巴老走好,骥才用文学语言提醒巴老脚别踩空了。
1986年5月14日下午3时,我和刘再复一起去看巴老。这次来沪,是应上海市委宣传部邀请,参加他们举办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座谈会。北京来的几位,除了我,还有刘再复、李泽厚和胡德平。我陪再复去看望了巴老。巴老高兴地同我们闲谈,他说:“作家只管写自己有感受的东西,我们国家和民族要有危机感,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一系列问题要认真反思。”中途,王西彦来了,我们告辞,巴老走出客厅,在大门口与我们合影。
我听到一个有趣的新闻:巴老最近吃饭前总是自言自语地说几句吃食条例:多吃素,少吃糖……我真想听他自言自语地说一遍,带着那浓厚的四川乡音。虽然我明知多吃素少吃糖对老年人健康有益,但我不愿终日劳累的巴老因此而消瘦。我记得他爱吃炖排骨,不知他今晚餐桌上还有没有这道菜。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文汇出版社 |
|
|
初看巴金 | 四次文代会期间(1) | 四次文代会期间(2) | 四次文代会期间(3) | 怀念老舍(1) | 怀念老舍(2) | 怀念老舍(3) | 在寓所惊悉茅盾逝世 | “我一生的责任编辑”(1) | “我一生的责任编辑”(2) | “我一生的责任编辑”(3) | 冰心:巴金这个人……(1) | 冰心:巴金这个人……(2) | 冰心:巴金这个人……(3) | 冰心:巴金这个人……(4) | 与沈从文最后晤面(1) | 与沈从文最后晤面(2) | 与沈从文最后晤面(3) | 巴金与《文艺报》(1) | 巴金与《文艺报》(2) | 巴金与《文艺报》(3) | 巴金与《文艺报》(4) | 巴金与《文艺报》(5) | 《收获》在京座谈会(1)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