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46節:論人(6)
李鍌 Li Xian
(十)
子曰:"寧武子①,邦有道,則知②;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二一)
章旨
孔子稱許寧武子盡忠為國的用心。
註釋
① 寧武子衛國大夫寧俞,謚號武。寧,音nìnɡ。
② 知通"智"。
析論
寧武子生存的年代,約早於孔子一世紀,他是衛國名臣,輔相衛成公,奠定衛國安定的局勢。孔子居衛甚久,對於寧武子志事乃有深刻的認識。
這裏所謂的"邦有道"、"邦無道",都是就衛成公在位時而說。
衛成公即位第三年,因處理與晉國的外交問題,與國人不協,得罪於晉國。從此在晉國霸權的逼迫下,君臣相訟,流離顛墜,還被晉國囚執。所謂"邦無道",指此時也。這期間,寧武子隨侍成公之側,親奉衣食。晉文公曾命醫者毒殺成公,寧武子預知其事,乃賄賂醫者,薄用鴆毒,纔得幸免。兩年之後,因魯國出面說情,衛成公纔被釋返國,繼續主國,寧武子仍然擔任輔相重責。在他們努力下,國傢逐漸安定,人民小康,與大國關係良好,罕被兵戈。所謂"邦有道",指此時也,其事散見《左傳》(僖公、文公間)。
衛成公復國,寧武子為政十餘年,君臣一心,國人和諧,內政、外交俱有成就,這是他的"知"。不過這種成就其他賢臣或許也能辦得到、比得上。至於他在君臣不協、強權凌逼、成公流離失國之時,見危致命,忠貞隱忍,從容周旋於艱難,終至化險為夷。居危犯難之際,一般人甚至還會笑他太傻呢!這股堅毅的傻勁,就不是常人所能趕得上的。
(十一)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左丘明②恥之,丘③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④,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第五·二五)
章旨
孔子說明自己與左丘明一樣,鄙夷虛偽不真之人。
註釋
① 足恭過分恭敬。足,音jù,過分。
② 左丘明唐趙匡認為此處左丘明是孔子前賢,而非後世所說撰寫《春秋·左氏傳》的作者。
③ 丘孔子自稱。
④ 匿怨而友其人隱藏怨恨而與所怨之人交友。
析論
人與人相處最貴真誠,此章孔子引左丘明的話,說出對偽善者的譴責。
偽善的人,言語往往最為動聽,面容往往最為和善,態度往往最為恭敬,八面玲瓏,長袖善舞,很容易給人好印象。但他們這些表現卻衹為服務特定的人物--那些對他的升遷、發財等名利有幫助的人。也就是說,偽善的人把自己的言語、面容、態度等都作為射利的工具,把人與人相處,都視為謀利的手段,目的衹在圖利自己,而非和善待人。為了利益,他們盡可逢迎別人,矮化自我;同樣的,利益所在,他們也可狠心打擊別人,不顧情義。所以孔子也曾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第一·三)
朋友之間,雖然不至於勾心鬥角,但有時也會意見相左而産生摩擦,心生怨恨不滿。若是不能自我化解,卻衹為維持表面的和氣,而刻意隱藏、壓抑,也不思開誠布公、化解心結,事實上並非真誠的表現,這與偽善相去不遠,是不值得鼓勵的。而如果隱忍着對某個人的怨恨、仇讎,卻刻意去接近他,表面上與他為友,卻伺機報復,則可以說是將"朋友之道"完全踐踏了,這種人堪稱陰險的小人,為君子所不齒。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 第2節:論道德(1) | 第3節:論道德(2) | 第4節:論仁愛(1) | 第5節:論仁愛(2) | 第6節:論仁愛(3) | 第7節:論仁愛(4) | 第8節:論仁愛(5) | 第9節:論仁愛(6) | 第10節:論孝友(1) | 第11節:論孝友(2) | 第12節:論孝友(3) | 第13節:論孝友(4) | 第14節:論孝友(5) | 第15節:論修養(1) | 第16節:論修養(2) | 第17節:論修養(3) | 第18節:論修養(4) | 第19節:論修養(5) | 第20節:論修養(6) | 第21節:論修養(7) | 第22節:論修養(8) | 第23節:論修養(9) | 第24節:論修養(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