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金庸与《明报》   》 第46节:第十二章 七兄弟姊妹(3)      Zhang Guiyang

  《明报晚报》
  《明报晚报》于1969年12月1日创刊。《明报晚报》是承接《华人夜报》而办起来的。《明报晚报》创刊时是一份综合性报纸,总编辑潘粤生,副总编辑林山木。晚报初期辟有"香港经济"版,后来逐步扩充,随着香港股市在七十年代初期畅旺,《明报晚报》也转变成为以经济为主的晚报。1974年以后,股市一度不振,加上林山木在1973年离开《明报晚报》,自行创办财经专业报章《信报》,并带走了许多《明报晚报》的专栏作家,如曹仁超(本名曹志明)、陈昆仑、思聪、江之南(本名王陵)等,《明报晚报》自此销量也受影响,徘徊在一万多份左右。1988年,《明报》积极筹备上市,为了减少亏损项目,加上金庸预见香港晚报市场将日益萎缩,于是排除众议,将晚报关闭,遣散员工79人,向员工发出补偿金达二百多万元。
  《新明日报》
  1966年中国大陆发生"文化大革命"运动后,金庸就很担心中国政府会收回香港。1967年5月,金庸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办华文报纸。
  1967年3月18日,《明报》与新加坡商人梁润之合组创办了新、马两地的《新明日报》。梁润之为董事局主席,金庸为副主席。《新明日报》创刊词说:
  "……本报为一商业性质报纸,既无任何政治背景,亦无党派关系。在新闻报道方面,将以本国全民利益为前提,促进多元民族间的了解和合作。立场保持超然,立论公允不偏,扬善伐恶,守正不阿,至于促进文化,启发民智,灌输公民常识,鼓吹自由民主,提倡社会福利,乃属报界天职,自当奉为圭臬,永矢不谖。……"
  金庸接受香港丽的呼声访问,谈到《新明日报》经营方式:
  "我在香港经营的《明报》,平均日销九万份,星期日销十二万份,每个月颇有盈余。每个月拨一部分盈余到星马与梁润之先生共同投资经营《新明日报》,相信长期维持,不会有什么问题。(香港)编辑部来了一位总编辑,经理部一位副经理,其余人员都在本地招聘。将来我们在马来西亚联邦出版《新明日报》,公司董事会中有马来西亚的公民。……香港所供给的,只是一部分资金,以及副刊材料,和业务技术而已。"
  创刊之初,《新明日报》标榜五大特色:
  1. 独家刊登金庸武侠小说,副刊名家汇聚,篇篇杰构;
  2. 娱乐版独有消息,专爆珍奇内幕;
  3. 通讯网遍布全球,天天有各国现状报道;
  4. "天下事"版资料最丰富,包罗万有;
  5. 名家主编"马经",当日下午报道大彩结果。
  《新明日报》出纸六大张,售价一角。出版之后,销量上升,到了1979年,已经日销十万份,为新加坡一份大报。随后由于新加坡改变政策,限制外地人士只能持有新加坡公司百分之三的股份数量,金庸遂退出《新明日报》。
  金庸在创刊新加坡《新明日报》之后三个月,又在《新明日报》的基础上,发行马来西亚《新明日报》。起初星马两地同用一个版。新加坡于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独立后,政策与马来西亚日有距离,于是《新明日报》也分成新加坡《新明日报》和马来西亚《新明日报》。但是副刊、小说的稿件,则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三地共用。后来马来西亚政府同样限制外地人参股量,金庸也因此退出经营马来西亚《新明日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1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1)第2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2)
第3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3)第4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4)
第5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5)第6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1)
第7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2)第8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3)
第9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4)第10节:第三章 野 马(1)
第11节:第三章 野 马(2)第12节:第三章 野 马(3)
第13节:第三章 野 马(4)第14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1)
第15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2)第16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3)
第17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4)第18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5)
第19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6)第20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7)
第21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1)第22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2)
第23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3)第24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4)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