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胡锦涛执政理念初探:情系民生 》
第46节:第五章 困难与不足(1)
伍鸿亮 Wu Hongliang
第五章 困难与不足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天下之患,明为治平无事,实则有不测之忧。" 历史也反复证明,许多困难和隐忧都产生于形势一片大好的时期。在充分肯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实践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党的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带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看到实践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所遭遇的困难和障碍。
1、执政意识方面的不足
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执政意识是一个政党执政的客观存在在党的组织和党员头脑中的反映,是执政实践的先导。增强执政意识的实质是增强党的组织和党员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自觉性、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于一个政党坚持其执政理念具有基础性作用。纵观中外历史,还没有哪一个执政意识不强的政党能够长期执政的。
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一直注重对党员干部进行执政意识的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执政意识的培养绝不是轻而易举、一劳永逸的,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从党内看,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出现的执政意识淡化现象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也需要我们拿出相应的对策。
(1)历史的警示:唯忧患能图存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曾庆红同志在讲话中,提及了三百六十年前的那一个甲申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
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悲剧人物是值得后人深思的。一个是明朝的崇祯皇帝,他在农历3月19日这一天在景山自杀。据说,死前他曾向天发问:"朕非亡国之君,为何会遇上这么多亡国之事?"一个就是闯王李自成,他于当年3月19日进入北京,建立大顺朝,至4月30日仓促溃退,历时只有42天。真是应了一句古语,"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三百年后,即公元1944年,又一个农历甲申年,郭沫若依据这段史实写就了《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同志以政治家的眼光和敏锐,将这篇文章作为全党的整风文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以史为鉴。1949年3月,党中央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同志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 毛泽东同志的这番话,充分体现了一代伟人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他要求全党要有一种"赶考"意识,"决不当李自成"。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在全党的普遍深入,才有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执政地位的稳固。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反复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2004年,又是一个农历甲申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这段话虽然不长,但却道出了一条深刻的历史规律,也充分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方面高度的清醒和自觉。为此,我们要加强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样,才能使党的执政地位稳如磐石。
(2)现实的警示:一些党员干部执政意识淡化的表现及危害
目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出现执政意识淡化的不良倾向,程度不一,表现多样。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身在党内,心在党外。有的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对党的事业漠不关心,可谓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甚至以不负责任的"第三者"立场或旁观者态度来看待党的工作,不把自己看成是执政党的成员,开口闭口,以"你们共产党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党组织建设,完全忘记了党对自己的培养之恩。
二是盲目自大,不思进取。有的党员干部认为现在党的执政地位稳如泰山,对面临的困难视而不见,缺乏忧患意识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整天沉醉于权力带来的乐趣之中。更有甚者,把权力看成是自己凭"本事"和"关系"而获得的私产,贪赃枉法,吃里扒外,挖党和国家的墙脚,想以一党之公而成一己之私。
三是悲观主义,信心不足。有的党员干部过分夸大了党所面临的困难,不能实事求是的分析党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和存在的一些缺点,对党的前途信心不足,或悲观避世,躲进小楼成一统;或以公权谋私利,为自己准备退路。这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有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钟也不撞,整天想的就是,如何让自己吃好、喝好、玩好,如何给自己家人带来更多的好处,如何给自己留下一条"美好"的退路。
2、执政作风方面的不足
作风是人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态度的集中反映,是品格的体现。党的作风体现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是党的形象的具体表现。党的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执政党的作风在人民群众中的反映怎么样,主要取决于执政党的干部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作风如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导 论 "以人为本":中华政治文明的精华 | 第2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1) | 第3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2) | 第4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3) | 第5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4) | 第6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5) | 第7节:第一章 溯源与回望(6) | 第8节:第二章 内涵与特征(1) | 第9节:第二章 内涵与特征(2) | 第10节:第二章 内涵与特征(3) | 第11节:第二章 内涵与特征(4) | 第12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1) | 第13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2) | 第14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3) | 第15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4) | 第16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5) | 第17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6) | 第18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7) | 第19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8) | 第20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9) | 第21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10) | 第22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11) | 第23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12) | 第24节:第三章 探索与实践(13)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