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講述歷史老城: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 通惠河畔演吳仲(3)      萬明 Mo Ming    張兆裕 Zhang Zhaoyu

  通州乃京杭大運河北端,是漕運終點。而北國鼕季長寒,千裏冰封,不能行船,直到來年春天冰雪消融之後,方可駛舟。漕運開通之後,通州因漕運而興,州民由漕運而富,各業依漕運而旺,南方富商船傢,北方大賈車主,交會通州,天下繁富稱雄,皆仗漕運。因此上自朝遷,下及百姓,無不重視漕運,而水陸要會就在通州,每年開漕的日子都顯得很熱鬧,並演化成為通州特有的開漕節。
  根據鄭建山《談運河開漕節》介紹,運河開漕節始於明代,源於祭壩祭祀吳仲等人,是古代通州獨有的大型文化活動。祭祀活動在通惠河東端葫蘆頭(今西海子公園葫蘆湖)東岸石壩舉行。氣氛熱烈,場面宏大,祭壩後開始驗收轉運漕糧,故又得開漕節之名。祭壩有春祭、秋祭之分。春祭又有公祭、民祭之別。公祭由官方主持,各方頭面人參加,是正式的祭祀活動,儀式隆重而簡約。民祭由商民組織。每年農歷三月初一(清明節前),開河後第一幫糧船到達通州後,即擇日舉行春祭。這就是開漕節。是日由倉場總督率衆官員和掌管石壩的州判、掌管土壩的州同,各按身份着官服或禮服齊集石壩東,按等級列隊,每人都高舉三柱香,嚮事前請至設於石壩幾案上吳仲等四人木神主鞠躬禮拜。演至高潮時,着明服飾的巡壩戲登場。官員紗帽圓領,隨從青衣小帽,皆戴着紙糊面具。官員邊在石壩上巡視邊說話,跟隨人員恭謹唯唯而聽。據說這是仿效當年吳仲治理通惠河故事,說的內容是大壩某處應修,河某段應瀎。巡視完石壩再去土壩,經掣斛廳(今通濟橋西南小公園),石壩樓(城東北隅,今紙箱廠一帶),南行至土壩(今三中東門南),在防禦外河水的土壩上巡查一番,再嚮南行到壩口黃亭子(今江米店東河邊)巡查,然後返回,由南小門進入東門甕城卸妝,執事儀仗交回西街杠房。漕運開始。
  開漕節過後,漕船、商舟日夜不息地穿梭於京杭大運河北端:通州到張傢灣40裏一段河道,形成“萬舟駢集”的景象,並成為通州八景之一。直到清朝末年,朝廷將徵糧改為折徵銀兩,路運興起,漕運廢除,祭壩與開漕節隨之消失。 (鬍吉勳)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山東畫報出版社
揮師北平憶徐達(1)揮師北平憶徐達(2)揮師北平憶徐達(3)遷都定鼎說朱棣(1)遷都定鼎說朱棣(2)入世異僧姚廣孝(1)
入世異僧姚廣孝(2)朱能地下猶護主(1)朱能地下猶護主(2)朱能地下猶護主(3)朱能地下猶護主(4)風華當年尋鄭和(1)
風華當年尋鄭和(2)黑山迷霧辨剛鐵(1)黑山迷霧辨剛鐵(2)黑山迷霧辨剛鐵(3)法海壁畫探李童(1)法海壁畫探李童(2)
法海壁畫探李童(3)名祠滄桑祭於謙(1)名祠滄桑祭於謙(2)名祠滄桑祭於謙(3)夢裏登城話阮安(1)夢裏登城話阮安(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