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志 》 中國古都北京 》
長城運河(3)
閻崇年 Yan Chongnian
在一處絶險的地方,為了使前後長城相連貫,而又不使一座奇險的製高點留在長城外面,城墻必須從這險地外側斷崖絶壁上通過。為了固定長城的根基,用了兩根鐵梁擔在斷崖之上,將長城從鐵梁上修了過去。
明長城全長12000餘裏,其北京地段,依山修築,雄險之極。長城的下部為石條,中間填土石、外層包城磚,上部為女墻。這次大規模地修築長城,東起山海,西止鎮邊,綿亙2000餘裏,城垣普遍加厚,兩面皆設垛口,並在城墻上興建敵臺。過去築臺,或在城內,或在城外,多無實效。明沿着長城,新建敵臺,就是將舊有的烽火臺和民間看傢樓相結合,具有舉燧、禦守、住兵和倉儲四個功能。敵臺一般高5丈,四面寬12丈,中空,三層—上為平臺、雉堞,設哨罙望、集兵禦守、燃燧報警;中為室屋,住宿官兵;下為倉室,儲存糧械。至隆慶六年(1572年),共建成敵臺1200餘座,2000餘裏,墩臺聳立,聲勢相連,精堅雄壯。今見雄偉壯觀之北京地區長城,主要是在明朝隆慶、萬歷年間的産物。萬裏長城既是偉大中華民族之驕傲,也是偉大中華民族之象徵。
京杭運河,京師動脈。明興元亡,戰亂不已,都城南遷,故元時的京杭運河,部分河道淤塞不通。明永樂帝“靖難之役”取勝後,升北平為北京,興建北京城池宮殿。時轉運糧食、磚瓦和材料等,仍沿元之舊,水、陸、海兼運。於是,永樂帝詔令修通京杭運河。其大工程為永樂九年(1411年),開會通河,使黃河與衛水相聯。後開通惠河,即北京至通州的河道。但是,幾修幾廢。直至嘉靖六年(1527年),采納御史吳仲之議,修通惠河,瀎治河閘,歷時四月,河工告成。自此,漕船直達北京城大通橋(今建國門外),迄於明末。吳仲並進所編《通惠河志》,命送史館,采入《會典》,並頒工部刊行。人思吳仲之功,在通州建祠祭祀他。京杭運河全面開通,漕船多至11000餘艘,年運京師的糧食,成化八年(1472年)額定為5189700石。
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今北京、天津二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將本來不相連通的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係連接起來,全長3588裏,成為中國古代南北經濟與文化交流的大動脈。今北京通州張傢灣、江蘇揚州、浙江杭州等,都有它的遺跡。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言(1) | 序言(2) | 引言(1) | 引言(2) | 金代中都(1) | 金代中都(2) | 金代中都(3) | 金代中都(4) | 金代中都(5) | 金代中都(6) | 遷鼎大都 | 元大都城(1) | 元大都城(2) | 元大都城(3) | 百貨彙聚 | 科技文化(1) | 科技文化(2) | 科技文化(3) | 科技文化(4) | 科技文化(5) | 中外交流(1) | 中外交流(2) | 明代北京 | 北京城池(1)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