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索性做了和尚:李叔同作品及墨寶集   》 第46節:臨終一念 最為緊要      李叔同 Li Shutong

  遜國後二十四年,歲在乙亥,沙門一音書,時年五十有六
  緻夏尊(父病日劇)
  尊大士座下:
  賜箋,敬悉。居士戒除葷酒,至善至善。父病日劇,宜為說念佛往生之法。臨終一念,最為緊要(臨終時,多生多劫以來善惡之業,一齊現前,可畏也)。但能正念分明,念佛不輟,即往生可必(釋迦牟尼佛所說,十方諸佛所普贊,豈有虛語)。自力不足,居士能助念之,尤善。勸親生西方,脫離生死輪回,世間大孝,寧有逾於是者(臨終時,萬不可使傢人環繞,妨其正念。氣絶一小時,乃許傢人入室舉哀,至要至要)。《淨土經論集說》,昭慶經房皆備,可以請閱。聞範居士將來杭,在佚生校內講《起信論》。父病少間,居士可以往聽。《紫柏老人集》(如未送還)希托佚生轉奉範居士。不慧入山後,氣體殊適,可毋念。
  演音稽首六月十八日
  緻夏尊(衰病之由)
  尊居士:
  頃誦尊函,並金二十元,感謝無盡。餘近來衰病之由,未曾詳告仁者。今略記之如下:
  去秋往廈門後,身體甚健。今年正月(舊歷,以下同),在承天寺居住之時,寺中駐兵五百餘人,距餘居室數丈之處,練習放槍並學吹喇叭,及其他體操唱歌等。有種種之聲音,驚恐擾亂,晝夜不寧。而餘則竭力忍耐,至三月中旬,乃動身歸來。輪舟之中,又與兵士二百餘人同乘(由彼等封船)。種種逼迫,種種污穢,殆非言語可以形容。共同乘二晝夜,乃至福州。餘雖強自支持,但腦神經已受重傷。故至溫州,身心已疲勞萬分。遂即緻疾,至今猶未十分痊愈。
  慶福寺中,在餘歸來之前數日,亦駐有兵士,至今未退。樓窗前二丈之外,亦駐有多數之兵。雖亦有放槍喧嘩等事,但較在福建時則勝多多矣。所謂"秋荼之甘,或云如薺"也。餘自念此種逆惱之境,為生平所未經歷者,定是宿世惡業所感,有此苦報。故餘雖身心備受諸苦,而道念頗有增進。佛說八苦為八師,洵精確之定論也。餘自經種種摧折,於世間諸事絶少興味。不久即正式閉關,不再與世人往來矣(以上之事,乞與子愷一談。他人之處,無須提及為要)。以後通信,唯有仁者及子愷豐子愷(1898-1975):漫畫傢,美術教育傢。乳名慈玉,學名豐潤(後改為豐仁),曾用名豐仍。浙江省桐鄉縣石門鎮人。1914年考入杭州浙一師,師從李叔同和夏尊。1921年春東渡日本留學,歷任桂林師範學院、浙江大學、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職。
  作品有《子愷畫集》、《子愷漫畫集》、《劫餘漫畫》等。、質平即劉質平(1894-1978):原名毅,浙江海寧人。音樂教育傢。1912-1917年在浙一師求學,從李叔同學習美術、和聲、作麯及鋼琴,畢業後由李叔同資助留學日本,1919年與吳夢非一起創辦上海藝專。編著有《開明音樂教材》、《音樂教程》等。等。其他如廈門、杭州等處,皆緻函訣別,盡此形壽不再晤面及通信等。以後他人如嚮仁者或子愷詢問餘之蹤跡者,乞以"雖存如歿"四字答之,並告以萬勿訪問及通信等。
  質平處,餘亦為彼寫經等,以塞其責,並致書謝罪。現在諸事皆已結束。惟有徐蔚如編校《華嚴疏鈔》,囑餘參訂,須隨時通信。返山房之事,尚須斟酌,俟後奉達(臨動身時當通知)。山房之中,乞勿添製紗窗,因餘嚮來不喜此物。山房地較高,蚊不多也。餘現在無大病,惟身心衰弱,又手顫、眼花、神昏,臂痛不易舉,凡此皆衰老之相耳。甚願早生西方。謹復,不具一一。
  演音舊四月廿八日
  馬居士石圖章一包,前存子愷處。乞托彼便中交去,並嚮馬居士緻訣別之意。今後不再通信及晤面矣。
  (1930年)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前言第2節:我到了虎跑寺第3節:到靈隱寺去受戒了第4節:和慧明法師時常見面
第5節:寡言此事最為緊要第6節:人生最後一段大事第7節:命終後一日第8節:敬三寶
第9節:放生與殺生之果報第10節:得子第11節:青年佛徒應註意的四項第12節:好的東西沒有膽量受用
第13節:凡事自己動手去做第14節:南閩十年之夢影第15節:當時很贊美他們第16節:品行道德要在俗傢人之上
第17節:忽然生了一場大病第18節:二一老人第19節:南閩十年之夢影第20節:佛法大意
第21節:佛法十疑略釋第22節:佛法非違背於科學第23節:佛法非能滅種第24節:佛法宗派大概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