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家类 》 庄周的欢乐生活禅:人间庄子 》
第45节:因怂恿而妄信(1)
吴建雄 Wu Jianxiong
也许有点残忍,但我还是把这段话理解成孔子对友情的认识:友情是一种关系,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山木》讲的不仅仅是树木怎么存活于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阐明了木与木、树与树的关系问题。
在这一点上,古代中国的哲学与西方哲学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哲学主要有儒家道家两大流派,强调的是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应该怎样发展自己、保存自己。而西方哲学则是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点说,中国哲学强调自我,讲究个人精、气、神的修炼;而西方哲学的立足点则多半在于社会制度、社会契约、社会良知等方面。所以,我们在读《庄子》时往往只想到自我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读《山木》时,我不禁想到《柏拉图对话集》中的《吕锡篇》(亦叫《论友情》)。庄子不可能知道苏格拉底,然而在这两位智者的思想中,我竟然看到了几乎相同的耀眼火花。
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功利的,友情的建立是有目的性的,是出于一种自我满足的心理;进一步说,友情是你对别人的一种欣赏、喜欢或爱慕,而这样的爱却是出自你想利用他、和他一起完成某种事业的欲望。于是,从价值上看,友情是两个人相互利用与被利用的结果,是两个公民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转化、弥补与创造。
在《山木》中,庄子借孔子的话说明了这一点:你想不受天地的损害容易,你想不受别人的奉承贿赂却很难。因为你不能阻止别人利用你,他们一旦看到你的价值就会千方百计拉近彼此的距离,到时候,人世间的你争我斗就会无法休止。
正因为友情伟大,所以友情可怕。庄子让我们看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情景。当你失去利用价值,或者威胁到他人的价值时,你就要小心了。
然而,我宁可相信故事中的那个弟弟是因为爱而选择了幸福地死去,也不愿相信他是愚蠢的。人世间有那么多爱、那么多恨,但爱始终比恨多一点点,正是因为多出的这一点点,爱化解了恨。
第二十一讲 立得定,才不致因怂恿而妄信 --《庄子o外篇o田子方》解读
已不止一次听人说这是个信仰匮乏的年代了,我曾以为这是当今世界特有的精神问题,读完《田子方》后我才觉得,信仰匮乏是每个时代都存在的问题。
信仰,简单地说,就是相信。相信爱情的美好,相信友情的无价,相信亲人的和睦,都是一种信仰。从群体来看,老百姓们对国君政绩的肯定与支持亦是一种信仰;从个体来看,一个平民有理想、有目标、有竞争对手、有喜欢或崇拜的精神榜样,也是一种信仰。《田子方》就诠释了这两种信仰。
信仰匮乏之所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都有过,就因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乱世中的百姓就如同草芥般微小,失去立身安命之所,他们的信仰也早已失去,就只能随波逐流。
有了这么个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过去的君主或起义者为什么要用仙人、巫术、鬼神等去麻醉百姓,俘虏百姓,最后再用军队、武力、法令等等来巩固统治了。
周文王在渭水游览,看见一位老人在水边垂钓,可仔细一看,这老人又不像是在钓鱼,因为他并非把钓竿拿在手里,而只是让钓钩悬在水面上。看来他并不是有心在钓鱼。文王一看,觉得老人非同一般,决定要任用他,打算把整个朝政都委托给他,然而,文王又担心自己的大臣对这个老人不信任敬服。他左思又想,本想算了,又实在不忍心看到天下臣民失去一位贤德的大士。于是一大清早文王就召集了众臣嘱咐说:"我昨晚上梦见了一位非常贤良的人,他有着黑黑的面孔、长长的胡须,骑着一匹杂色马,四只马蹄半边是红色的,他大声命令我说:'赶快把你的朝政托付给那位在渭水垂钓的老人吧,这样你的百姓也就可以解除痛苦了!'" 众臣闻听惊恐不安,颤抖地说:"看来这个托梦人就是君王的父亲啊!"文王说:"虽然是先王托付的梦,但为了谨慎起见,我们还是找巫士占卜一下吧。"众臣说:"这是先君的命令,君王不必多虑了,又哪里用得着再行卜问呢!占卜就是不信任,那可是对先君不敬啊!"听了众臣的话,文王便迎来了那位渭水垂钓的老人(即姜尚),当场把朝政委托给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江苏文艺出版社 |
|
|
| 第1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1) | 第2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2) | 第3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3) | | 第4节:蝶舞翩跹幻亦真(1) | 第5节:蝶舞翩跹幻亦真(2) | 第6节:安时处顺不为哀乐所困(1) | | 第7节:安时处顺不为哀乐所困(2) | 第8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1) | 第9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2) | | 第10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3) | 第11节:平常心是大智慧(1) | 第12节:平常心是大智慧(2) | | 第13节:平常心是大智慧(3) | 第14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 | 第15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 | 第16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 | 第17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1) | 第18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2) | | 第19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3) | 第20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4) | 第21节:修剪矫作易伤身害命 | | 第22节:管教而不能施暴(1) | 第23节:管教而不能施暴(2) | 第24节:智慧在纣即为虐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