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清王朝绝密档案:权臣回忆录   》 悬案发布会:我与索额图(1)      唐博 Tang Bo

  主持人大学士马齐:都察院的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位于后海之畔的明珠府邸召开悬案发布会,我们有幸请到了前任武英殿大学士,现任内大臣的明珠阁下。请他通过大家,向有关方面介绍一下他退居二线之后的一些想法。下面有请各位御史提问。
  御史甲:明珠大人,请允许我提出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众所周知,您的失宠与您跟索额图大人的交恶有一定关系。那么在您眼中,索额图大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您如何来看待您二人之间的关系呢?
  明珠:首先需要解释的是,我与索三儿的交恶,只是我失宠的原因之一,而并非全部。索三儿是皇亲国戚,出身比我好;索三儿是皇上智擒鳌拜的功臣,起点比我高;索三儿人聪明,会来事,能力比我强;索三儿曾经出使尼布楚,摆平了桀骜不驯的俄国人,我很佩服他。
  我们的政治理想是有区别的,但最重要的理想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扶助代表自己利益的皇子成为皇储,从而确保自己能够永葆权臣之位。我的外甥是大阿哥,只因不是嫡出就无缘太子之位,我当然耿耿于怀;时任太子的二阿哥全然没有作为太子的起码道德,我当然有理由为江山社稷考虑,通过我的努力干掉他,换上大阿哥。然而,这样的努力肯定会招致二阿哥的后台——索三儿的抵制。因此,储位之争,或者说的更直白一些,权力之争,是我与索三儿交恶的最重要原因。
  御史乙:您刚才对索额图大人在尼布楚的表现大加赞赏,能把您所知道的他在出使尼布楚的表现具体说说吗?
  明珠:尼布楚谈判的时候,我担任大学士,所以有机会接触了一些相关的官方文件,对索三儿的表现我心中有数。
  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后,朝廷的注意力就逐渐转向北方。西北的准噶尔蒙古蠢蠢欲动,其首领噶尔丹正在蹂躏喀尔喀蒙古,企图与我朝争夺天下;远在喀尔喀以北的俄国人,把侵略的触角伸向了我朝龙兴之地东北边陲。尽管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和二十五年(1686年),清军先后两次进攻俄军盘踞的雅克萨城,迫使守军投降。然而,这场中俄战争,也让朝廷筋疲力荆朝廷希望尽快议和,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日益严重的准噶尔的威胁。就在这时,皇上想起了在智擒鳌拜时表现勇猛,但时下赋闲在家的索三儿,于是赶紧安排他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率领庞大的代表团前往边境,与俄国全权大使戈洛文及其代表团谈判边界划定问题。虽然是第一次跟洋人打交道,但索三儿并非没有主见。行前,他提出:“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俄罗斯”,如果他们答应我们的要求,归还雅克萨、尼布楚,我们就可以和他们讲和,并允许贸易,否则就没什么好谈的了。这样的信心和底气让皇上大为放心。
  本来谈判的地点选在蒙古草原东部的色楞格,结果由于准噶尔部对喀尔喀草原的袭击,使代表团北上的去路被截断。朝廷临时决定变更谈判地点,并与谦恭的戈洛文商定改在了尼布楚。由于在谈判地点上的爽约,使朝廷在谈判底线上做出了些许让步。皇上提出:“尔等初议时,仍当以尼布楚为界;彼使者若恳求尼布楚,则可以额尔古纳河为界”。看得出来,皇上担心准噶尔部与俄国人可能会串通勾结,希望通过在领土上的有限让步尽快与俄方缔结边界条约,以避免清军两线作战的窘境。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六月,朝廷的代表团在军队护送下抵达尼布楚附近石勒喀河畔。喜欢排场的索三儿,在代表团里居然拥有三百头骆驼、一千五百匹马、一百个家人。他大概也是要向俄国人显示一下天朝上国的威严吧。
  七月初七,谈判开始。黄头发蓝眼睛的戈洛文一开始就指责我朝侵扰俄国边境,造成杀戮,应予赔偿。索三儿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俄国人长期以来就对我朝东北边陲和黑龙江地区进行侵扰,杀戮边民,抢劫财物,甚至修筑城堡,长期占领,我方两次出兵,皆为义举,雅克萨、尼布楚自古就是我国领土,没什么好商量的。面对戈洛文仔谈判桌上的武力讹诈,索三儿凭借着清军的强大武力做后盾,并不畏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多尔衮简历
一、丧父殉母的少年贝勒二、屡立战功的青年才俊(1)
二、屡立战功的青年才俊(2)三、定策建勋的盛年统帅(1)
三、定策建勋的盛年统帅(2)三、定策建勋的盛年统帅(3)
四、摄政天下的中年亲王(1)四、摄政天下的中年亲王(2)
四、摄政天下的中年亲王(3)悬案发布会:我与太后的是非真相(1)
悬案发布会:我与太后的是非真相(2)范文程简历
一、从书生到奴隶,从奴隶到书生(1)一、从书生到奴隶,从奴隶到书生(2)
二、皇太极时代,走上权臣之路(1)二、皇太极时代,走上权臣之路(2)
二、皇太极时代,走上权臣之路(3)三、明清鼎革时代的最高参谋长(1)
三、明清鼎革时代的最高参谋长(2)三、明清鼎革时代的最高参谋长(3)
四、我的议政生涯——风烛残年的荣誉流水账(1)四、我的议政生涯——风烛残年的荣誉流水账(2)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