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②也义。(《公冶长》第五·一六)
章旨
孔子赞美子产有合乎君子的四种美德。
注释
① 子产郑国大夫公孙侨,字子产,长于政治,为政宽猛并济,历佐郑简公、定公、献公、声公。当时晋、楚争霸,郑处两大国之间,而不被兵革数十年,子产之功也。
② 使民役使人民。
析论
子产这个人,做人谦逊规矩,事君敬顺谨恪,这应该是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国君信赖,而执掌郑国大政的人格特质了。他的为政,一点也不苟且,他照顾人民,使人民都能享有惠利;他使用民力,很有节制,也很合宜,是春秋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所以孔子赞美他有君子的风范。揣摩本章的大义,如果从子产的惠、义谈起,也是很有意思的。
惠是仁爱利人之意,义是合理适宜之意。子产治国,很重视人民的感受,他不以舆论的批评为忤,反而乐于从倾听人民的声音中知道执政的缺失,以求改进,顺应人情。他深信唯有本着爱民利民的心从政,才能减损民怨,一味禁绝批评,只有适得其反。因此,为政三年,郑国人民便歌诵:"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见《左传》襄公三十年)执政二十二年卒,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史记·郑世家》)观此可知:子产多么深得民心!
子产抚育人民有惠、使用民力合义,使得他拥有厚实的民众支持度,奠定他在郑国巩固的政治地位。权高又得众,在此情形下,他不改一贯的谦恭、敬谨的态度,辅相国君,不僭越、不怠事、不招忌,在春秋晚期君不君、臣不臣,伦理沦丧的世代,不是显得难能可贵吗?
试着从惠、义往上理解,则权高又得众的子产,其恭、敬必然是出乎至诚,而他的从政,也必然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的权力欲望而已,他是真诚为国爱民的。
(九)
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②'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第五·一五)
章旨
孔子说明孔文子谥"文"的道理。
注释
①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谥号文。
② 文依死者生前行迹而为他所立的称号,是为谥。《逸周书·谥法解》记:"勤学好问曰文。"
③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能力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辱。
析论
孔文子是卫国的贤臣,早于孔子一、二年而死。他死后得到的谥号是"文"。谥号是根据死者一生行谊而论定的,反映了当时人对死者品行的评价。
对于孔文子能够得到这样的美谥,子贡似乎有所质疑,是以请教于孔子。孔子则认为孔文子谥"文",实至名归,因为他聪敏而又好学。而他的好学精神,从他不会羞于向地位较低、能力较弱的人启齿请益,便可看得出来!大抵而言,天资聪敏的人,领悟力本来就高人一等,如果加上勤学好问,必能厚殖学养,充实文雅的生命内涵。孔子可谓一语道破孔文子成就文雅生命的本源所在。
曾子曾经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第八·五)意思是说:我的一位朋友,他在世时,一直都很好学勤问,很谦虚,一点也不自满;而且能不计较别人的冒犯。历来注家都说这是曾子怀想颜回,语气中含蕴无限的景慕与赞叹。可见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是多么令人激赏,而好学勤问,也可视为涵养文德的必要条件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