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校 》 寻找北大 》
第45节:底气 文/侯桂新(2)
钱理群 Qian Liqun
多数时候,从周一到周五,我们连园门都不出,因为哪怕是到昌平县城,也有两三公里路途,需要乘坐当地农民出租的三轮车。园子里的生活也并不那么单调,各种社团活动争奇斗艳,吸引了大部分学生。我参加的是园刊《世纪风》。交了一篇落寞的散文应征,某日被班主任王宇根先生叫到他的房间,通知我被录取了,并且表扬我的文字不错,比较有底子,达到了大学生的水平。他也许不会想到,这几句简短的评价,日后我一直感念在心。
上课、读书、写稿编稿,生活其实也挺紧张,但相比后来,在昌平园的一年,时间的脚步还不是那么"匆匆"。至少晚自习后从主楼返回宿舍的路上,可以在路灯底下踱步,把思绪放飞。那一年人特别善感,常常徘徊在思念、思索和思虑之间,"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这似乎有点境界不高。然而多年以后,踏入社会,碌碌辛劳中,连这一点咀嚼的空间和精力都没有了,心灵越来越枯涩,便不免怀念昌平园那一条踏过不啻四五百遍的小路,以及清晨路边的阳光露水,和深夜闪烁不定的昏黄灯光。
三
在昌平园的时候,同级的文科新生,男女相加,总共不过六七百人,都住在一栋宿舍里,加之只有一栋教学楼,一个食堂,常常低头不见抬头见,因此差不多所有的人都有印象,尽管未必能叫出名字。在路上遇见了,认识不认识的,一般都会含笑打个招呼,这一份熟悉和亲切的感觉,往后不会再有了。记忆中,那时人的笑脸特别明媚。
这种感觉很快流失了。一年过去,我们回归燕园,这一个魂牵梦萦的所在。就像一股溪流汇入一条大河,昌平园的熟人们四散开去,无声无息,大部分竟然永远消失在视野之外。燕园太大了。
经过一番打散重组,我们重新上路,开始真正触摸和融入北大的传统和现实。
二年级的时候,部分同学还是保持着对学生社团的兴趣,我也加入了北大校刊,成为一名学生记者。三年级以后,大家对校园活动似乎普遍失去了热情,更加关注个人的生活和出路问题。就自身而言,除了读书和写点东西,我长久得以维持的兴趣,便是听讲座。
北大的讲座文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这当然和它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关。一般来说,凭借它的声望,被邀请者不管名气多大,职位多高,都不会拒绝。于是,北大的学生有福了,可以见识到各个领域最优秀的思想者。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节:钱理群序:北大失精神 | 第2节:编后记:拒绝"意淫"北大 | | 第3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所北大 | 第4节:目录(1) | | 第5节:目录(2) | 第6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1) | | 第7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2) | 第8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3) | | 第9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1) | 第10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2) | | 第11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3) | 第12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4) | | 第13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5) | 第14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6) | | 第15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1) | 第16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2) | | 第17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3) | 第18节:草坪音乐记忆 文/胡续冬(1) | | 第19节:草坪音乐记忆 文/胡续冬(2) | 第20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1) | | 第21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2) | 第22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3) | | 第23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4) | 第24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5)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