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说评论 》 從諸葛亮到潘金蓮 》
從薛仁貴父子傳奇看伊底帕斯(5)
王溢嘉 Wang Yijia
薛丁山的弒父,像薛仁貴的殺子一樣,被安排成無心之過,這固然可以說是一報還一報,但就像前面所分析的,它們亦代表心性發展過程中,伊底帕斯式父子衝突的重演:父親懲罰依戀母親的兒子,而兒子則希望從中作梗的父親“死掉”。
弒父之後的薛丁山,罪孽深重,也成了名副其實的逆子。但他以兩種方式來彌補他的罪惡:一是他開始做一個好父親,對四個兒子都相當友善,即使薛剛“吃酒生事”,他也衹是擔心,而未見嚴厲的懲罰。一是在薛剛闖禍後,欽差來拿薛丁山全家時,薛丁山束手就縛;當時陳金定曾勸說:“我們反了罷”,但薛丁山不從。薛剛雖是逆子,但薛丁山卻不願再做惡父,而寧可從容就死以彌補自己也是逆子的罪過。事實上,被他這個父親懷疑與樊梨花有“親密關係”的義子薛應竜,等於是他的“替身”,已在戰場上被擊為肉餅。
最後,薛剛三掃鐵丘墳(埋葬薛氏滿門的墳地),嚮父親悔過,打破了父子衝突的惡性循環。
“伊底帕斯情結”的商榷
在以精神分析觀點對薛氏父子的傳奇故事作如上的分析後,我們馬上就又面臨了下面兩個問題:一、“伊底帕斯情結”適用於中國文化嗎?二、由一堆文字堆砌而成的虛構人物薛丁山,真的有“伊底帕斯情結”嗎?
弗洛伊德無疑認為“伊底帕斯情結”具有文化上的“普遍性”,它是人類“種係發生的遺産”。但這種看法可能稍嫌武斷,一些左翼的精神分析學家如瑞剋(W.Reich)、列因(R.D.Laing)等人,因受馬剋思主義的影響,傾嚮於從社會經濟及家庭結構來看這個問題,而認為即使有“伊底帕斯情結”,那也是父係——資本主義社會——核心家庭這種制度下的特殊産物,譬如瑞剋就說在父係資本主義社會下,父親是權威人物,白天外出工作,留下妻子在傢照顧兒女。大多數家庭生活困苦,全家擠睡在鬥室內(指19世紀及20世紀初年的景況),夫妻喪失了他們正常的私生活,欲求不滿的妻子遂轉而關註自己的兒子,在摟抱憐愛中對失去的夫妻關係作一種“悲哀的模仿”。年幼的兒子沉醉在母親的柔情中,但他終將發現這種情感是社會所禁止的,在鼓勵與禁止的衝突中,兒子遂陷入“伊底帕斯情結”的睏境中。
一些人類學的調查研究,也為“伊底帕斯情結”的“普遍性”打上個大問號。譬如馬林諾斯基(B.Malinowski)所調查的南太平洋托布倫島人(Trobriand islanders),他們的家庭接近於母係社會的結構,而且不像文明社會有那麽多性禁製,兒童的性探索及性行為不僅不受禁止,甚至受到鼓勵,雖然他們也有“亂倫禁忌”,但卻少有弗洛伊德所說的“伊底帕斯情結”及“精神官能癥”。托布倫人兒子生活中的權威人物並非父親,而是母舅;兒子反抗的也是母舅而非父親,有趣的是,如果兒子做了類似“伊底帕斯式的夢”,那麽在夢中出現的“敵手”也是母舅,而非弗洛伊德所說的會自動調整成父親。
晚近的精神分析學家已用較具彈性的尺度來賦予“伊底帕斯情結”以新義,基本上認為它“可能存在”,但卻“因人而異”,而它也絶非什麽“科學的真理”。如果我們能采納這種觀點,那麽“伊底帕斯情結”能否適用於中國文化就不是什麽大問題,因為它已非“文化”的問題,而是“個人”的問題。
從薛氏父子傳奇故事的內在結構與內在邏輯來看,薛仁貴長年徵戰在外,薛丁山與母親柳金花在破窯裏相依為命,這是頗為符合誘發“伊底帕斯情結”的父係社會核心家庭情境的。但薛丁山畢竟是個虛構的人物,像前文這樣把他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大談他的“童年生活”、他的“性角色認同”、他的“愛與恨”、還有他的“伊底帕斯情結”,不是很荒謬嗎?精神分析基本上認為,文學作品中的角色乃是作傢豐饒心靈與敏銳洞察力的“外射”,而作傢又是讀者乃至社會大衆心靈的“代言人”,因此,分析故事中諸角色的心靈,等於是在嘗試勾繪出作傢及讀者的心靈樣貌。質問“薛丁山真的有伊底帕斯情結嗎?”也等於是在問“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是否有過類似薛丁山這種恨父戀母的階段?”“我們對薛丁山的遭遇,是否能有發自內心的一種‘同情的瞭解’?”
當然,筆者所能提供的並非“科學真相式的分析”,而是“哲學意義式的解釋”,這也是當今以精神分析來從事文學批評工作時的主要功能,它要提供的是人類心靈樣貌的“豐富”與“感動”,而非“診斷”與“治療”。
幾句感言
筆者以精神分析學說來詮釋此類的中國古典小說或民間故事,基本上是想開另一扇窗,豐富中國古典文學的內涵。就像貝托魯奇(B.Bertolucci)將“伊底帕斯情結”引進電影《末代皇帝》中,以詮釋溥儀人生悲劇性的一面般,是為了增加感動,而非製造荒謬。這多少是從西方的悲劇觀點來衡量的,但如果我們能藉他山之石以攻錯,用西方的理論架構來拆解、詮釋中國的古典小說,我們就不難發現,裏面其實也有着與西方一樣、甚至更深邃的悲劇內涵。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千古一奇梅 |
|
|
| 自序 古典世界裏的散兵遊勇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1)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2) |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3)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4)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1) |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2)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3)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4) |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1)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2)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3) |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4)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1)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2) |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3)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4)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1) |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2)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3)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4) | |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1) |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2) |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3)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