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45節:緒論(5)      林語堂 Lin Yutang

  有一位寒生(宋國人)去京城晉謁皇帝後,帶着皇帝送他的大批馬車和隨員衣錦還鄉。他對自己的晉謁成功頗為自得,不時在人前露出驕傲的神色,一般人對他欽慕不已,惟獨莊子說:"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
  寫本書前,我為自己做了一篇老、莊思想索引,發現他二人教人的特性雖一致,表達的方法卻頗不相同:
  一、老子教人的原則在謙恭,他再三重複柔和、忍耐、爭論之無益(不敢為天下先)、柔弱的力,以及就低位的戰術優勢等思想,而在莊子的理論中是絶不可能看到這些言辭的。儘管如此,我們仍可確信他二人的哲學基礎極為相同。莊子不是不喜歡謙恭,衹是不願說這兩個字而已。
  老子的不爭,正是莊子口中的寂靜、保守、以及透過平和以維持精神均衡的超然力量;老子認為水是"萬物之至柔"和"尋嚮低處"的智慧象徵,莊子則堅信水是心靈平靜和精神澄澈的徵象,是保存"無為"的巨力。
  老子激賞失敗,表現失敗(老子是最早的偽飾傢),莊子則嘲笑成功;老子贊揚謙卑者,莊子苛責自大的人;老子宣揚知足之道,莊子讓人的精神在肉體之外"形而上學"中徜徉;老子無時不談"柔""剛"的道理,莊子則很少提到這個主題。
  二、莊子不僅發展了一套完整的"知識、現實、語言"三者無用的理論,更由於深切體會到人類生命的悲哀,而將老子的哲學轉為自己的詩談,作為慰藉。從這種哲學的滋潤和對人類生命的感觸中,他說出了驚古震今的生死論:"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 "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奧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
  這篇"靈魂的顫動"實是莊子或昔日我國作傢的最佳創作。
  (二)
  老子愛唱反調,幾成怪癖。"無為而無不為"、"聖人非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這種反論的結構恰如水晶之形成:把某一物質的溫度收變,即成水晶,但成品卻是許許多多的水晶體。
  一件事理的基本觀點和價值,與另一種普遍為人接受的觀點完全相反時,便産生了反面論。耶穌的反論是:"失去生命者,獲得生命。"這種反論的起因,乃是把兩類特殊的生命觀(精神與肉體)融而為一,呈現在表面的,就是反面論。
  到底什麽思想使老子産生了那麽多強調柔弱的力量、居下的優勢,以及對成功的警戒等反面論呢?答案是:宇宙周而復始的學說--所謂生命,乃是一種不斷地變遷,交互興盛和腐敗的現象,當一個人的生命力達到巔峰時,也正象徵着要開始走下坡了;猶如潮水的消長,潮長退盡,接着開始漲潮。
  老子說:"心睏焉而不能知,口闢焉而不能言,嘗為汝議乎其將。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為之紀,而莫見其形;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其所窮。非是也,且孰為之宗。" (6 )
  另外一種研究老子之法,乃從愛默生的短文"循環論"着手。這篇文章的觀點,基於道傢思想,愛默生運用詩歌頓呼語"循環哲學家"中之"循環",導出了與老子同樣的思想體係。
  愛默生強調:"終即始;黑夜之後必有黎明,大洋之下另有深淵。"惠施亦言:"日方中方睨。"另外,莊子也說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愛默生更談到:"自然無定","人亦無定";所以,"新大陸建於舊行星的毀滅,新種族興於祖先的腐朽"。
  從這些循環論,愛默生發展了一套類似老子的反論:"最精明即最不精明","社會的道德乃聖者之惡","人渴望安定,卻得不到安定",讀者可在莊子的精選中,發現愛默生的這種論點。
  由此可知,愛默生的兩篇短文《循環論》及《超靈論》,和道傢的主張確有異麯同工之妙,看過老子一書後,讀者自可體會出其中滋味。愛默生對相對論深信不疑,他曾說"一人的美是另一人的醜;一人之智慧是另一人的愚蠢。"且引用美國北佬農夫常說的典型道傢諺語:"不必祝福,事情愈壞,情況愈好。"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第2節:想象的孔老會談(1)第3節:想象的孔老會談(2)
第4節:想象的孔老會談(3)第5節:第一章 導言(1)第6節:第一章 導言(2)
第7節:第一章 導言(3)第8節:第一章 導言(4)第9節:第一章 導言(5)
第10節:第一章 導言(6)第11節:第一章 導言(7)第12節:第一章 導言(8)
第13節:第一章 導言(9)第14節:第一章 導言(10)第15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第16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第17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第18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第19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第20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第21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第22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第23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第24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