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类 閱世心語   》 第45節:中國經籍之西傳(1)      季羨林 Ji Xianlin

  中國經籍之西傳
  "四書"、"五經"在中國歷史上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如果中國經籍西傳,首當其衝的理所當然地就是這些書。明朝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利瑪竇將"四書"譯為拉丁文,寄還本國。天啓六年(1626年),比人金尼閣將"五經"譯為拉丁文,在杭州刊印。到了清朝,殷鐸澤與郭納爵合譯《大學》為拉丁文,康熙元年(1662年)刻於建昌。殷氏又將《中庸》譯為拉丁文,於康熙六年(1667年)和康熙八年(1669年)分別刻於廣州及印度果阿。《論語》之最早譯本亦出殷、郭二人之手,亦為拉丁文。康熙二十年(1681年),比教士柏應理返回歐洲。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巴黎發刊其著作《中國之哲學家孔子》。中文標題雖為《西文四書解》,但未譯《孟子》,名實實不相符。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奧國教士白乃心用意大利文寫的《中國雜記》出版。康熙五十年(1711年),布拉格大學圖書館出版衛方濟用拉丁文翻譯的"四書"及《孝經》、《幼學》,1783年至1786年譯為法文。衛氏又以拉丁文著《中國哲學》,與上書同時同地刊出。白晉著有拉丁文《易經大意》,未刊。康熙四十年(1701年),白晉自北京致書德國大哲學家萊布尼茨,討論中國哲學及禮俗。現在梵蒂岡圖書館中尚藏有西士研究《易經》之華文稿本14種,宋君榮曾譯《書經》,劉應譯《禮記》的一部分。康熙末年,馬約瑟節譯《書經》、《詩經》。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馬約瑟自建昌府緻函歐洲,討論儒教。雷孝思參加繪製《皇朝一統輿地全圖》,對中國古籍亦有研究。傅聖澤有《道德經評註》,為拉丁文及法文合譯稿本。他又用法文譯《詩經》。赫蒼璧於康熙四十年(1701年)來華,亦曾從事翻譯《詩經》。
  到了雍正乾隆年間,中籍西譯繼續進行。宋君榮所譯之《書經》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刊於巴黎。他還研究中國經籍之訓詁問題。孫璋為後期來華耶穌會神父中最精通漢學者。他所譯拉丁文《詩經》附有註解。他又譯有《禮記》,稿成未刊。蔣友仁製作圓明園中的噴水池,為人所豔稱。他又深通漢籍,用拉丁文譯有《書經》、《孟子》等書。乾隆時有一個叫錢德明的人,精通滿漢文,譯有《盛京賦》,並研究我國古樂及石鼓文等,他是西人中最早研究我國苗族及兵學者。乾隆四十年(1775年)在北京著《華民古遠考》,列舉《易經》、《詩經》、《書經》、《春秋》及《史記》為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又在北京刊印《孔子傳》,為錢氏著作中之最佳者。此外,他還有《孔門弟子傳略》,以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或次年刊於北京。韓國英譯有《大學》及《中庸》,又著有《記中國人之孝道》。韓氏可能是十九世紀前西人研究我國經籍的最後一人。他的本行是生物學。
  從明末到乾隆年間,中國經籍之西傳,情況大體如上。既然傳了過去,必然産生影響。有的影響竟與熱心翻譯中國經書之耶穌會神父的初衷截然相違。我在下面介紹方豪一段話:
  介紹中國思想至歐洲者,原為耶穌會士,本在說明彼等發現一最易接受"福音"之園地,以鼓勵教士前來中國,並為勸導教徒多為中國教會捐款。不意儒傢經書中原理,竟為歐洲哲傢取為反對教會之資料。而若輩所介紹之中國康熙年間之安定局面,使同時期歐洲動蕩之政局,相形之下,大見遜色;歐洲人竟以為中國人乃一純粹有德性之民族,中國成為若輩理想國傢,孔子成為歐洲思想界之偶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人生第2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第3節:不完滿纔是人生
第4節:走運與倒黴第5節:緣分與命運第6節:牽就與適應
第7節:謙虛與虛偽第8節:時間第9節:成功
第10節:愛情(1)第11節:愛情(2)第12節:知足知不足
第13節:漫談倫理道德(1)第14節:漫談倫理道德(2)第15節:漫談倫理道德(3)
第16節:漫談倫理道德(4)第17節:論朋友第18節:談孝
第19節:老年談老第20節:老年四"得"第21節:老年十忌(1)
第22節:老年十忌(2)第23節:老年十忌(3)第24節:老年十忌(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