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我亲历的巴金往事   》 记忆的飞絮(1)      吴泰昌 Wu Taichang

  1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去上海的次数不算少。但每次都匆忙,好些该去看望的朋友只好临行时在电话中问候。但有一次我却在徐家汇藏书楼的阅览室里安安静静地度过了整整一个星期。
  我每天按时去藏书楼。能有这个机会并非容易。有位热心的朋友托出版局的人批条子才获准。当时翻报纸的目的很单纯,是为了搜集一位已故作家零散的文章。翻阅时又发现了许多我熟悉的老作家的文字。有次我读到李健吾先生用刘西渭笔名写的谈巴金小说《家》改编成剧本的短文,非常喜欢,估计作者未必保存有,特意复印了一份。回北京后,交给同在一个杂志社工作的李健吾先生的女儿,请她带给她父亲。第二天,李维永笑嘻嘻地告诉我,她爸爸高兴得很。不久她又交来李先生给我的一封短笺:
  “《小说与剧本》残稿,由小女儿送下,十分感谢。由于出版社的催促,务请将该文发表的刊物,与年、月、日先示下,以便寻找。如能设法弄到该刊物或论稿,则更为感谢。请在日内交与小女儿为盼。”
  他在信的右上角又加了几句:
  “这篇文章,似乎是复制出来的。你从什么报纸复制出来,还有,在什么地方复制的?请赶紧告诉我。”
  看了他的信,我不禁自责起来。由于我当时的疏忽,没有复印全,又没有注明出处。使李先生如此着急。下班时我去东城干面胡同看他,才知道他正在为一家出版社编纂一部戏剧评论集,想把这篇文章补进去。从言谈中知道他颇得意此文,多年苦于没有保存而又忘了发表报刊,无法寻觅。他听了我的说明,又宽慰我:多亏你找到了线索,我会托人查找出来的,太感谢你了!
  我辞行时,李先生叫我等等,他拿出两封1979年2月巴金给他的信念给我听,有关于写《随想录》的内容。现在巴老的这两封信已出版:
  “我为香港《大公报》写了十篇《随想录》,(其中一篇《怀念萧珊》,写了些我们在运动中的遭遇。)还要写下去,打算今年出一本小书。”
  “最近给香港《大公报》写《随想录》,我说这是我的‘遗嘱’,打算每年写一本,写上五小本,就搁笔。”
  当时我虽知道巴老已开笔写《随想录》,但明白巴老写《随想录》的初衷,是健吾先生转告我的。
  2
  巴金晚年,对新老朋友表达友谊的重要方式之一,是签名赠送自己的近著。
  1986年10月,在去杭州的列车上,祝鸿生拎着、背着巴老一家的大行李袋,他临时有事,下火车时请我帮拎一下,他说,够沉吧,衣服没有什么重量,主要是巴老带的书,有看的,多是准备送人的。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家》新版问世,译作《往事与随想》及《巴金近作》、《随想录》等先后出版,巴老给许多人赠送书,都是自己亲自写信封,到附近邮局去挂号寄。1978年,他来北京开会,住铁道部招待所,就寄赠了《家》给我。
  1979年1月中旬,我去看望臧克家,他兴冲冲地朗诵一首旧体诗《赠巴金同志》给我听,原来是他刚收到巴老从上海寄赠给他的《家》,诗云:“四十六年见故家,可怜人已老天涯。闻道纷纷还原职,为问如何复韶华?”作者附记说明:“巴金同志以新版见赠,距写作时已四十六年矣,不禁感慨系之!非绝非古,即兴成句以赠。1979年1月11日凌晨灯下”。这首诗克家初收《友声集》中。
  我每次去上海看望巴老时,时有机会得到他的赐书。1982年12月30日,他送我新出的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真话集》,在飞机上我读着他在后记中末段引证了大家熟知、但未必都能领悟其意的安徒生《皇帝的新衣》的典故,他在文章中这么写道:“大家都说:‘皇帝陛下的新衣真漂亮。’只有一个孩子讲出真话来:‘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这是巴老晚年借安徒生的那则童话,留给人世的一部箴言。他坚信:“真话毕竟是存在的。讲真话也并不难。”
  巴老有时让我带些书回京分别赠与老友。1988年3月,他嘱我转送一本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随想录》5卷合订本给艾青。他在书的扉页上写着:“赠艾青同志 巴金 八八年五月三十日。 我长期患病,几年不见您了,请多保重!”艾老收到书,盯着扉页上巴老用颤抖的手写的那几句话,艾老说:这叫病人想念病人!艾老还忆起,“文革”结束后,1979年3月,他和一位诗人第一次到上海,巴金来招待所看他,并在锦江饭店请过他。1982年,他从故乡金华返京路过上海时,去巴金家看了他。以后两人相见,就多是在会议上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文汇出版社
初看巴金四次文代会期间(1)四次文代会期间(2)四次文代会期间(3)
怀念老舍(1)怀念老舍(2)怀念老舍(3)在寓所惊悉茅盾逝世
“我一生的责任编辑”(1)“我一生的责任编辑”(2)“我一生的责任编辑”(3)冰心:巴金这个人……(1)
冰心:巴金这个人……(2)冰心:巴金这个人……(3)冰心:巴金这个人……(4)与沈从文最后晤面(1)
与沈从文最后晤面(2)与沈从文最后晤面(3)巴金与《文艺报》(1)巴金与《文艺报》(2)
巴金与《文艺报》(3)巴金与《文艺报》(4)巴金与《文艺报》(5)《收获》在京座谈会(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