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文 》 各自的朝聖路 》
第45節:讀《務虛筆記》的筆記6
周國平 Zhou Guoping
從生活的環境看,每個人生來就已被編織在世界之網的一個既定的網結上,他之被如此編織並無因果脈絡可尋,乃是"上帝即興的編織"。即使人的靈魂是自由的,這自由的靈魂也必定會發現,它所寄居的肉身被投胎在怎樣的時代、民族、階層和家庭裏,於它是徹頭徹尾的偶然性,它對此是完全無能為力的。而在後天的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相遇也都是偶然的,這種種偶然的相遇卻組成了一個人的最具體的生活環境,構築了他的現實生活道路。
我們對自己的性格並不比對環境擁有更大的决定權。"很可能這顆星球上的一切夢想,都是由於生命本身的密碼",一個人無法破譯自己生命的密碼,而這密碼卻預先規定了他對各種事情的反應方式。也許可以把性格解釋為遺傳與環境、尤其是早年環境相互作用的産物,而遺傳又可以追溯到過去世代的環境之作用,因此,宏觀地看,性格也可歸結為環境。
由命運的偶然性自然而然會産生一個問題:既然人不能支配自己的命運,那麽,人是否要對這自己不能支配的命運承擔道德責任呢?作者藉叛徒這樣一個極端的例子對此進行了探討。葵花林裏的那個女人憑助愛的激情,把敵人的追捕引嚮自己,使她的戀人得以脫險。她在敵人的槍聲中毫無畏懼,倘若這時敵人的子彈射中了她,她就是一個英雄。但這個機會錯過了,而由於她還沒有來得及錘煉得足夠堅強,終於忍受不住隨後到來的酷刑而成了一個叛徒。這樣一個女人既可以在愛的激情中成為英雄,也可以在酷刑下成為叛徒,但命運的偶然安排偏偏放棄了前者而選擇了後者。那麽,讓她為命運的這種安排承擔道德責任而遭到永世的懲罰,究竟是否公正?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了史鐵生研究命運問題的兩個主要結果:一,與命運和解,從廣阔的命運之網中看自己的命運;二,對他人寬容,限製道德判斷,因為同樣的命運可能落在任何人頭上。
三殘缺與愛情
《務虛筆記》問世後,史鐵生曾經表示,他不反對有人把它說成一部愛情小說。他解釋道,他在小說中談到的"生命的密碼",那隱秘地决定着人物的性格並且驅使他們走上了不同的命運之路的東西,是殘缺也是愛情。那麽,殘缺與愛情,就是史鐵生對命運之謎的一個比較具體的破譯了。
殘缺即殘疾,史鐵生是把它們用作同義詞的。有形的殘疾僅是殘缺的一種,在一定的意義上,人人皆患着無形的殘疾,衹是許多人對此已經適應和麻木了而已。生命本身是不圓滿的,包含着根本的缺陷,在這一點上無人能夠幸免。史鐵生把殘缺分作兩類:一是個體化的殘缺,指孤獨;另一是社會化的殘缺,指來自他者的審視的目光,由之而感受到了差別、隔離、恐懼和傷害。我們一出生,殘缺便已經在我們的生命中隱藏着,衹是必須通過某種契機才能暴露出來,被我們意識到。在一個人的生活歷程中,那個因某種契機而意識到了人生在世的孤獨、意識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和隔離的時刻是重要的,其深遠的影響很可能將貫穿終生。在《務虛筆記》中,作者在探尋每個人物的命運之路的源頭時,實際上都是追溯到了他們生命中的這個時刻。人物的"生日"各異,卻都是某種創傷經驗,此種安排顯然出於作者的自覺。無論在文學中,還是在生活中,真正的個性皆誕生於殘缺意識的覺醒,憑藉這一覺醒,個體開始從世界中分化出來,把自己與其他個體相區別,逐漸形成為獨立的自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 第2節:苦難的精神價值 | 第3節:與世界建立精神關係 | 第4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1 | 第5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2 | 第6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3 | 第7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4 | 第8節:孤獨的價值1 | 第9節:孤獨的價值2 | 第10節:孤獨的價值3 | 第11節:勇氣證明信仰1 | 第12節:勇氣證明信仰2 | 第13節:守望的角度 | 第14節:被廢黜的國王 | 第15節:在沉默中面對 | 第16節:哲學與孩子與通俗化 | 第17節:名人和明星 | 第18節:讀書的癖好1 | 第19節:讀書的癖好2 | 第20節:讀書的癖好3 | 第21節:讀書的癖好4 | 第22節:讀書的癖好5 | 第23節:都市裏的外鄉人 | 第24節:記住回傢的路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