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荟萃 还原梅孟之恋本来面目:梅兰芳和孟小冬   》 第45节:梅孟分手(三)(21)      Li Ling

  斯氏的这一强调演员要在内心作多方面的深刻体验的理论,自然也影响到了电影界。爱森斯坦一方面是斯氏理论的拥护者,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发现演员在有了体验之后,却没有恰如其分的表现手段,而京剧的艺术手法和风格所强调的,却正是他们所缺乏的,所以他认为他找到了要吸取的经验,"就是构成任何一种艺术作品核心的那些要素的总和--艺术的形象化刻划。"
  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完全相对立的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叙述派",这是世界戏剧界的第二大流派。布莱希特强调演员在创作过程中,应当理智,应当抽离于角色,即"我是我,角色是角色",这自然与斯氏的"我就是角色"相悖。在表现手段上,"叙述派"多运用半截幕、半边面具、文字标题的投影、舞台机械与灯具的暴露、不时打断动作的歌曲、间离性的表演以及分离场面的蒙太奇等。手法虽然多种多样,但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不断地告诉观众:我是在演戏,并时时提醒观众不要陷入剧情而不能自拔,而应该头脑冷静、理智。
  布莱希特的"叙述派"理论体系在1935年梅兰芳到苏联演出时还没有成形,那时,他只是有某种朦胧感觉,却并没有清晰的概念。两年前,他因为希特勒疯狂迫害革命人士和进步作家而不得不离开祖国,远走他乡,流亡西欧和美国。梅兰芳到苏联演出时,布氏恰好正在苏联,便有幸观看了梅剧。令他难以置信的是,梅兰芳的戏,给了他极大的启发。次年,他撰写了一篇论述中国戏曲表演方法的文章《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的间离效果》。在文章中,他盛赞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认为他"多年来所朦胧追求而尚未达到的,在梅兰芳却已经发展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现在看来,梅兰芳演剧中的如"自报家门"、"吟定场诗"、"旁白或旁唱"等使人物动作中断的表演手法,与布氏的"演员要抽离角色"的观念一致。这恐怕就是布氏的"叙述派"理论是受到梅氏的启发而最终确立的主要原因。
  与布氏的"演员不能进入角色,有时还要站在角色的对立面"的严格要求不同,与斯氏的"演员要进入角色,与角色浑然一体"的严格要求也不同,梅兰芳的戏既要求演员在保持头脑高度清醒的同时有时也需要适当地或深入地进入角色,用真情实感去感动观众,力求做到"有我"与"无我"、"似我"又"非我"的辩证统一。为此,梅兰芳常引用"你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他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这一戏曲联语,来说明戏曲表演艺术中创造人物形象的一个基本方法。
  用戏剧界流行的术语"第四堵墙"分析,更可清晰地区分三者的不同。所谓"第四堵墙",通俗地说,就是匣形的舞台的左、右、后用布景构筑的内景便形成了三堵墙。斯氏理论认为:演员和观众之间,也就是舞台和观众席之间应该有一道第四堵墙,它隔断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布氏理论则认为:要打破这第四堵墙,让演员和观众之间能够产生交流;对于梅兰芳来说,这堵墙根本不存在,也就无所谓打破不打破。
  如此分析后,可发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是截然相对立的,而梅兰芳的戏剧理论却是中立的、折中的,因而更健康、更艺术。从梅兰芳演剧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影响,以及梅兰芳戏剧理论体系的最终确立可知:梅兰芳1935年的访苏演出,意义重大,影响也最大,甚至超过了访日和访美。
  1981年,中国戏剧教育理论家黄佐临在一篇题为《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戏剧比较》的文章中,全面论证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八大外在和内在的特征,把它提升到理论高度,并率先将梅氏、斯氏、布氏三者不同的戏剧理论归纳为"世界三大戏剧理论体系"。
  与余叔岩:梅、孟参加杜月笙举办的"义赈会",却失之交臂--梅兰芳返回北平,和弟子程砚秋打对台--孟小冬南下上海,成了杜月笙的又一个女人--"七·七"事变后,梅兰芳拒绝登台--孟小冬赴香港,和杜月笙、姚玉兰会面--梅兰芳赴香港,从此滞留于此--孟小冬拜师余叔岩--梅兰芳曾经救赎余叔岩,余叔岩誓言"甘愿为兰弟挎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江苏文艺出版社
第1节:开篇第2节:梨园世家:梅兰芳的家世背景清晰明了(1)
第3节:梨园世家:梅兰芳的家世背景清晰明了(2)第4节:梨园世家:梅兰芳的家世背景清晰明了(3)
第5节:梨园世家:梅兰芳的家世背景清晰明了(4)第6节:梨园世家:梅兰芳的家世背景清晰明了(5)
第7节:梨园世家:梅兰芳的家世背景清晰明了(6)第8节:梨园世家:梅兰芳的家世背景清晰明了(7)
第9节:梨园世家:梅兰芳的家世背景清晰明了(8)第10节:梨园世家:梅兰芳的家世背景清晰明了(9)
第11节:梨园世家:梅兰芳的家世背景清晰明了(10)第12节:梨园世家:梅兰芳的家世背景清晰明了(11)
第13节:梅孟分手(一)(1)第14节:梅孟分手(一)(2)
第15节:梅孟分手(一)(3)第16节:梅孟分手(一)(4)
第17节:梅孟分手(一)(5)第18节:梅孟分手(二)(1)
第19节:梅孟分手(二)(2)第20节:梅孟分手(二)(3)
第21节:梅孟分手(二)(4)第22节:梅孟分手(二)(5)
第23节:梅孟分手(二)(6)第24节:梅孟分手(二)(7)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