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45節:逍遙東海,尊王攘夷成霸業(9)
劉緒義 Liu Xuyi
寧戚,衛國人,自小聰慧好學,且懷有遠大的抱負。因為衛國在當時局勢不穩,內亂外患接連不斷,寧戚傢破人亡,無所歸依,空有滿腹才華卻苦於無處施展。他聽說齊桓公好賢納士,就决定前去相投,趕着牛車來到齊國,夜宿於臨淄城門之外。恰逢齊桓公有事要出城,正在車下喂牛的寧戚擊牛角而歌。桓公十分驚奇,聽了他的唱詞,覺得這是個人才,於是留下並起用寧戚。"寧戚飯牛"的典故為後人津津樂道,成為齊桓公禮賢下士、選賢任能的範例。齊國背靠大海,土質????鹼重,也就是《史記》所說的"地瀉鹵"。所以齊國的農業素來是一大薄弱環節。齊太公時就采取通魚????之利的方法將魚????等齊國富有的資源輸往內地,換回糧食。但是糧食生産畢竟是一國經濟的頭等大事,不能實現自給自足終究是個麻煩事。正好寧戚熟知農桑之事,齊桓公就任命他為大司田,掌管農業生産。在寧戚的管理下,齊國的農業發展迅速,很快就取得了大豐收,為齊國的霸業奠定了物資基礎。
東郭牙就是鮑叔牙。鮑叔牙是齊桓公的老師,當年與桓公共同出亡避難。齊國發生內亂,鮑叔牙又輔佐桓公搶在公子糾之前回到齊國,捷足先登,繼承了君位。後來,他又調兵遣將,周密部署,打敗了護送糾回國的魯國軍隊,還迫使魯國殺了公子糾。他文武兼備,而且為齊桓公奪得君位立下了頭功。但鮑叔牙卻擁功不恃,當桓公想拜他為相時,固辭不受,極力推薦公子糾的老師管仲,從魯國將其要回。
鮑叔牙的職務是大諫,因為他是一個性情耿直,敢於犯言直諫的人。他能識君臣之有善與不善,對桓公之治多所匡正。當齊國的霸業蒸蒸日上,桓公、管仲都有驕傲自滿的情緒。鮑叔牙總是善意的及時提醒。《呂氏春秋·直諫》載,有一次,齊國君臣在一起飲酒,緻酒酣之時,桓公對鮑叔牙說:"為什麽不起來為我祝酒呢?"鮑叔牙端起酒杯嚮桓公敬酒說:"祝您不要忘記逃亡在莒國時提心吊膽、愁睏落魄的那段日子。"又嚮管仲敬酒說:"祝您不要忘記了在魯國做囚徒的時侯。"幾句話,使齊桓公和管仲感悟頗深,猛然警醒。寧戚治理農桑有功,日久生嬌,鮑叔牙為寧戚祝酒道:"使寧戚勿忘飯牛車下也。"提醒他要謙遜,不能居功自傲。
天時、地利與人和三者集於齊桓公,焉有不成功之理?
特別是有了人和,上下團结,直接關係到齊桓公一係列政策措施得以順利實施。
那麽,齊桓公到底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呢?
第一,尊王攘夷。
"尊王"就是推尊周天子,重新恢復周天子的權威和"天下共主"的名位;"攘夷"就是打擊夷狄的勢力。這是齊桓公執政的重要指導思想和戰略方針。
這個時候的周天子(周莊王)雖然其勢力差強於一個諸侯,其管轄的範圍大約衹剩下一二百裏,軍力更無法與往日相提並論,不僅經濟上有求於諸侯,而且在政治上,周天子也形成虛設。然而,幾百年形成的周天子為天下宗主的傳統觀念仍然深入人心,無法改變。天不可一日無主,這個主就是周天子。一方面,各諸侯國都希望自己的國傢越來越強大,但另一方面他們也不願意看到這種大吞小、強凌弱的局面持續下去,希望有一個強大的人物來改變這一局面,這個人物當然最好就是周天子。但是,天子很不爭氣,令人大失所望,又令人同情。與此同時,被稱為蠻、夷、戎、狄的周邊少數民族,乘着中原諸侯紛爭政局動蕩的局面,嚮一些諸侯國發動進攻,威脅着他們的安全。如僖公十一年,"揚拒、泉臯、伊、洛之戎同伐京師,入王城,焚東門","逼我諸姬,入我郊甸",因而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夷夏觀念支配下,在對待這些少數民族問題上,各大諸侯國都始終是一致的,誰能製止少數民族的進攻,誰就能受到擁戴,就可能成為霸主。
由此可見,實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既可以減少爭霸的阻力,又可以增加爭霸的政治資本。因而,頗具戰略眼光和政治智慧的齊桓公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在管仲等人的支持下,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並在行動上得以落實。一是堅决扶助周天子,二是堅决打擊夷狄侵夏。具體的行動有:
公元前664年,山戎進攻燕國。燕國嚮齊國求救,齊桓公親率大軍北徵,擊敗山戎,維護了燕國的安全,阻了北方"戎狄"的南下。燕莊公為感謝齊桓公,禮送至境,桓公說:"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無禮於燕。"並把燕君所到之地給予燕國,又勸其修召公之政,納貢於周天子。"老馬識途"這個著名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裏。說明管仲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劃地送燕的故事,說明齊桓公"尊王攘夷"的手段運用得極為成功。(鏈接:老馬識途)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