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45節:論人(5)
李鍌 Li Xian
(八)
子謂子産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②也義。(《公冶長》第五·一六)
章旨
孔子贊美子産有合乎君子的四種美德。
註釋
① 子産鄭國大夫公孫僑,字子産,長於政治,為政寬猛並濟,歷佐鄭簡公、定公、獻公、聲公。當時晉、楚爭霸,鄭處兩大國之間,而不被兵革數十年,子産之功也。
② 使民役使人民。
析論
子産這個人,做人謙遜規矩,事君敬順謹恪,這應該是他之所以能夠獲得國君信賴,而執掌鄭國大政的人格特質了。他的為政,一點也不苟且,他照顧人民,使人民都能享有惠利;他使用民力,很有節制,也很合宜,是春秋時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傢,所以孔子贊美他有君子的風範。揣摩本章的大義,如果從子産的惠、義談起,也是很有意思的。
惠是仁愛利人之意,義是合理適宜之意。子産治國,很重視人民的感受,他不以輿論的批評為忤,反而樂於從傾聽人民的聲音中知道執政的缺失,以求改進,順應人情。他深信唯有本着愛民利民的心從政,才能減損民怨,一味禁絶批評,衹有適得其反。因此,為政三年,鄭國人民便歌誦:"我有子弟,子産誨之;我有田疇,子産殖之。子産而死,誰其嗣之?"(見《左傳》襄公三十年)執政二十二年卒,鄭人皆"哭泣悲之,如亡親戚。"(《史記·鄭世傢》)觀此可知:子産多麽深得民心!
子産撫育人民有惠、使用民力合義,使得他擁有厚實的民衆支持度,奠定他在鄭國鞏固的政治地位。權高又得衆,在此情形下,他不改一貫的謙恭、敬謹的態度,輔相國君,不僭越、不怠事、不招忌,在春秋晚期君不君、臣不臣,倫理淪喪的世代,不是顯得難能可貴嗎?
試着從惠、義往上理解,則權高又得衆的子産,其恭、敬必然是出乎至誠,而他的從政,也必然不是為了滿足一己的權力欲望而已,他是真誠為國愛民的。
(九)
子貢問曰:"孔文子①,何以謂之'文②'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③,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第五·一五)
章旨
孔子說明孔文子謚"文"的道理。
註釋
① 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yǔ),謚號文。
② 文依死者生前行跡而為他所立的稱號,是為謚。《逸周書·謚法解》記:"勤學好問曰文。"
③ 不恥下問不以嚮地位比自己低、能力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辱。
析論
孔文子是衛國的賢臣,早於孔子一、二年而死。他死後得到的謚號是"文"。謚號是根據死者一生行誼而論定的,反映了當時人對死者品行的評價。
對於孔文子能夠得到這樣的美謚,子貢似乎有所質疑,是以請教於孔子。孔子則認為孔文子謚"文",實至名歸,因為他聰敏而又好學。而他的好學精神,從他不會羞於嚮地位較低、能力較弱的人啓齒請益,便可看得出來!大抵而言,天資聰敏的人,領悟力本來就高人一等,如果加上勤學好問,必能厚殖學養,充實文雅的生命內涵。孔子可謂一語道破孔文子成就文雅生命的本源所在。
曾子曾經說:"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泰伯》第八·五)意思是說:我的一位朋友,他在世時,一直都很好學勤問,很謙虛,一點也不自滿;而且能不計較別人的冒犯。歷來註傢都說這是曾子懷想顔回,語氣中含藴無限的景慕與贊嘆。可見不恥下問的好學精神,是多麽令人激賞,而好學勤問,也可視為涵養文德的必要條件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 第2節:論道德(1) | 第3節:論道德(2) | 第4節:論仁愛(1) | 第5節:論仁愛(2) | 第6節:論仁愛(3) | 第7節:論仁愛(4) | 第8節:論仁愛(5) | 第9節:論仁愛(6) | 第10節:論孝友(1) | 第11節:論孝友(2) | 第12節:論孝友(3) | 第13節:論孝友(4) | 第14節:論孝友(5) | 第15節:論修養(1) | 第16節:論修養(2) | 第17節:論修養(3) | 第18節:論修養(4) | 第19節:論修養(5) | 第20節:論修養(6) | 第21節:論修養(7) | 第22節:論修養(8) | 第23節:論修養(9) | 第24節:論修養(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