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 孟子卷·论政治(10)      Li Xian

  由此看来,君主若能体察民心,施行仁政,慎选官吏,严格督导,就能让官员勤政,百姓富足;也才能使人民愿意患难与共、生死相依。这正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三)的道理。
  问题与讨论
  1“君子远庖厨”的真义何在?试申论之。
  2“不为”与“不能”有何分别?试举例说明之。
  3孟子许齐宣王“以羊易牛”为仁术,并说“推恩足以保四海”,试说这二者的关系。
  4梁惠王自认为已经尽心为国了,但是人民并没有因此加多。孟子以为梁惠王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问题出在哪儿。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验,自认为已经尽心了,但是事情却不如自己所愿,请举例检讨症结出在哪儿?
  5孟子引用曾子“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告诫邹穆公什么道理?
  6孟子认为得民心则得天下,而得民心之道何在?
  二、因先尊贤
  “因先尊贤”是孟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所谓“因先”,是指为政者当依照先朝圣王的典章制度以治国。因为先王殚精竭虑,建立可行的典章制度,后人作为准则,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所谓“尊贤”,是指为政者当尊重道德崇高的贤士。因为行仁政不能单有善心善政,还必须有贤能俊杰,才能确切辅助君王,实行仁政。
  本单元选录四章,以明孟子“因先尊贤”的主张。治国之道,当遵先王之法,故首先编次“离娄之明”一章。为政必交邻国,因以大智、大勇之文王、武王为例,说明其道,故编次“交邻国有道”一章。尊贤使能为仁政之本,故编次“仁则荣,不仁则辱”一章。尊贤既然重要,然则如何识贤而舍不才,是为首要之务,故编次“孟子见齐宣王”一章。
  (一)
  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②之巧,不以规矩③,不能成方员④;师旷⑤之聪,不以六律⑥,不能正五音⑦;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⑧,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⑨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⑩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离娄》上·一)
  章旨
  此章说明为政者应当效法先王之道,施行仁政。并强调人臣宜尽劝行仁义的责任。
  注释
  ①离娄黄帝时人,能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
  ②公输子春秋时鲁国巧匠,名般,一作班。
  ③规矩画方与圆的工具。规,圆规。矩,曲尺,可以画方。
  ④方员方与圆,员,通“圆”。
  ⑤师旷春秋晋平公时的乐师,听辨音律,甚为敏锐。
  ⑥六律正音之器。黄帝时令伶伦作律,伦截竹为筒,以筒之长短,分别声音之清浊高下。乐器之音,即以之为准。分阴阳各六,共为十二律。
  ⑦五音古以宫、商、角、征、羽为五音,相当于现代音乐do、re、mi、sol、la,亦称“五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新华出版社
目录孟子卷·论性善(1)孟子卷·论性善(2)
孟子卷·论性善(3)孟子卷·论性善(4)孟子卷·论性善(5)孟子卷·论性善(6)
孟子卷·论性善(7)孟子卷·论性善(8)孟子卷·论性善(9)孟子卷·论性善(10)
孟子卷·论性善(11)孟子卷·论性善(12)孟子卷·论行为(1)孟子卷·论行为(2)
孟子卷·论行为(3)孟子卷·论行为(4)孟子卷·论行为(5)孟子卷·论行为(6)
孟子卷·论行为(7)孟子卷·论行为(8)孟子卷·论行为(9)孟子卷·论行为(10)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